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一輪課程標準的頒布與實施,為小學數學教學課堂帶入了一股久違的清新,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更高要求,明確指出教學應從數學學科特色出發,遵循小學生數學學習心理規律,教學設計盡量生活化,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之認識到數學學習的意義,進而真正實現學有所得、學有所用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小學數學 生活化教學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發達國家,情景再現是課堂教學常用的方法。該方法多運用于應用題和故事類數學問題中,通過創設現實情境,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同時還有助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采用這種教學方法,體現數學教學的生活性,學生對所學知識往往能夠印象深刻。新教材在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上作了大量改編,為了更加貼合小學生心理智力特點,更加注重數學教學的生活化,這為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新思路。
以新教材中“解決問題”板塊教學為例,學生表現出極大不適應。與老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讓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很多學生不能有條理地、清晰地表述思考過程,有的學生語無倫次,有的學生會做不會說。如二年級下冊第8頁的解決蹺蹺板樂園的問題,學生看圖后都能提出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多少人,也能夠列式解答,但如果要求學生把信息(條件)與問題連起來說出完整的應用題,一部分學生啞口無言,有幾個會說,像“跑過來的玩蹺蹺板和還有看的人一共有幾人?”但是語句不通順,無條理,表達不清晰。這時老師應該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清楚,“每組4人,有3組人在玩蹺蹺板,又跑過來7人,蹺蹺板樂園一共有幾人?”等等。還原成“文字敘述式應用題”的情境表達,對于所要解決的問題及相應的有用信息,引導學生用簡潔而又嚴謹的文字來表述,而不至于看到一幅情境圖像在看圖說話一樣說出一大篇來。這樣既排除了圖片情境與人物對話的干擾,又有利于數量關系的教學。
又如“認識物體和圖形”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情境,有效引導了課堂教學,取得較好效果。該課時是小學生接觸幾何圖形的開端,也是后繼學習“分類”的基礎,就其本身而言,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和生活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制作了長方體、圓柱、球等形狀的頭飾,在課堂活動中,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將教學內容故事化、情境化,通過組織小游戲等方式將數學學習寓教于樂,加強了教師引導的有效性。從學生課后習題完成情況的反饋來看,情境教學效果十分顯著。
二、數學例題生活化,感悟知識內涵
例題的選擇對數學教學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如果例題的選擇太過深奧,則不利于其理解應用。實踐表明,數學例題生活化,更有助于其感悟知識內涵。
如教“圓的認識”時,教師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張“小豬和小熊推車比賽”的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并提問:“誰的車子跑得更快?”問題一提出,學生紛紛搶答,普遍認為小熊的車子跑得更快,因為它的車輪是圓的,而小豬的車輪是方的。緊接著,教師又提問:“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圓的?”學生先后說出游泳圈、方向盤、水杯等答案,課堂氣氛活躍,在師生輕松的交流互動中,教師巧妙利用“小豬和小熊推車比賽”引入教學內容,在調動學生現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這些東西都是圓形、圓究竟具備哪些特征,激發了學生想把“圓”這一數學知識弄清楚的欲望,課堂導入不留痕跡,開局潤物細無聲,教學效果顯著。
三、將“生活經驗”引入“數學課堂”,注重情商培養
情商是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它涵蓋了影響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情緒、興趣習慣、意志品質等所有非智力因素。將生活經驗引入課堂教學,能夠調動學生學習中的積極因素,通過營造輕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能夠使學生獲得較好的情商培養。
如在“比較分數大小”教學時,教師對分數比較的方法進行講解后,利用題卡的方式請學生一一作答,在回答題卡的過程中,多個學生由于未能準確掌握異分母分數比較的要領,回答出現錯誤,教師并沒有對其進行指責,而是請全體學生積極思考,共同解決這一問題,經過兩分鐘的思考之后,學生甲舉手發言,“分子相同的分數,分母小的分數表示平均分的份數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數就大”,在該生發言后,部分學生會心一笑,還有部分學生呈似懂非懂狀態,學生甲繼續說道,“舉個簡單的例子吧,有同樣多的一袋糖,平均分給6個人吃和平均分給8個人吃,當然是分給6個人時每人得到的糖多”,此言一出,先前似懂非懂的學生也點頭微笑了,教師不僅對學生甲大加贊賞,也對其他參與回答問題積極思考的學生進行了鼓勵。在該生講解完之后,教師進一步點撥深化,將分數比較問題引向深入,加深學生學習印象,在這一堂課中,所有學生均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
四、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實踐,在生活中應用數學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綜合應用通常分為課內實踐與課外實踐兩種形式,課內實踐以解決課堂問題為主,實踐活動多在課堂內完成,而課外實踐的內容則更為寬泛,更加強調各知識點的貫通和思維拓展,其活動周期也相對更長。采用這些教學形式,大大革新了傳統教學模式,改變了小學數學的教學面貌。例如:
活動一:周末與爸爸媽媽一起去超市購置生活用品,根據所購物品的名稱及價格,估算出總價,并將自己估算的結果與超市收銀員出具的消費清單作出對比,檢查估算的精確度。將估算的過程和結果寫成日記在班級討論中與同學分享交流。
活動二:與小伙伴一起觀看《神偷奶爸》、《冰雪奇緣》、《爸爸去哪兒》等電影,估算電影院座椅總數。
活動三:學校即將組織參觀春游,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用估算的方法設計出最節省的消費方案和最佳旅游路線。
生活是數學學習的第二課堂,生活中的場景為數學學習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以小學估算教學為例,通過設計與估算相關的實踐活動,寓教于樂,使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估算和策劃,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的水平,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五、結論
事實證明,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與應用,改變了數學教學的樣貌,使得數學學習更生動具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感悟知識內涵,實施情商教育,增強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值得借鑒和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滿倉. 淺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02:4-6.
[2]蔡靜萍. 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7:85-86.
[3]齊紅梅.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J]. 學周刊,2014,0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