
川菜作為中國四大地方風味流派之一,以清鮮醇濃并重、善用麻辣,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而川菜麻辣風味的形成,主要得益于對調味料花椒和辣椒的靈活運用。其中,花椒作為川菜制作中最具代表性的調味料,應用極其廣泛。它不僅可以為鹵水增香,用于肉基礎腌制祛除腥味,而且還可以調制出麻辣、怪味、糊辣、椒鹽、椒麻等多種風味。地道的風味小食,少了花椒的麻香,也許就缺少了其本身的江湖味,任憑質地再好,也總覺得不對味兒。
花椒的歷史
花椒起源于中國,先秦時期,花椒已經在我國一些地方生長并采摘使用。魏晉以前,花椒多作為香料、象征物和殉葬品使用;魏晉以后,花椒的藥用功能和飲食調味功能才逐漸被開發出來。到了宋元年間,花椒得到廣泛應用,尤其是元代,牛羊肉在飲食結構中的比例逐漸增大,所以需要一味能壓膳腥的香辛料,花椒也就得以大量使用。到了清朝末期,花椒已成為川菜的核心調料之一,麻味發展成為川菜中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一種基本味,以花椒制成的調味料花椒油、花椒粉、椒鹽等都被廣泛應用。花椒獨特的麻味賦予了川菜別具一格的風味,如果沒有花椒,川菜會大大失色。麻味這種源于中國的特有風味,是對世界飲食文化的一大貢獻。
花椒營養、藥用兩不誤
花椒用藥歷史悠久,歷代本草均有記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椒,純陽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氣溫以熱。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濕,治風寒濕痹,水腫瀉痢;入右腎補火,治陽衰溲數,足弱久痢諸癥。”可見花椒的藥用之廣,古人早已認識。
現代研究表明,花椒中的植物化學成分主要有生物堿、酰胺、木質素、香豆素、揮發油和脂肪酸等,這些植物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免疫機能、凝血功能具有有益作用,并且能鎮痛、抗炎、抑菌殺蟲、抗腫瘤等。其中,酰胺類物質是花椒中的主要麻味成分,即花椒麻味素,以山椒素為代表,有些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具有麻醉、興奮、抑菌、祛風除濕、殺蟲和鎮痛的功效。
紅花椒
紅花椒是我國分布最為普遍的一類花椒,除東北、內蒙古等地方外,大部分地區都有花椒種植,而上等的紅花椒多產于川陜交界處。常見的紅花椒品類有大紅袍、小紅袍等,相對于青花椒來說,紅花椒麻味更重。一般說來,表皮疙瘩越多的花椒就越麻越香。因為這樣的花椒芳香油更多,麻味和香味就更濃烈,市場上,這種癩皮花椒會比普通的貴出好幾倍。烹調時,紅花椒多用于制作辣味重、偏重香辣風味的菜,比如辣子雞、香辣魚、麻辣香鍋等。
青花椒
青花椒,又名香椒子、崖椒、野椒等,因其果實成熟后為青色而得名。它不僅具有漢源貢椒的純正麻味,而且還別具“麻味濃烈”“氣味清香”的特色,再加上其果皮所具有的獨特顏色,所以深受消費者喜愛。隨著青花椒在各地菜肴尤其是川菜中的廣泛應用,原來野生的青花椒已經在四川、昆明、貴州、湖南等地大量種植。
與紅花椒相比,青花椒的揮發油含量較多,研究表明,青花椒揮發油含量均值約為紅花椒的2.4倍。由于揮發油是花椒香氣的主要來源,所以青花椒比紅花椒香更有跡可循。另外,青花椒中的蛋白質及礦物質鈣、磷、鐵等含量也均高于紅花椒。目前,青花椒除了以完整或者粉碎的形式作為調味料外,主要是花椒精油、花椒油以及保鮮青花椒的開發。
新秀藤椒
