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的探求真理的欲望。”數學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它沒有語文那樣充滿激情,它是符號數字,推理與運算的結合,學生在學習中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所以教師在講課時更要善于創設情境,以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激發其深入探究的興趣。
一、圖像情境,吸引學生
低年級的小朋友一見到色彩艷麗的數字圖片、實物,或一聽到語言生動的描述,思維會一下子興奮起來,就會想這想那,猶如打開了思維的閘門。正好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這種直觀是一種發展觀察力和發展思維的力量,它能給認識帶來一定的情緒色彩。這樣情境在學生的記憶里留下的不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內心感受。所有這些,必然促使學生的形象思維活動積極進行。
在教學中,我則利用一些圖像訓練學生先講一句話:“花上有一只蜜蜂。”再過渡到訓練講兩句話:“花叢中有1只蜜蜂,又飛來4只蜜蜂。”最后訓練學生講三句話:“花叢中有一只蜜蜂,又飛來四只蜜蜂,花叢中一共有多少只蜜蜂?”然后讓學生看著老師演示的圖像,自己來說直到說完整為止。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不僅使學生逐步學會如何用數學語言來描述一道題,還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又如:在建立“同樣多,比多,比少”的概念時,我也是利用圖像來滲透這些概念。先出示紅花6個,然后出示6個黃花,讓學生觀察它們個數,學生們發現它們同樣多,然后再利用圖像幫助學生建立“比多比少”的概念。讓學生們會表達:誰比誰多,誰比誰少。同時利用這個圖像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補充問題的練習。如:學校有8個足球,6個籃球,--------------。學生就可以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1)一共有多少個球?(2)足球比籃球多幾個?(3)籃球比足球少幾個?(4)它們相差幾個?(5)足球去掉幾個和籃球同樣多?(6)籃球加上幾個和足球同樣多?通過這的看圖提問題,使學生能根據圖中的條件和問題之間的數量關系進行思考,大大提高了能力。
二、游戲情境,激發學生
低年級學生的注意特點是不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時間短,持久性較差注意的范圍也有局限性。根據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我們要經常采用游戲教學,讓小朋友高高興興地進入數學世界。
在一節數學課中后面20分鐘是學生們的疲勞期,這個時候也正是我們安排練習的時候,學生們如果注意力不集中,那么就不會起到好的效果。因此在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安排一些游戲活動來使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這樣學生也就能夠再回到課堂中來,這樣練習的作用才能達到事半功倍。
在練習中我們經常可以選用一些學生喜歡的游戲。如:開火車,找朋友,摘蘋果,當向導,奪金牌,數學迷宮……,寓數學教學于游戲之中,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效果很好。
三、模擬情境,強化認識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創設一個特定的情境,能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如:在認識自然數的教學中,我們可以依據課本,在教室前方布置一個真實環境,讓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坐在課桌前,手拿鉛筆,在本子上寫字,桌上放著文具盒和直尺,通過觀察讓學生找到數據。這樣通過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處于教材內容所規定的環境中,抽象出自然數概念。
在教元、角、分時,我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文具店的情境,請幾個學生當售貨員,用講臺當柜臺,柜臺上面擺著文具,其他同學來買文具時,“售貨員”立即算出結果,通過這個小小的實踐活動,學生很快掌握了元角分之間的換算,在這種情中學習輕松愉快。
四、兒歌情境,提高效果
烏申斯基曾經寫道:兒童是用形式、聲音,色彩和感受思維的,也可以說,兒童的思維是藝術的,形象的,飽含情感的,兒歌深受低年級小朋友的喜愛,因為它文字簡煉,通俗易懂,便于記憶。能使兒童的思維活動在最佳的心理狀態下進行。
在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初學11——20各數,難點在于建立數位的概念。十位上的1表示1個十,一年級的小朋友對這一概念比較難理解,往往會把數“11”寫成101.為了克服這個難點,采用兒歌形式播放童聲朗誦的,配上了音樂的兒歌“拍手謠”:1個十,1個一,合在一起是11;1個十,2個一,合在一起是12;1個十,3個一,合在一起是13;……1個十,1個十,合在一起是20。同時要求學生邊聽邊念。在悠揚的音樂聲中,學生輕聲地念著,完全沉醉在優美的音樂旋律中,整個課堂充滿了樂趣。利用兒歌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解除了學生的身心疲勞,又能把歡樂帶進課堂,進行愉快教學,使平時學生感到難記的數位及數的組成,通過幾分鐘的歌謠,就掌握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情境教學是低年級數學教學中一個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兒童的思維特點,運用得好,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創造一種輕松愉快的教學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