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標志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特別是自學的能力。呂淑湘曾說過,“老師培養(yǎng)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最寶貴的禮物。”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按照科學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的三種能力:積累知識,駕馭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
這三方面的能力如何著手培養(yǎng)教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培養(yǎng)自覺性,運用工具書
學好語文,工具書是必要的老師。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一些初中語文教師不太注重學生的字詞能力培養(yǎng),認為那是小學教學內容,也不要求學生上課帶字典,造成不少學生因為沒有養(yǎng)成使用字典的良好習慣,對一些常見字也往往不明其意。如“津”不知道是“唾液”、“渡口”,更不知道“后遂無問津者”的“問津”引申為“問路”。甚至于一些初中生不會使用部首檢字方法查閱字典。如“疆”,不知“土”是部首;“武”,不知從“止”。我想諸如此類的字,教師如果多講一點字的結構,給他們一把鑰匙,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因此一定要培養(yǎng)中學生自覺地、熟練地使用工具書的良好習慣。它是積累知識的一種手段,是提高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是學生自學語文的一個重要途徑。
二、勇于質疑,善于釋疑
教學是一門藝術,語文教學的藝術應是巧妙地提疑設問,打開學生心靈之窗,引起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學習,并把知識化為能力。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中,部分教師總是盡力把課本上的知識“灌”給學生,而且要學生確信自己所“灌”的知識完全正確無疑,假若有學生對教師所教內容提出質疑,則認為學生在挑戰(zhàn)教師的權威,就是“刺頭”。這樣做,極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自學的能力。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宋朝教育家張載也曾說過“學則須疑”。我認為,不僅學者做學問要勇于發(fā)疑,中學生也應勇于質疑。倘若學生都認為老師教的都是正確的,提不出疑問,那么其進步必然是不大的,因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問題,鼓勵學生勇于發(fā)問,在“疑”中汲取知識營養(yǎng),活躍思維,開拓視野。勇于質疑,善于釋疑,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學以致用,主次分明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用,所謂學以致用,這是常識。但是,問題并不那么簡單,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好高騖遠,學用脫離的情況在中學生中不乏其人。主要是學習不分主次緩急,不明精讀博覽,不會學用結合,常出現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錯誤的學習方法。比如課外閱讀,很多學生喜歡看大部頭作品,讀時只瀏覽故事情節(jié),吸引人的地方看得詳細點,反之則蜻蜓點水,因此收效甚微。這個問題教師一定要重視,要引導學生選擇有價值的,符合實際水平的書閱讀,并教會他們一套系統(tǒng)地積累知識的方法,如做筆記,作卡片等。我在指導學生讀書方面,強調讀短文,反復讀,對情文并茂的短篇要求背誦,從小養(yǎng)成仔細讀書的習慣。閱讀以散文、小說、議論文為主,特別要求多讀散文。一般來說,散文不僅語言優(yōu)美、精煉,往往構思新穎、獨到,題材廣泛,能開拓學生思路。
我們說讀不是目的,用才是目的。如何用呢?我以為對中學生來說先可仿寫,特別是初中學生。模仿的過程就是培養(yǎng)能力的過程,但仿寫不等于依樣畫葫蘆,方法可多種多樣,如單項仿寫:一個鏡頭、一幅肖像、一個動作的練習。這是寫好文章的基礎。在仿寫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汲取范文的用詞造句,精選題材,提煉主題,安排結構等方面的精華,把讀書和寫作有機地結合起來。
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老師應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引人入勝的課堂教學藝術,就能誘發(fā)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國內外很多研究表明,大學生畢業(yè)以后的成就,往往和大學、中學的學習成績關系不大,而跟中學學習時的課外自學能力很有關系。總之,中學語文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發(fā)展學生,培養(yǎng)人才的一條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