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年無休止的“人在旅途,吃遍全球”,我更能深切體會老饕最密集之地也許是我的老家香港。香港饕客雖不是富豪,卻肯把“可消費收入”的高比率用于口腹之欲上。香港麗斯卡爾頓酒店的天龍軒一開業就成了最in的粵菜食府,三年后仍然時麾。堂座吃頓便飯(不是午市吃點心的話)也許要人均千元,但無礙餐廳生意興旺至今。我很明白其中的原因。
當初天龍軒的一份“例牌”(8小件)的叉燒賣200元,每天很快就賣完,餐廳不客氣地加價到298元。客人付這樣的價錢是因為它確實好吃。用上昂貴的西班牙黑豚肉,一如和牛早年打入香港粵菜,絕不是Fusion而只是不計代價引用最佳的食材。天龍軒最近也引進了法國昂貴的藍腳雞。廚師劉秉雷只是用傳統的方法,把大家吃慣的粵菜做到最好,就那么簡單!
劉師傅是我“食交”數十年的老友,我特別喜歡他對廚藝的執著。他也吃遍全球,而且很年輕時便曾在西半球工作(那個年代香港廚師沒有今天的如明星般的地位)。初認識他時他剛從北京王府飯店轉到香港怡東軒當大廚,奪盡香港“美食之最”的大獎。天龍軒開幕僅約半年便拿了米其林的一星,次年拿二星至今。但對我來說這不重要:香港米其林的評級一般只代表“洋人吃中菜”的口味(我不懷疑“偵探們”的公平操守但深度懷疑他們評中菜的能力)。我認為天龍軒是香港粵菜中最好吃的,好吃這一環比什么米其林的星級、服務到位、豪華裝潢、樓高百層的景色都重要得多。
這里我特別喜歡的菜包括必吃的黑豚肉叉燒、椰王花膠燉雞、上湯龍蝦……可這幾個月沒去香港,又多了許多新菜了,比如蝦王汁香煎龍蝦。我期待下個月去試這道幾乎能聞名知味的菜,也要試阿拉斯加蟹腿燴飯(能換上香港難進貨的堪察加蟹腿就更理想了),總之每次都有新的驚喜。我特別喜歡與劉師傅交換意見。
天龍軒的價錢確實貴,但值得。我雖已非香港居民卻是熟客,覺得到了香港,總得吃一餐最好的,也要回去看看老朋友們。天龍軒從來沒有請我吃飯,但劉師傅常常請我試他的新“作品”,這才是我覺得特別珍貴的交流。走進天龍軒裝潢豪華得有點過分眩目的大堂,我見到以前早在好幾間香港頂級餐廳認識的員工,使這里像餐飲英雄匯。多間豪華包間,最低消費也許是每位兩千吧?當內地因“官飯叫停”以致高端餐廳生意突降時,要吃天龍軒仍得老早訂位。人人為了自己的口福付出“代價”,才是香港烹調水準高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