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是研究物質的結構、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物理現象的教學更是初中物理特別是八年級物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由于八年級學生開始學物理,知識局限性較大,所以怎樣把復雜的物理現象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與熱情,是當今教師思考的問題,如汽化教學就是一節典型的物理現象課,通過這次教研活動使我得到如下啟示:
一、上好物理想象課,必須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1、教師演示法:教師演示法包括實物演示和多媒體演示。眾所周知,能引起學生極大興趣的引入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之前我上這節課是先口頭列舉一些實例,然后師生討論這些現象而引入汽化的,但是上下來,我發現因為枯燥的口頭描述,并沒有他們想象的那么有趣多彩,沒能激起他們更大的興趣,給接下來課堂氣氛的調動帶來了困難,這次我改變了以前的做法,先用占有酒精的棉花球在黑板上寫了兩個字,讓學生觀察字慢慢模糊直至消失,用多媒體動畫演示燒開的水沸騰不斷變少,然后通過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原因自然而然地便引入了汽化這節課,而且這些實物演示、多媒體動畫具體形象,激起學生了學生極大的學習熱情
2、學生探究法:汽化這節課重點講的是蒸發現象,而研究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是這節課的重點,我采用了通過老師演示實驗,學生進行觀察討論的方法來探究這個問題,雖然也基本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后來聽到顧老師和許老師的分析,我意識到由于實物投影的局限性,使這個實驗出現了一些弊端,一、現象不是非常明顯,雖然為了觀察方便,我用了染色的酒精,但酒精蒸發后遺留的色跡影響了現象的觀察。二、雖然實驗時我也找了兩個學生參與,但由于參與面太小,降低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總結以上教訓我感覺如果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先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假設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再讓他們自己動手實驗探究,酒精不用染色,即使現象明顯、觀察清楚,又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動手、創造能力和科學精神,學生通過自己的研究和觀察,理解得深,掌握得牢,這樣做不僅使學生獲取了物理知識,而且使學生掌握了獲取物理知識的方法。
3、師生討論法:老師精心設計一些問題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師生共同討論分析,有利于充分認識和理解這些物理現象。在講蒸發的定義時,我鼓勵學生根據對蒸發的理解列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蒸發現象,通過他們列舉,師生共同討論,排除了他們對蒸發現象誤解的地方,使知識掌握得更準確。在講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時,我用多媒體設計了涼衣服的不同場景,學生通過比較衣服干得快慢,更加鞏固了對影響蒸發快慢因素的掌握。
二、要上好物理現象課,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注意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各種物理現象都是在一定條件下產生的,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了解和認識各種物理現象產生的條件。有些物理現象是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更應引起注意。比如在研究蒸發現象時,提醒液體的溫度不能過高,當溫度升高到一定的程度達到沸點,液體就沸騰了,變成了沸騰現象。
2、抓住物理現象的本質:物理現象千變萬化,錯綜復雜,物理現象和過程之間存在各種聯系,在這種聯系中,有的是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有的是非本質的、偶然的聯系;也有的實際上是完全無關的。例如學生在列舉蒸發現象時,把冰凍的衣服慢慢變干也錯誤地認為是蒸發現象,實際上這是衣服中的冰直接轉化為水蒸汽而干的,是升華現象;在列舉蒸發致冷在生活中的應用時,有的學生提出了空調房間里感覺冷也是這種現象,實際它是因為熱傳遞的原因。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形形色色的聯系中排除各種非本質的聯系,把現象的本質揭露出來,透過表面現象,抓住它的本質。
3、注意物理現象間的聯系與區別:有些物理現象之間存在著相互的聯系,同時又有區別,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這些物理現象間的聯系與區別。如:蒸發和沸騰這兩種現象都是汽化現象,都要吸熱,但又有區別:蒸發可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而沸騰只能在一定溫度下發生;蒸發只能在液面上發生汽化,而沸騰是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汽化;蒸發過程緩慢,而沸騰過程劇烈。
4、注重物理現象的應用:所謂“學以致用”,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各種物理現象來解釋我們生活和生產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例如:植樹綠化有利于減少地表水分蒸發,保護水資源;涼衣服要展開,涼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才干得快;夏天扇扇子感到涼快等。
總之通過這節課我學到了很多,充分認識到要想使自己的教學不斷提高,這樣的反思是很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