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行為主義理論在分析學生心理、規范學生行為、建立班級良性運行機制等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在學生管理中,班主任必須分析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行為,加以正確引導;學校必須改變服務職能,建立有利于激發學生健康成長的強化機制;社會必須營造良好的用人環境;家庭必須擔負起教育、監護、溝通的職責。多管齊下,因勢利導,“強化”學生行為,這樣學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步入健康、科學、良性化的軌道。
[關鍵詞]:行為主義 學生管理 指導 強化 具體運用
一、行為主義理論
行為主義是現代心理學派之一,代表人物有早期的華生(T·B ·Wotson),后期的赫爾托爾曼和斯金納(B· F·skinner)等。行為主義的基本理論是華生在1934年提出的,他主張心理學是研究動物和人類行為的自然科學,以“刺激→反應”(簡稱S→R)公式作為行為解釋的原則,他吸收了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學說的理論,創立了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的理論。后期的斯金納進一步系統地發展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他認為強化行為、改變行為的主要動力,是有機體操作行為的后果,強調一次行為的結果對有機體另一次行為有“強化”作用,強化的時間間隔越短,有機體的反應就越快,在延長反應強化間隔的情況下,反應的速度就下降。
二、行為主義理論對學生管理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一)行為主義理論在分析學生行為的動機上具有指導意義。
特定的社會環境產生特定的行為。二十世紀初,美國等資本主義制度已進入高度壟斷階段,社會各層面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提高生產力,追求最高的剩余價值,維護社會穩定是這個時代的總需求。與此同時,一些新的哲學思潮,如尼采的生命意志論,柏格森、薩特的“存在主義”等各種思潮又沖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在“行為主義”者看來,心理學探索人的行為規律,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預測和控制人的行為,就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維護社會穩定。
(二)行為主義理論對規范學生的行為具有指導意義。
職教生的年齡大都在I5一20歲之間,心理學家稱這個時期為青年初期,又稱學齡晚期。這一時期身體發育即將完成,個體在心理和生理上接近成熟,對人生、對世界,開始有比較系統和穩定的看法,會產生一系列新的需要。他們要求獨立思考的意識增強,但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還不能得到自由發展;他們的情緒體驗增強,但經受不了挫折和打擊,容易走上極端;他們容易構想未來,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又往往使他們產生自卑心理。這一特定的心理年齡特征使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往往出現巨大反差。同時,這個時期又是可塑期,通過校正他們的不良行為,引導他們不斷進步,逐步走向成熟。因此,掌握他們的行為規律,強化他們的行為,并改變其行為,加強管理與引導就顯得必要與迫切。
(三)行為主義理論在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上具有指導意義
行為主義的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吸收了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成果,同時又比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具有許多獨到的優勢。巴甫洛夫強調刺激對象,而斯金納則強調刺激物。通俗地講,經典性條件反射學說的管理,不論這個月你的工作好與不好,只要你按時上下班(刺激對象),你就可以領到固定的工資;而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的管理則不同,他更注重物,你做工做的越多,你所得到的工資(刺激物)就越多,而“刺激物”的多少又刺激你下一次行為,如此反復刺激從而強化人的行為。這兩種理論在世界上形成了兩大管理體制,而比較優劣,我們不難發現,經典型條件反射理論在管理中,具有穩定性,也容易產生惰性;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在管理中具有可變性,他可以通過“刺激物”的多少來強化人的行為,改變人的行為,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很顯然,面對可塑性很大的職業教育學生這一特定的群體時,行為主義的理論在學生管理中對發揮積極性、主動性,糾正不良行為,形成良好習慣,建立良好運行機制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和指導意義。
三、行為主義理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具體運用
(一)制度“強化”。一個班級工作的好壞,取決于一個班級的班風班紀是否優良,而每個學生都是整個班級的一分子,每個人的行為都可能影響班級形象,并在同學中間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情緒。因此規范每個人的行為,做到步調二致,盡可能減少或避免不良現象的發生,就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和班級的各項規章制度就是班級管理的一把“尺子”。這把“尺子”就是規范學生行為的“刺激物”,必須時時加以“強化”。
(二)干部“強化”。班干部是班主任管理班級工作的助手,是班主任的“耳朵”、“眼晴”,又是班級工作的“血液”。班干部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班級工作的好壞。因此,對干部必須及時強化,組成一個多方面的綜合管理網絡。
(三)自尊“強化”。自尊是學生需要的一個重要方面,一個沒有自尊的人很容易墮落。一個人如果缺少必要的衣食住行等生存條件,那他可能失去自尊去偷去搶,如果缺少必要的安全條件,那他可能為了自尊而去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如失去愛的需要,那他可能會變得冷漠、孤僻而行為舉止反常。因此,強化自尊,首先學校必須在生活、安全、博愛等方畫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環境,而作為班級工作的直接管理者的班主任,更有責任去了解自己教育對象的行為。“強化”學生的自尊,應當以表揚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賞識教育”,好的行為應及時“強化”,以實現“皮克馬利翁效應”,增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為規范下一次行為打下基礎。其次,學校或班級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每位有特長的學生能各展所長,在活動中從而獲得別人的尊重。對特長不突出的同學,可通過培養,創造條件讓其通過各種活動獲得自尊。通過不斷地“強化”自尊,引導學生不斷規范自己的行為。其三,對約束力不強,經常犯錯誤的同學要及時運用校紀校規,及時批評教育,使其在充分認識錯誤之后,產生對自尊的渴望。這種對自尊的渴望就是“強化”其下一次行為的“刺激物”。當下一次行為獲得認同后,要及時予以表揚強化,使其能體味到失去自尊與獲得自尊的不同感受。當然,懲戒“強化”不可泛用,否則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的“羅森塔爾”效應。
(四)家庭“強化”。影響學生行為的因素除了學生自我約束和學校管理外,還離不開家庭環境的影響。職業教育這一學齡的學生雖然很想獨立,很想擺脫家庭的影響,但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他們對家庭仍然有著較大的依附性。同時,家庭環境也影響學生的行為。不論每個人的家庭環境如何,每個孩子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有利條件。對一個家庭經濟條件較好或較差的同學,可以讓家庭用減少或增加“刺激物”的方法,強化孩子的行為;一個文化背景深厚的家庭,家族的某種精神力量也往往潛移默化的“強化”著后人的上進.
總之,在學生管理中,班主任必須分析學生的心理,掌握學生行為,加以正確引導;學校必須改變服務職能,建立有利于激發學生健康成長的強化機制;社會必須建立一套公平競爭的用人機制;家庭必須擔負起教育、監護、溝通的職責,多管齊下,因勢利導,“強化”學生行為,這樣學生管理工作才能真正步入健康、科學、良性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