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求知的先導,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講得就是這個道理。語文教學中,傳授知識,培養技能,一旦引起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的提高,智慧的火花也會迸發出來。教師要竭盡全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是要千方百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使人感興趣的東西,至少得具備新鮮有趣,惹人喜愛的特點。教師傳授知識也應當有這些特點。一般說來,新的課文中同樣包含這些特點,然而,講新知識、新課文,又不一定能做到這些。更何況語文課要通過一篇篇文章的教學,在大量循環往復中使學生逐步積累語文知識,逐步掌握語文技能,很容易給學生造成“不過如此”“老生常談”的感覺,以至于學習起來興趣了了,被動消極。
我們的教學要新鮮有趣,就得力戒生硬刻板,千篇一律;而要刻意出新,讓學生感到別具風味。我們的講授要使學生喜愛,就得力戒包辦代替,冗長沉悶;而要顯豁適度,讓學生感到“正合我意”。縱觀優秀語文教師的講課,學生之所以津津有味,思維的馬達轟鳴運轉,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十分講究教學藝術,因而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呢?我以為,除了熟悉教材,做到運用自如;熟悉學生,講得有的放矢;語言簡潔優美,能給學生以直觀的陶冶外,還可運用以下幾種作法。
一、誘導激發
常言說,請將不如激將。要使你的講課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俘虜,使他們興致勃勃,誘導激發這一方法少不了。以引入新課,出示課題為例,也是一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良機。教有些散文,不妨先引用名家大師同類題材的幾名詩將學生誘入藝術氛圍里,繼而用三言兩語對所引詩句加以評介,指出將教的課文另具特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的精華,接著出示課題,引入新課。教有些議論文,不妨先介紹一點背景材料,問問學生在那樣的情勢之下,你有什么觀點、意見?等學生思索討論后,教師趁機稱贊課文作者很有見識地提出了一個在意義的命題,隨即出示課題,引入新課。這樣,容易使學生對新課產生興趣。
二、開溝填壑
知不足而后能學。一篇課文學生閱讀后,容易產生“沒啥學頭”的心理和“已經了然”的錯覺。教師要善于“開溝”。所謂“開溝”,就是引導學生支發現自己的思想見解,表達手段跟課文作者的差距;啟發學生自省:敘事時為何老是“口水話”?描寫事物時為何總是堆砌形容詞?抒發情懷時為何只能空叫“啊”“呀”?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再講出課文敘事、描寫、抒情的優點,就會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渴求填補自己的“溝壑”,以至學有所得了。
三、“尋的引矢”
一堂課,教師講課即便再講得生動有趣,但如果總是教師一個人的表演,縱使精彩,時間一長,學生的興趣也會消退。如同射箭,教師箭法再好,與其讓學生沒完沒了地當觀眾,不如讓學生親自下場體味一把。因此,好的課堂教學,教師除了樹“的”,諸如巧妙地提出問題,設計有啟發性的練習去引出學生的“矢”外,還能幫助學生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尋的引矢”。正因為如此,學生的興趣就會始終濃厚,學習積極性才能始終保持。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能娛悅學生耳目,激動學生心靈,觸發學生情思,一章一篇能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學生就會對語文課心馳神往,興味盎然,就會產生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樂于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