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經實施好幾年了,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也不斷的思考和改進著教學以適應新課改的發展。本文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和高中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改進建議。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數學教學
新課改的實施,給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數學教學也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關愛學生,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育是心與心的溝通,沒有愛就沒有教育?,F在進入高中校園的學生都是90后,他們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就備受家人的呵護,處在青蔥歲月的他們會因為家庭、高考等的壓力出現人際關系、青春期問題以及挫折適應問題。而要想讓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學習中,我們必須在理解和尊重的前提下,幫助他們妥善、合理的解決這些問題。
這時他們會感受到老師的關愛,才會更加尊敬老師,更加努力的學習教師傳授的知識“親其師而信其道”。教育若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二、教學方式靈活多變
《高中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有個性地學習,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品質和學習習慣?!敖虒W有法,教無定法,因材施教,貴在得法”,教學作為一門科學,應當有規可循,但是教學作為一門藝術,不應當也不能僅依靠某一種教學方式來實現它的全部功能。教學實際中要針對具體情況,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不斷變化教學方式,使教學過程得到優化。
1.依據教學內容,構建不同課型
高中數學教材敘述比較嚴謹、規范,抽象思維明顯提高,知識難度加大,且習題類型多,解題技巧靈活多變,計算繁冗復雜,體現了“起點高、難度大和容量多”的特點。根據新教材的特點。數學課可以分成多鐘課型。如:概念課、習題課、實際生活應用課、復習課等,通過不同的課型可以是學生更好的掌握數學知識,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2.依據不同課型,采用多種教學方式
在新課改中我們提倡合作交流式的教學方式。但是合作交流不是學生代替老師,而是老師根據不同課型選擇怎樣進行合作交流。我認為合作交流可以分為以下三種形式:①學生—學生;②老師—學生;③老師—學生—學生。要進行合作交流必須分組,每個組都必須有優等生,中等生和學困生。像簡單易理解的概念課和實際生活應用課可以采用第一種方式讓學生給學生講。抽象或難以理解的概念課和復習課可采用第三種方式,老師引導并提出問題,下來再由學生針對該問題給其他學生講,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對于習題課,尤其是技巧性比較強的習題課,一般采用第二種方法,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可鼓勵學生提出做題思路,及總結做題方法,但 步驟老師還是要在黑板上板演。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拓展了發展空間,挖掘了自己的創造潛能,開發了自己的創造力,同時建立起相互接納、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際關系。
3.教師要與時俱進,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優化課堂教學。
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已成為各國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F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于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可以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三、注重自身的發展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素質、能力、責任心等要求甚高。教師是新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性因素之一,“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了更好地實施新課程,教師應主積極地探索和研究,提高自身的數學專業素質和教育科學素質”。
1.更新工作方式加強合作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這要靠老師集體智慧的發揮,因此老師之間應更加緊密的合作,而由于新舊教育觀念之間存在著矛盾,家長對新課程可能不理解。這時,老師應注意與家長密切合作。與此同時,老師要和管理者一起,對學校內部的評價方式進行改革,以保證課程改革更好的進行
2.加強學習,改善知識結構
新課改呼喚綜合型老師,高中數學課本涉及計算機、物理、英語等多個學科知識,這就要求數學教師不僅要有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教育教學理論知識、教學情景知識、信息技術知識,而且還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除了專業知識外,還要涉獵科學,藝術等領域。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
3.教師自身的反思與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身于教學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上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對出現的問題進行探究,對積累的經驗進行總結,使其形成規律性的認識。這種“行動研究”能把教學與研究有機地融為一體,它是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前提條件,是教師持續進步的基礎,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是創造性實施新課程的保證。
參考文獻:
[1]馮光庭.高中數學新課程高效創新教學法.武漢大學出版社.
[2]王尚志,張思明走進高中數學新課程.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