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師必須先于學生對經典進行審美建構并且積極發掘其中的生命意義
作為一名教師課堂教學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經歷,但是,當今的教學現狀,社會對教師的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的關注還有待遇提高。在課堂教學中,不要以為只有教師一個人掌控著課堂話語權,就體現了教師的生命價值,其實在這種狀態下教師的生命價值是與學生的生命價值都被不同程度的壓制和忽視了。從構建生命課堂,提高師生雙方的生命價值的角度來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對經典進行重拾,先于學生進行審美建構,應該腳踏實地做一個“讀者”。教師應該在備課時充分的體驗古典詩歌中蘊含的真摯的情感、幽美的意境,用以來感發自己的生命志意,這樣既可以感己,又可以感人。教師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必須是一個高素質的讀者,要對文本有獨到深刻的見解,有精辟多彩的解讀,并且從中得到生命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把詩歌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
我們都知道在當下這個唯利“分”是圖的大的教學環境影響之下,讓我們的教師帶濃厚的感情、帶著深刻的生命意識進行閱讀是很難的,要解決這一困境,教育管理者和教師都必須從內心轉變觀念。作為一名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閱讀為我們的職業生命提供汩汩清泉。只有教師不斷地完善自我、充實自己才能使教學活動充滿活力。同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教育工作給教師帶來歡樂,使每天的上課不至于成為枯燥單調的義務和例行公事”,[46]那就讓我們的教師帶著生命的意識、生活的熱情進行閱讀和教學。
2、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充滿教學激情,秉承真誠詩教
古人云:“詩言情”、“詩緣情而綺靡”等,由此可知詩歌是以情為本,所以學生的詩歌學習必須以情為主,教師在詩歌教學的課堂上必須得導之以情、浸之以情創造一個充滿教學激情的課堂。所謂教學激情,是“指教師在教一堂課時以堅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識儲備,周密的課堂設計,全神貫注的工作熱情為前提,對所授課程內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然后通過語言表情乃至動作引發學生的想象力,把他們逐步引入作品所規定的情境的那種教學狀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所授課程內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產生了強烈的情感體驗”,是課堂中教學激情產生的必要條件。從本質上看,教師滿懷信心、熱情和期待,胸有成竹地走上講臺,這種激情飛揚的行為來自于對詩歌體驗的生命深度,來自于教師在課前達致的“興發感動”境界。
教材之中所選的古典詩歌均是流傳千古文質兼美的名篇,這些詩歌都飽含感人之真情,那么教師在講臺上爆發的教學激情必須是由心底油然而生的真情。講詩之人與作詩之人都應該首先做到真實自然的“興感起情”,教師的生命是真正的被詩人的情感觸動了,喚醒了,這樣才有了與學生一起向“各以情遇”境界進升的情感沖動和行為趨向。夏承燾先生深諳詩歌鑒賞與創作的共通之處,曾對詩歌教者與詩歌作者的關系作過分析:“作者:寫自己被感動的事物,它才能感動讀者。教者:讀自己被感動的作品,才能感動學生(這點很重要,講一篇作品,如果未鉆研到自己被感動的時候,最好勿孟浪開講)。”所謂“鉆研到自己被感動的時候”,正是教師進行飽含激情的詩歌教學的前提:教師先要通過閱讀,受到詩人情感和作品情志的感發,獲得充足的感性體驗和情意感發。只有當感性階段得到充分發展,上升到的理性認識才是真實、真誠的。然而,現實教學中的大多數情況卻是,教師不諳詩歌文本,詩歌學習課堂上很難聽到教師受到真正感動后的充滿激情的聲音,見不到教師被作品感動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表現。在當下的課堂中,教師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包括使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課件“演示”,其目的都是要將學生對問題的理解認識統一到同一標準上來。這種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往往只是一個沒有生命意識和情感體驗的結論,這樣語文教師就演變成了一個壟斷話語的復制者和傳聲筒。這是一種不真誠的偽“詩教”,它給教師和學生的生命所帶來的戕害,我們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教師對詩歌感悟的傾情投入既不是故弄玄虛,也不是無病呻吟。“激情的理性或理性的激情均來自真情,最根本的是源于對詩歌的深刻理解與深情感受,源于對文本生命的體驗深度。”沒有課前對詩歌充滿情感閱讀的情感積累也就不可能傾情投入,情不動而辭難發。
當下的教學應該給教師更大的選擇權利,強調“未被感動,勿開講”,應該賦予教師更多創造性使用教材的權力。教師應該有選擇教授自己已被感動篇章的權利,也有少講或者不講那些未被感動篇章的權利。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文章只是一個例子”,新課改要轉變一個教育理念,那就是把“教教材”變為“用教材來教”,那么教師對詩歌篇目的選擇乃至詩歌教材的研發,就有了一定的可為空間。如能如此,達到夏先生所期望的那種自由之教育境界就有更多希望。
3、把握生命里的每一次感動
夏承燾先生對課堂教者與詩歌作者的關系曾做個這樣的表述:“作者:要感得到,寫得出。教者:雖不一定要有和作者同樣高的寫作才能,但是也須有‘感得到’的敏感;同時對作品又要有‘懂得透’‘說得出’的本領。”詩人是同時具有“能感之”和“能寫之”這兩種能力,而教師必須具有“能感之”的能力。這種“能感之”的敏感,就是教師的一種對文本的感發能力,它是教者達到“懂得透”“說得出”的本領的基礎。作為一個教師,培養、提高這種“能感之”的敏感,是非常重要的。
要提高這種“能感之”的敏感,應該注意捕捉閱讀中寶貴的“藝術初感”。所謂“初感”,“就是欣賞一件創作所得到的最初感受”,也就是“要利用新鮮刺激物所給予感覺器官的最初感受,敏銳抓住其中一些深入而細微的東西,進一步加以玩味以至思考。” 人非草木皆有七情六欲,“情”乃人之共性,一首詩詞最初令人感動的地方往往是普遍人性之所在,是作者生命與讀者生命想重合的地方,情感的融合點常常是文本的關鍵處,教師一定要好好認真的把握。在閱讀詩歌時,要緊緊抓住自己被打動被感動的地方,從這一點深入,聯想,感發,想象。首先有了對全詩的體驗基礎,才能由此生發出更具開放性的感悟。這種感悟是偶發性的,自不可輕輕放過,草草了之,而必需果斷捕捉,緊緊把握,這就是朱熹所謂的“熟讀精思”。只有這樣的“嚼咀滋味”,“反復涵詠”,才可能向“懂得透”不斷趨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珍惜在詩歌閱讀中每一次的生命感動,匯聚起來,就成為了教師教學激情的“源頭活水”。
教師作為“第一讀者”,要求其必須要先于學生沉浸在意境之中。經過自己的體驗、感悟,既達到對詩歌深切的理解,又產生熱切的情感。這種體驗是苦跟上生出的一個甜果。懷有這種體驗和感悟的教師,已經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師,而是一個悟道者,他是懷著一種悟道般的激動,向學生“敞開”自己。教師的這種熱情在潛移默化中深深感動學生,雖然學生未必在理性上能深刻認識到詩歌經典的價值,卻已經先從教師的激情中感受到它的美。教師作為“第一讀者”產生的感染熱情,其心血灌注的講述,已不僅僅是理性的知識灌輸,而是深懷價值意味的“感發”教育。由為己而為人,感己而感人,實乃一“任真”境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