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教學要關注于生活,包括聯系生活環境——開辟自主的空間、再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鏈接生活經驗——促進意識的提高;教學要植根于實踐,包括實踐要強調教師的主導性、實踐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實踐要強調渠道的豐富性。從兩大方面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
[關鍵詞]:自主學習 關注生活 植根實踐
一、問題提出
(一)品德與社會課現狀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的綜合課程,涉及內容多、廣、雜,因而從理念到實踐對我們都是一種挑戰,給師生的教和學帶來了許多困惑,有的還陷入了誤區。表現為教材建議單元中的每個主題安排2——3課時,而教師往往只落實了1課時;有的只是在教教材,把書本上的內容一學就了事,不聯系身邊人、身邊事、身邊情、身邊景,學生不能產生切身感受;有的開展了相關活動,但只是蜻蜓點水,收效甚微;有的活動放任自流,缺少教師必要的指導。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主動參與、自主學習的興趣,不能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不能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二)品德與社會課程追求自主課堂
所謂自主課堂,是指學生個體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一種積極自覺的學習行為,是學生個體非智力因素作用于智力活動的一種狀態顯示。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
(三)品德與社會新課標建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標指出: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為此,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二、實施策略
(一)教學要關注于生活
學生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學生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反映學生的需要;教師要大膽放手教材,挖掘教材以外的課程資源來完成教學目標,逐步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運用生活的意識。
1.聯系生活環境——開辟自主的空間
教育無處不在,學校、社區、社會,時時處處蘊涵著思品教育的良機,而良好環境的熏陶能取得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的效果。因此,把這些生活教育資源與品社教材聯系起來,可以深化品社教育。
2.再現生活情境——激發學習的興趣
為了使學生能夠獲得真實的感受,《品德與社會》教材采用了大量真實反映幼兒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照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到自己每天都在做的事情都來到了書上,都走進了課堂。而課堂的活動其實也是生活的再現。因此教學時通過再現學生的生活情境,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
3.鏈接生活經驗——促進意識的提高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為習慣,積累了一些社會生活經驗,形成了相應的態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二)教學要植根于實踐
品社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創設讓學生自主活動的機會,是兒童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
1.實踐要強調教師的主導性
新課程提倡教師是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品社教學中,教師應致力于目標的提出和貫徹,致力于學生參與狀態、質量的評價,致力于學生能力的提升、認識的深化和思想的升華。
2.實踐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
自主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這就需要落實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精神上處于一種自由、放松的狀態。學生樂于參與,自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要關注于過程
品社課程在教學活動建議中提出很多實踐學習活動及其要求,實際上主要指“過程”,而學生通過自主的學習過程,自然能夠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價值觀和初步的道德判斷能力。因此,教師認真指導,安排好學生的學習過程十分重要。關注過程,還應該關注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及參與程度。培養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和合作意識,激發學生人人主動積極地投身其中,善于與他人合作,就有了有效進行實踐活動的保證。
(2)要有利于發展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最終為讓他們成長為具備參與現代社會生活能力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實踐過程要有利于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有目的地要求學生開展采訪、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就可以為每一個學生創設更好的學習條件和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3.實踐要強調渠道的豐富性
品社課程的教學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通過豐富而多樣的實踐途徑和渠道也能地獲得。
(1)與班級主題活動緊密結合
班集體是學生德育成長的搖籃,班級主題活動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陣地。教師應充分利用班級主題活動,為品社課程教學添磚加瓦。
如在對五下第一單元《文明古國的榮辱》進行教學后,由班委會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華夏五千年”知識競賽。全班分為六組,通過抽簽、釣魚、打氣球等的方式,讓各個小組進行必答題和搶答題兩種類型的競賽。最后評出優勝小組和優秀個人。在這個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競賽過程中,有關祖國歷史文化、民族、國情等知識被學生主動吸收,對祖國的親近感和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2)與少先隊活動緊密結合。
少先隊活動融思想性、趣味性、藝術性、知識性、參與性于一體。因此,作為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把品社教學與少先隊活動結合起來,深化品社教育。
時代呼喚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興趣盎然地以“主角”的身份進入學習“舞臺”。自主學習讓學生全過程、全方位、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亞珍.構建生活化的品德課堂教學[J].小學德.2004.9
[2]溫健華.以學生為主體,構建開放性的思品教學.中國知網
[3]趙小燕、高素文.品德課生活化教學理論與實踐探微[J].小學德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