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我們常常會遇到與英語、數學等學科不同的難題是:輕視歷史的壓力!這種壓力來自方方面面,如教材和課時安排的頻繁改動,歷史學而無用等等。如果不在認識上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就很難成長為一名優秀的歷史教師。今天人們終于認識到工業文明和科學不能解決一切問題!以綜合國力的強大獨步天下的美國也不能解決暴力、吸毒和人性的異化問題。為什么?科學缺少的是對人類的終極關懷,不能滿足人類情感的、社會人倫的、心理的需求。而歷史、哲學、文學等人文學科所探索的是對人類自身命運的關懷,因而它們能夠永恒!正是對歷史充滿著這般的敬畏與熱愛,使我對這一門學科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將它融入到我的教學生涯之中。
一、對教學思想的若干思考
教學思想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指導思想,是登高遠望的山石。中學歷史教育不僅要完成認知目標,還應完成情感的、意志的、道德的這些具有現實意義的社會目標。中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對個體和社會的責任感的培養,對人類未來命運的關懷,是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首要關注的內容。以人為本的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生命主體和個性需求。由于傳統文化中學科帶頭人課程教材教學研究!消極因素的影響,由于教師素質的個性差異,還由于應試教育的壓力等等,常常會使我們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缺少對學生的一分尊重,一份關懷。要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中學教育教學改革方興未艾,教育改革與創新的潮流把廣大第一線教師推到了潮頭。對此,一方面要積極參與改革,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同時也要冷靜思辨,保留和發展傳統教學模式的長處,實現二者的和諧統一。現代教學技術的發展及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突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如文本、聲音、圖像、動畫、視頻等多種不同類型的信息媒體,通過綜合編排處理,不僅擴大了學習容量,節省了時間,還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再現生動的歷史場景、鮮活的歷史人物、復雜的歷史事件,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具體的、直觀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多媒體的運用能充分體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方方面面,具有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比擬的優勢。但是在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時,不能對傳統的教學手段一概否定。因為傳統教學手段有自身的長處,更有多媒體技術不可替代的優勢。教學中應將兩種教學手段結合,適時、適度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才能達到高效課堂的目的。
二、課堂教學的點滴實踐
當我們手執教鞭,走進課堂時,我們就獲得了一項特殊的權利,對一批又一批的中學生進行歷史教育的權利。在享有權利的同時,我們更要惦量所承擔的義務,努力上好我們的每一堂課。一個教師表現出的綜合素質,總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影響著學生的身心健康、學識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養成。如何對待學生的不同意見、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如果教師寬容,理解和引導學生,就等于給了學生一定的思想空間,給了他們足夠長的助跑距離,使他們能夠展翅高飛,有所作為。反之,則壓抑和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到的只是專制與非理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應時刻牢記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努力提高綜合素質。
三、“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戲劇界有句名言“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它同樣適合教育界。要想獲得教學的成功,就必須在臺下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尋找源頭活水,豐富教學內容,提高理論水平。
從事中學歷史教育,僅靠大學時代的專業修養遠遠不夠,還必須系統地學習史學名著。涉及歷史學科中的史學理論,通史、斷代史、國別史、專史、文明史、宗教史等類的名著很多,如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司馬遷的《史記》,斯塔夫里阿諾斯著的《全球通史》、伯恩斯和拉爾夫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等,都是價值很高的史學名著。通過研讀史學名著,領略史家的研究態度,既能受到嚴謹學術規范的熏陶,又能提高專業素養,從而把自己努力塑造成學者型的歷史教師。唐代杰出的史學家劉知幾提出史學修養的標準是才、學、識三長,清代章學誠又加之以德。才、學、識、德也是今天我們每一位歷史教師應該具備的素養品質,并值得我們為之奮斗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