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廟,原稱孔廟,是祭祀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世界文化名人孔子的廟宇。文廟作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延續時間最長、分布地域廣泛的建筑,其禮制及式樣統一,是歷代統治者推崇的祭祀性紀念建筑。
漢源縣清溪鎮文廟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位于縣城西北30多公里處清溪古鎮的東北隅,背依清溪古城墻,是雅安市境內唯一僅存的文廟,也是四川僅存8處文廟之一。
漢源縣雖屬四川西北邊陲縣城,又是羌族自治縣,多個少數民族雜居的地區,由于漢文化的影響,清溪文廟在建制上與內地縣級文廟同屬一個格局,即:中軸線上為萬仞宮墻、欞星門、泮池、滴水橋、大成門、丹陛臺、大成殿、崇圣祠,左右兩側為賢關門、圣域門、節孝祠、名宦祠、鄉賢祠、忠義祠、先儒祠、先賢祠、鐘樓和鼓樓。在建筑風格上呈現出強烈的地方特色。
文廟各建筑單體造型精美,工藝精湛,特別是欞星門,結構與裝飾手法極具地方傳統建筑的神韻;建筑枋頂的蟠龍纏筆,沖天而立,似神筆直指蒼穹,非常奇特;柱、枋間雕有吉祥花鳥、珍禽瑞獸、戲劇人物故事等各種寓意吉祥的浮雕和圓雕,其工藝細膩,造型生動,是四川雅安地區傳統建筑中難得的石雕精品。
文廟坐西北朝東南,利用南低北高的自然地形而建,呈前低后高之勢,是風水中的“步步高升”格局。文廟為三進院落布局,通面闊43.4米,通進深117米,占地面積5100余平方米。文廟院落布局十分講究,坐北朝南,外用圍墻圍護,內有東先儒祠,猶如左右砂山呈環抱;大成門前設置泮池,不僅可以防止氣不外泄,而且還給整個院落帶來靈秀之美。風水中講究“喜回旋、忌直沖”,文廟中軸線的最前端置萬仞宮墻,使氣在穴中回旋,形成“聚之有氣,藏之有能”的多重圍合空間。文廟的這種布局不僅符合風水之道,而且構成了一個良好的局部小環境。
九襄石牌坊位于舊時茶馬古道上,曾有“成都出南門第一坊”的美稱。牌坊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為清溪縣漢源場拔貢黃體誠為感念寡母、恩嫂的養育之恩而請旨建造的雙節孝石牌坊。
石牌坊為紅沙巖質地雕成,雕飾部分染彩。通高11.7米,寬6.9米、深1.9米。建筑式樣為四柱三間七樓式石牌坊,多脊出檐。
石牌坊整體造型由坊頂、坊身、坊座三大部,四層七檐。明柱和邊柱南北兩面均置有跨獸人物抱鼓;坊身由抱鼓夾抱的兩對永定梅花柱所支撐,石柱將牌坊分隔為中門和東西兩側門。坊頂上矗立1.8米高的逐層內縮鏤空寶塔。每一樓的正脊都置有背插寶劍、睛張尾擺的鴟吻。戧脊上均飾有凌空高翹象征吉祥的鏤空云紋脊飾。
九襄石牌坊上雕刻手法多樣、題材內容豐富、技藝精湛,是四川地區少見的一座雕塑珍品,充分展現出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精華。牌樓雕飾為鏤空或半鏤空高浮雕,不僅玲瓏剔透,且題材豐富,共有浮雕169副,圓雕塑13座,其中裝飾紋樣40余種,人物形象571個。眾多造像面目清晰,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雕刻題材多樣,兼有地方戲劇、神話傳說、小說軼聞等,因而有“抬頭望牌坊,48本戲在上面唱”的民諺。可辨識的戲目有《薛仁貴征東》《四朗探母》《十二寡婦下西》《七仙女下凡》《雪梅教子》及二十四孝、封神演義故事等。
整座石坊造型美觀,莊重華麗,雕刻精細,內涵豐富。浮雕與圓雕的內容使莊重輕佻薈集一坊。特別是現存完好的一座抱鼓石圓雕,雕刻的是一位貌似黃體誠其母的仙女騎坐在一頭獅子上,這種以旌表對象為原型的雕刻裝飾出現在一座節孝牌坊上,十分罕見。
在2008年四川汶川“5.12”地震中,漢源縣多處建筑受損,文廟及九襄石牌坊首當其沖。2009年湖北金木石工程設計有限公司在援建工程中承擔了清溪文廟和九襄石牌坊文物保護工程的勘察設計任務。公司派遣技術骨干奔赴現場,對建筑進行實地勘察測繪,精心設計,于當年完成了該項設計任務。在隨后的施工中,公司應邀派遣技術骨干遠赴漢源,進行現場指導。文物保護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完成,都得到了漢源縣各界的高度評價。、
湖北金木石工程設計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主要從事傳統建筑、廟觀、祠堂、紀念性建筑、古鎮、商業文化街區等的建筑與園林景觀設計,以及旅游景區規劃和文物保護規劃編制。
公司具備文物保護工程勘察設計甲級資質和建筑工程設計乙級資質。以“傳承超越,筑夢天下”為宗旨,實施現代企業的規范化經營和科學化管理。現已完成武當山、明顯陵等世界文化遺產的修建和復原設計工程;襄陽古隆中、米公祠,宜昌市黃陵廟、紅安縣吳氏祠、鄂州市觀音閣、黃岡東坡赤壁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和復原設計工程;武漢市寶通寺、古德寺、木蘭山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復原設計工程。公司還完成宜昌黃陵廟和東坡赤壁、四川漢源縣文廟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編制以及歷史文化名村大余灣文物保護規劃編制等幾十項重點工程設計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