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掌握數學活動的形式及其作用,這是實現成功的數學活動教學的有效方法。數學活動教學的關鍵,在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活動因素,保證兒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動。
[關鍵詞]:數學活動 活動經驗 情感體驗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明確地將數學活動經驗與數學思想方法一起納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目標,凸顯了數學活動經驗在數學課程中的地位。著名的數學教育學家斯托利亞爾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活動是形式,是數學內容的載體和實現目標的手段。學生的認識主要是在實踐和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學生在活動中主動的獲取數學知識,在活動中訓練操作與思維能力。以活動為載體,以活動促發展。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各方面協調發展,以此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一、數學活動教學的特點
數學活動教學,即在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重復其發現過程,并使學生能力素質有所提高。教師在理解和把握數學活動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注意四個方面,即教師設計活動內容須生動有趣、活動設計須精致、把握數學活動須讓活動具有數學味、讓數學活動富有創意。
1.興趣是基礎。
興趣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是開發智力的鑰匙,它可以使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身邊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小學生天性好玩好動,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因此我們的活動無論從內容、形式上都應體現一個“趣”字,制造教學內容和學生內在需求的不平衡,誘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
2.思考是根本。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時,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所以,數學活動須讓活動具有數學味。創設具有數學性的活動,須讓教學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3.創新是追求
教學尤其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創造的火花迸發在課堂的每一個角落,使學生始終保持亢奮的情感。教師在活動的設計中要滲透創新的理念,挖掘有利于培養學生能力的因素,讓數學活動富有創意,讓學生有創意地活動。
我們設計的活動內容生動有趣、安排活動的形式豐富多樣,富有挑戰性、把握了數學活動的特點,才能改變以往那種灌輸式的教學。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自主參與活動的過程中,給學生動手的機會,思考的空間,創新的余地,讓學生靈活的運用了數學的知識,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相信有效的組織數學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將會成為伸展兒童生命靈性的根基。
二、設計數學活動,積累經驗的途徑
活動是經驗的源泉,數學活動經驗產生于數學活動之中。國家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應聯系實際活動,使學生從中獲得數學學習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同時在學習活動中,要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應用意識。”因此,掌握數學活動的形式及其作用,這是實現成功的數學活動教學的有效方法。數學活動教學的關鍵,在于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活動因素,保證兒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動。因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努力創設活動情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使教學成為學生自己的學習活動。
1.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
“問題”被喻為數學的“心臟”,“問題”乃數學生命活力的源泉。數學教師應當創造一種是課堂涌動生命活力的數學問題情境,能師生一起探索,共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把學習內容中的新知識,轉化為問題,隱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讓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或新舊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構成學生認識活動的內部矛盾,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經常問問自己“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從而激活學生的思維,以積極的態度和旺盛的精力參與到學習活動中,進而促使學生不斷質疑問難,發現問題,再經過積極思考、探討,去解決問題。
2.創設操作情境,培養自主能力
現代教學論強調:“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讓學生用耳朵聽科學。”操作作為一種學習手段,可以通過它理解和掌握概念、法則和規律提供感性知識,發展學習數學的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自主能力。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自己的操作而獲得直接經驗,具體的實物操作活動能幫助學生借助熟悉的日常生活經驗,獲得直觀的感受和體驗,經過反思加工和內化,這就是活動經驗的基本來源。是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重要途徑。
3.創設交流情境,培養合作精神
小組合作學習是活動教學中一種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表現的機會,又有利于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學習別人的長處和優點,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精神,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有計劃地組織他們討論,為他們提供思維摩擦與碰撞的環境,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在集體合作中展示自己,創造個性。
4.創設生活情景,培養實踐能力
弗賴登塔爾認為“數學教育應當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開始和結束”。有效開發生活資源,設計具有現實意義的數學活動情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如教學“認人民幣”時,可以設計模擬購物的環節,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互相扮演售貨員和消費者的 角色,通過買賣商品,學會人民幣的簡單兌換和找補方法,進一步鞏固人民幣的相關知識。這種富有生活情趣的數學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源頭,還原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反映,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產生主動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心向。
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因而讓“生活”走向課堂,讓數學貼近生活,能使學生發現數學的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培養實踐能力。所以,在數學活動教學中,應盡量創設生活情境,采取讓學生體驗生活原型,再現生活事實,喚醒生活經驗和解決生活問題方式,使學生把理性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只要正確認識教學中數學活動的內涵,把握小學數學活動教學的特點,靈活運用活動教學的策略和方法,相信數學課堂一定會成為孩子們的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