藤椒是花椒的一個品種,因其長期作為一種野生作物存在,所以歷史文獻中有關其食用方式的記載較少,直到近10年來,它才逐漸在川菜烹調中展示出獨特的魅力。由于青花椒跟藤椒極為相似,所以很多四川人也把它們當作同一種花椒。藤椒的學名為竹葉花椒,屬蕓香科,是重要的油料,藤椒芳香而麻味略淡,果油多。以藤椒鮮果為原料制作的藤椒油口味清爽,香味濃郁,麻味綿長。由于新鮮的藤椒含油量極高,在被曬干以后,不僅顏色會變黑,其香味和麻味也會盡失。為了一年四季都能吃到藤椒獨特的風味,民間總結出了一種借助植物油提取藤椒所含芳香成分的土辦法:把鮮藤椒放入容器中,按1:1的比例倒入燒熱的植物油,然后蓋緊密封,即可得到一年都可以用的藤椒油。由于鮮藤椒不易保存,所以工業化生產的藤椒油成為最主要的食用形式。目前,藤椒越來越多地被使用到川菜烹調中,藤椒缽缽雞、藤椒鳳爪、藤椒雞、藤椒魚、藤椒鳳尾等菜品深受食客歡迎;用藤椒油調制的火鍋、干鍋、湯鍋也倍受歡迎。
椒麻肚絲
材料:
熟豬肚一副,新鮮青花椒25 g(若使用干花椒7~8 g即可),小蔥蔥葉10 g,雞湯或高湯8 g(約半湯匙,若無則用溫熱水+雞精少許),少許鹽和香油。
做法:
1. 豬肚提前煮熟,晾涼后切成細絲。
2. 若用新鮮花椒,需挨個用刀割一下,去除椒目備用。
3. 花椒和小蔥蔥葉加少量鹽一起用刀剁碎,再細細地鍘成茸狀,裝入容器備用。
4. 在花椒、蔥花茸中加入溫熱高湯或雞湯(或雞精+溫水),攪拌均勻后放置5分鐘,再調入適量鹽和香油即成椒麻汁。
5. 將椒麻糊倒在豬肚上,攪拌均勻即可馬上食用。豬肚還可換為雞片、嫩筍片、去膜鮮核桃仁等。
麻婆豆腐
材料:
偏嫩的膽水豆腐400 g,兩成肥八成瘦的牛肉100 g,蔥、姜、蒜適量(切末,其中蒜的比例大些),長蒜苗葉若干片,高湯1杯半(約360 mL,沒有可用清水)。
調料:豆瓣醬、豆豉各一湯匙,二荊條辣椒面一湯匙,現舂花椒面依口味1~2湯匙(若無可用市售品),醬油、料酒、花椒油適量,鹽少許,水淀粉1/4杯(約水60 g+2小勺淀粉)。
做法:
1. 有條件的先將花椒小火焙到香脆,降溫后舂成花椒面備用。
2. 豆瓣醬和豆豉在使用前分別用刀細細地鍘碎,蒜苗葉切1.5 cm備用。
3. 牛肉洗凈后最好手工剁碎,嫌麻煩可以買牛絞肉。
4. 膽水豆腐切1.6 cm方塊,冷水入鍋,加半茶匙鹽,開火加熱。
5. 大火煮到即將沸騰之前(約80 ℃)關火,撈出備用。
6. 鍋中加略多的油(喜麻的這步可加部分花椒油),下入牛肉末,小火將肉煸酥,水分煸干后將肉末推至鍋邊。
7. 用余油煸炒豆瓣醬,炒至豆瓣香而酥,由略粘鍋變得不粘鍋,加入豆豉。
8. 再加入辣椒面和蔥姜蒜末炒出香味,繼續煸炒之后和牛肉末混合炒勻。
9. 烹入少許料酒和醬油,轉大火炒出香氣,倒入高湯或水。
10. 大火煮開后下入豆腐,再次煮開后轉小火咕嘟著慢燒3分鐘。
11. 先分兩次倒入部分水淀粉,每次加入后都用鏟背輕輕撥動湯汁讓芡汁混合均勻,但不要破壞豆腐。
12. 芡汁斷生后加入蒜苗,后倒入剩余水淀粉,轉勻后關火。
13. 將豆腐連湯汁一起倒入容器,在表面撒上一層現舂的花椒面便大功告成。
雙椒小煎雞
材料:
雞腿肉500 g(按家庭食量可增加),二荊條辣椒8~10根,冰鮮青花椒一把,蔥姜蒜和洋蔥各適量,醬油1湯匙,料酒1湯匙,蠔油1湯匙,鹽、食用油適量。
做法:
1. 雞腿切小塊,洗凈冷水入鍋,煮出浮沫后撈出用溫水洗凈瀝干,備用。姜切片備用。
2. 鍋中倒入比平時炒菜略多一些的食用油,下姜片煸出香味后下入雞塊。
3. 將雞塊在油中快速翻炒,之后加入料酒。
4. 雞肉本身的油脂也出了一部分后,加入蔥蒜、洋蔥和青花椒。
5. 依次加入醬油和蠔油調味。
6. 視醬油和蠔油的咸度補適量的鹽。
7. 加入二荊條辣椒段,翻炒均勻至微斷生即可出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