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厭學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應。這些年來通過對高中學生生物學習厭學的研究,我對厭學的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
[關鍵詞]:高中生 厭學 對策
學生厭學是一種典型的心理疲倦反應,是指學生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識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所有這些都嚴重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效果。這幾年來通過對高中學生生物學習厭學的研究,我對厭學的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愈是研究愈發覺得值得探究的問題和東西太多,而哪怕是解決了一小部分問題,都會對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有很大的幫助。
解決厭學的問題應該從社會,學校,家庭和學生四個方面入手。對于教師來說,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增強自信心,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和學習環境;注重教學的科學性,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及時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的鞏固,理論聯系生活實際等是比較可行的策略。
1、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矯治學生厭學心理,減少學生厭學行為的發生
(1).傾注愛心,尊重關愛學生。在課堂教學工作中,教師的事業心、責任心及其人格力量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動力。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該傾注滿腔熱情,相信每個學生都會發展成才。教師要面向全體,善待每個學生,關愛每個學生,學生熱愛老師,往往會將這種情感遷移到學習中來,似乎覺得不學好就對不住關心愛護自己的老師。
(2)欣賞鼓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缺點和問題屬于正常現象。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合適的期望目標,采取與學生情感接近或相容的態度和方法,善于發現其長處并由衷地欣賞,形成和諧的情感基調;對學生的缺點和錯誤不能一味地指責或當眾訓斥,少一點審查責備的目光,多一些欣賞鼓勵的熱情,幫助他們在學習中取得進步,在成功或失敗的體驗中不斷努力。
2、優化過程,激發學生興趣
(1).構建情境。教師要通過構建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緊密聯系實際,堅持情感滲透,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動機,通過設計一些開放性、發散性、挑戰性的問題,選擇有吸引力的材料,把學生從苦學的深淵帶到樂學的天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主動性。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用幽默的方式,引發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有利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知識的重要性,更有利于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
(2).分層設標。學生可以分成好、中、差三等,對不同學生要求可以不同。分類分層制定有序的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發、自主地學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有不同的發現,都嘗到學習的甜頭,贏得成功的喜悅。
(3).開放教學。學生在課堂面對問題、情景和事實時,會有多種結論。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寬容失敗,欣賞智慧,關注方法,避免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針對學生情況,因材施教地指導學法,促進教學過程的開放,讓學生感到學校有“自我發展區”,提高學習的自主性,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4).重視過程教學
愛因斯坦說:“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它的學科的基礎理論,并學會獨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會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其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因此在生物學中引導學生建立一些基本的觀點;掌握一些基本的研究生物問題的方法尤為重要。所以必須注重探究教學,能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感受成功的喜悅,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3、成功強化
成功可起到正強化作用,經常給學生呈現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在教學中創設成功機會,如設置不同程度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獲得表現的機會,增加學習的信心。適當降低學習目標,低起點、慢步子、是大部分學生能獲得成功的重要途經;對于學習者來說,成功便是最好的獎勵;而對于教育者來說,學習者的成功是結果,如果視之不見,漠不關心,那么很可能會熄滅學習者的學習熱情,故仍需要獎勵,如此,能使學生心理獲得積極的滿足感與自豪感。
4、正確歸因
歸因是學生對自己的學習行為結果的原因作出解釋或推測的過程,是一種比較穩定的人格定量,它對后繼學習產生深刻的影響。正確的歸因,有助于推動后繼學習;錯誤的歸因,則往往會抑制后繼學習。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敗的原因歸之于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敗了是努力不夠。不能歸因于能力,否則,成功了可能助長驕傲情緒,失敗了必定產生頹廢心理,而后者極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當學生認為自己天生愚笨時,很容易灰心喪氣,泯滅信心,失去繼續學習的勇氣。除作努力歸因外,還可作現實歸因、興趣歸因、策略歸因等,對后繼學習均能起到積極作用。
5、把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十分重要.家長以身作則,提高素質,為孩子創設良好的家庭氛圍(平等、民主、團結、和睦、融洽),爭取創建學習型家庭。尊重孩子,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和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孩子的成績和決定,只要不違背原則,他們盡力發展了即可。了解孩子,關心孩子,縮短與孩子的心理距離。對孩子的缺點錯誤不是批評指責,而是分析、引導和幫助改正。
總之,高中學生對生物學習厭學現象是普遍存在、而且十分復雜的,涉及到家庭、社會、學校及學生等多個方面,應該進一步作深層次的探討,選擇適合的教育方法來準確地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細致的探討研究,需要全社會各方面的共同關注.期望本人對厭學的高中生有所幫助,我也會繼續關注這一問題。
參考文獻:
[1]《青少年厭學的因素》張會妨 《成長之路》2008年第16期
[2]《談談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厭學的特點、成因與對策》簡剛亮《教育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