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說過:“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如此。教師對新授內容的巧妙的導入,能夠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激活相關知識間的鏈接,迅速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競相前往,主動獲取知識。那么怎樣才能使小學數學教學導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談談我個人在平常教學中的粗淺做法和見解。
一、巧妙設疑,激發興趣
學生學習新知是一個知、情相伴的認知過程,這個過程包含著屬于非智力因素范疇的情感,它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內驅力。在導入新課時,需要教者巧設懸念,精心設疑,創建“憤”、“緋”情境,使學生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這必然促使學生自覺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使知、情交融達到最佳的狀態。
如在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老師先寫出一個數“248”,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2”整除,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能!”。老師問學生這個數能不能被“5”整除?經過計算后,學生回答:“不能”。接著老師讓每個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多位數,先自己計算一下能不能被2、5整除,然后來考考老師,每個同學報一個數,看老師不用計算,能不能迅速判斷出哪些數能被2、5整除,哪些數不能被2、5整除,哪些數能同時被2、5整除。這時,教室里氣氛十分活躍,大家似乎都想來考倒老師。但老師對學生所報的多位數都能快速準確地判斷能否被2、5整除,學生們感到十分驚訝。接著,老師進一步質疑:“你們自己不用計算,能準確地一眼就看出一個數能否被2、5整除嗎?”學生們一個個搖搖頭,都被難住了。此時,掌握新知便成了學生們最大的愿望。
二、善用舊知,創設“啟而就發”的氛圍
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截然不同,它是一門邏輯性、系統性較強的學科,就好像一條很長的鐵索鏈,前后知識環環相扣。因此,在教學新知識時,首先要復習舊知識,以舊引新,從而促進知識的遷移。
如在新授“認識幾分之幾”時,老師先給同學們講一 段“孫悟空分月餅”的西游記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上遇到一位賣月餅的老爺爺,望著那香噴噴的月餅,孫悟空和豬八戒讒得直流口水。老爺爺說:“你們要吃月餅可以,我先得考考你們”。他拿出四個月餅,說:“四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兩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兩個月餅平均分給兩人。最后他拿出一個月餅問:“一個月餅平均分給你們倆,每人得幾個?”悟空和八戒回答說:“半個”。那么半個用一個數表示怎么寫呢?這下便難住了悟空和八戒。這里利用學生們喜愛的西游記故事,很自然地從整數除法向認識分數過渡,利用舊知做鋪墊,過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啟”而能“發”,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學生學習勁頭足,效果事半功倍。
三、加強教具、學具的操作,優化課堂教學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形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感性經驗。因而,新課的導入可利用實物演示,變籠統概念為具體的實物。
例如教學 “認識角”一課,我做了一個大大的五角星放在箱子里,讓學生摸一摸,猜一猜老師送給大家的是什么禮物,當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五角星”時,我接著問道:“能告訴老師你們為什么叫它五角星嗎?”學生回答:“因為它有五個角”接著讓學生找出它的五個角,接下來就很自然地進入了認識角的新授內容。
四、直觀演示,化抽象為具體
直觀演示生動具體,能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繁難的公式淺顯化。
如“簡易方程”一節中,方程的概念比較抽象,講授時就可以直觀演示導入。先在天平左端放上一個10克的砝碼,和一個20克的砝碼,再在右端放上一個30克的砝碼,天平兩端平衡。啟發學生寫出等式10+20=30,接著把20克砝碼換成一個木塊,天平兩端仍保持平衡,這時教師指出,如果木塊的重量是x克,上面的等式應該怎樣寫呢?引導學生得出10+x=30教師強調指出,在這個等式中含有未知數x,像這樣的等式就叫做方程。這樣通過演示啟發列式,既突出了重點,分散了難點,又很自然地引入了方程的概念。
五、學生動作模擬,理解專用術語。
數學課中,很多專用術語生硬難懂,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很大。如能讓學生模擬情境,設身處地,就會降低教學難度。
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教師可以指名學生上臺表演,創設“兩個人”相遇的動像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教師通過指導其他的學生,觀察上臺表演學生的運動情況,理解“兩地”、“相向”、“同時”、“相遇”等教學術語,為講授“相遇問題”新課“鋪路搭橋”,掃除學生的思想障礙,這種導入新課的方法也是十分可取的。
六、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兒童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幽雅動聽的音樂,鮮艷奪目的色彩,美麗斑斕的圖畫,都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多媒體的使用便可以提供這種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教學信息,喚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一堂課的成功鋪下基石。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提問題》時,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的形式導入新課:“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動物,有一天,許多動物在玩游戲,小朋友們找找看,你能找到哪些數?”,電腦屏幕依次出現3只小鳥、1只雞、3只鹿、1只象、2只獅、8只鴨等,學生對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教師再乘機提問:“你能提出一些問題來嗎?”學生興趣盎然,紛紛舉手,說出可以提出求和的應用題與比多比少的應用題,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導入了新課--提問題,這樣教學,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而且激起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使學生要學、樂學,進而主動去學。
當然,新課的導入方式很多,如講故事,猜謎語,做游戲,簡單的一個設問,甚至一句無聲的體態語……總之,這一切都要圍繞一個目標,那就是為學生學習新知創造一個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愿學、善學、樂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