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得嚴,這是學生、老師以及外界都是這樣認為的。我的確也是這樣做的。今天學校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我也開誠布公的說一點自己的做法和體會。
一、嚴格管理的基礎
班級的日常管理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良苦用心。
1.就是讓學生知道老師的做事原則,就是凡事只對事不對人。無論是批評還是表揚,就事論事,不針對那一個人,不偏袒任何人,是為了讓學生信服。做事雷厲風行,說一不二,是為了讓學生不打折扣的執行我的要求。可以為以后的嚴格管理打下基礎。
2.讓學生知道老師的態度言行是坦誠(坦白真誠誠懇)的,言為心聲。讓學生從老師的態度言語中感知到老師內心的情感:真心希望他們每天都有進步,每次考試都有提高。每次嚴厲的批評都給他們留余地,留情面,讓學生明白我們是師生,是朋友。
3.要讓學生明辨是非。我們往往會遇到學生振振有詞的辯解,還會遇到學生在前面讀檢討書的時候,下面的同學表情不夠嚴肅覺得好玩,或者冷漠,甚至還會遇到你批評一個學生的時候,有人幫腔說話。這樣的情況源于學生是非不清,這也能給我們的嚴格管理帶來障礙。要讓絕大多數學生明確在老師眼里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甚至有的事他做行,你做就不行。教育學生有擔當,當犯了錯誤的時候,要主動承擔,接受批評。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批評學生無論對于本人還是其他人才有教育和警示作用。學生才會從內心接受老師的管理。
二、班級的常規管理“細”是前提
在這樣的情感基礎上,我們帶著熱情投入到班級管理中才能在學校要求的基礎上提出符合自己班級情況的要求,才能事無巨細,將班級的每一件事都作出明確的規定。例如:值日生的安排(兩周一次,每天5人)、衛生柜里面物品的擺放(干凈整齊)、掃除工具的擺放(新的掃除工具,規定不經允許不能動,下面撮子、笤帚)、桌椅的擺放(有基準線)、窗簾的懸掛(脫鉤、打結)、作業的收發和布置(什么時間收作業、收作業的方式、什么時間發作業、什么時間留作業)、課間靜態管理(要求大家都出去透透氣)、間操留人(不留人)、晚課前(每天都有寫的東西,盡快讓學生的心靜下來)、男同學的頭發,(不僅僅是長短和顏色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發型的問題);女同學不僅僅是化妝的問題,(還有頭發上的各種裝飾)學生服著裝(去年藝術班必須是學生服要求與其它班一致)都提出明確的要求,言行舉止(趙、周、康)自習狀態(雙手拿上來,頭低下)都提出明確的要求。細化工作的同時就是在給學生定規矩,養成良好的習慣。只有少數人違反常規。對于違反常規的人要給與處理。怎樣處理學生能過接受甚至有的家長還要千恩萬謝。這還要歸結為對學生的一份情感,有情感基礎,怎樣處理都不為過。(李博 關晴)這就是有的學生班任怎么說都行,科任不行。這就是班級常規工作落到了實處,這就是所說的嚴細。
三、班級突發事件的預防
帶著對班主任工作的熱情,才能深入班級觀察學生的言行,及時預見不良現象、發現情緒和心理波動可能會帶來的意外情況,防患于未然。例如:安全問題包括人身安全和個人物品安全問題(我不認為事情發生了,想辦法去解決是高明的,應該防微杜漸,讓這樣的問題根本就不出現。)例如:同學之間的矛盾甚至與老師的摩擦,多數情況發生在考試前后。(所以考試前做好學生的動員工作,用學習安撫學生考前浮躁的心理,動員工作兩次為宜,間隔一周,第二次距考試一周),可以避免一些麻煩。例如:為避免考試作弊,考前強調與考試動員同步進行,大肆宣講(一旦發生,出了學校的處分外,該科成績以0分記入大榜);早戀問題及早發現,有選擇地入手,達到分開的目的(轉移學生的注意力)再有班級有帶手機(沒收、教育、家長來取手機)、一旦發現決不手軟。
四、榜樣的樹立——對優秀學生的培養
對學優生要嚴高要求高標準,讓他們成為真正的榜樣,學優生在班級,往往被看做掌上明珠,備受寵愛。事實上,這部分學生大多只是在考試成績上“優”了那么一點點,而行為習慣、道德品質未必突出。甚至 存在著驕傲自大、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漠視集體,藐視紀律、我行我素的不良心理。這就是我們不能輕易在班級表揚所謂的好學生,一表揚好學生,總有一些學生嗤之以鼻。對有毛病的好學生,該引導就引導,引導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該批評就批評,批評的時候要抓住實質性的問題,使他們克服心理與行為上的不良傾向,真正成為品學兼優的學生,成為大家看齊的榜樣。
五、班級管理的合力
要取得科任老師的配合。人多力量大,人多網密,沒有漏洞可鉆,只有乖乖就擒,惟命是從。班任要把底線給科任老師,時刻讓學生覺得雖然科任老師很嚴但還不及班任,(科任老師提出達不到要求的學生站一堂課)這樣不僅樹立科任老師的威信,還密切了學生和科任老師的關系,更有助于科任老師的嚴格管理。
要利用好學生家長向上的心理。通常家長總認為孩子不錯,學生也認為自己不錯。那我們也將計就計,把如果看的緊,管得嚴,會更好的思想拋給他。當他知道可以更好,就會十分情愿地接受你的嚴格管理,甚至還會積極主動配合你。可能一些家長配合得不是很默契,但至少會對老師的做法很支持。
總之,在突出班級管理的“嚴格”上,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方法,只要嚴之有理,只要嚴之有度,就能讓學生接受,家長理解就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