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飽讀詩書后氣質與才華才會自然橫溢,展現(xiàn)高雅光彩。人們也常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隨著園林事業(yè)的發(fā)展,我們學習了很多新的設計理念也參觀學習了國內外不少的優(yōu)秀項目。然而,細思量,我們的這些經(jīng)驗和思路都用在哪里了,我們的特色在哪里呢?面對諸多的流派和方案,我們又是如何應用的呢?是舶來概念還是抄襲構圖?
那我們城市的園林特色是如何體現(xiàn)呢?我們應該問問生活的這座城市、問下我們的居民。一個好的園林作品應該是一個以文化為精髓,功能為骨架,藝術為外化的綜合體,是市民喜愛的“第二家”,這樣才有活力,才有獨有的魅力和特色。筆者作為設計者也在這三個方面進行相應的個人的一些思考:
文化精髓的體現(xiàn)
武漢的園林文化是什么?我想從客觀存在(物質層面)和主觀意識(精神層面)兩個方面進行淺薄的探討。風景園林重的文化,在物質層面上,不僅包括歷史上建造的庭院、宮苑、風景名勝地,還包括其他人類利用土地和建設生活境域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成果,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所改變的地貌和土地景觀,與自然環(huán)境緊密聯(lián)系的聚落形態(tài),工程措施(如水利工程)所改變的自然景觀等等。在精神層面上,風景園林重的文化不僅包括與傳統(tǒng)園林有密切關系的作為主流文化的文學、藝術、哲學和關于建造的知識體系,還包括人類樸素的自然觀、宇宙觀、鄉(xiāng)土的土地利用和建造方面的經(jīng)驗。[1]
物質層面的特色彰顯:簡單的可以分為依托武漢的城市格局特色與設計區(qū)域的場地現(xiàn)狀特色這兩個大的層面而進行設計的園林景觀設計。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園冶》中“相地”,也可以歸結于因地制宜的設計。
合理規(guī)劃,彰顯武漢城市特色
武漢自然資源豐富,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依托自然山水格局和優(yōu)越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歷史底蘊,使得武漢擁有獨特的城市魅力。也就是這悠久的歷史和多元的文化造就了武漢園林豐富的人文底蘊與鮮明的地域特征,是園林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境。
同時,武漢市城市發(fā)展中水面大、綠量的提升、建設用地的需求,也產(chǎn)生了各種用地的沖突。這都要求我們對于合理的規(guī)劃用地協(xié)調整體的矛盾,合理明確的綠線與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可以基本將綠地守住。生態(tài)底線的劃定、湖泊三線的劃定、山體的保護、綠道的建設、立體綠化的推行的等等,無疑都是在為我們的綠色堅守著陣地和拓展著綠量。城市的山水格局,決定了武漢園林也只有緊扣山水的主題,才會有大氣磅礴,詩情畫意的城市,才能彰顯城市園林的地域特色。
謹慎設計,尊重場地本身特色
因地制宜的設計不是一句口號,古人講的相地是要把設計與場地真正的融合。如果說城市綠地系統(tǒng)規(guī)劃是城市的大綠色格局,不是每一個景觀設計師都可以參與的,但是具體的地塊設計卻是大多數(shù)設計師可以把握的。因此,場地被賦予了很多個人展示的意味,有些設計師經(jīng)常為了自己的靈感或是主張進行強勢設計,忽略現(xiàn)狀地形、水體,一味地講求構圖的美觀、炫酷,最后花了大錢,做了一堆不合時宜的作品。郎塞洛特·布朗說過, 每一個場地都有他特別的品質,蘊含在土地、石頭、建筑、植物、光影、以及場地的氣息之中。只有通過對于這些特質的挖掘與分析,我們才可能找到一些線索,充分的利用這些特質設計才能營造出充滿活力的作品,同時也體現(xiàn)其重要的地域特征。[2]
因此,我們設計者應有對于自然地敬畏之心,將設計輕置于自然間。這正與生態(tài)設計之父麥克哈格提出設計遵從自然的理念是一致的。這才是設計真正的特色體現(xiàn),是不可復制的。離開了場地的依托,其合理性必然有所折扣。
精神層面的底蘊展現(xiàn),也可以歸結為城市文化底蘊與場地文化特色。
叩問歷史,追尋城市的底蘊
武漢沉積了三千多年的厚重,從大禹治水、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到木蘭從軍的千古佳話;從辛亥首義、保衛(wèi)大武漢,到新中國建設的歷史輝煌,一代一代武漢人在這里演繹他們的人生。武漢浪漫的楚文化和豐富的民俗文化——仿佛“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在這座城市中奇妙的融合,一個有思想的設計必然是融合某種文化元素,來演繹著城市文化的變遷。
包容與融合是武漢園林的綜合文化特征。不論是早期鄂西楚文化的傳入還是后來佛教和西方文化的降臨,武漢園林始終能夠將這些外來文化融入本身的自然山水之中,發(fā)展出富有生命力的園林形式??v觀武漢園林的發(fā)展歷史,我們可以印證,無論是宗教園林、公共園林、私家園林、書院園林或是其他形式,均是兼收并蓄,融合了江南園林的典雅與北方園林的大氣。在園林的表達上則是秉承了楚文化尊重自然的特點,具有規(guī)模宏大、質樸自然、園林建筑空間多變的特點。其所表現(xiàn)的是自然、大地之美,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無論是黃鶴樓、琴臺、中山公園還是解放公園,武漢的園林始終以山水為基調,演繹著不同的風格與故事。
依托城市,梳理場地的特征
在具體的設計中,我們所要思考的是,在園林設計中如何體現(xiàn)地域文化與場地本身的特色。地域性是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地形地貌作為造園主要載體,除了保留的建筑、場地和文化符號,植物材料則是作為造園主要特色元素。
我們在設計中應該尊重場地的肌理,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場地特色。為了體現(xiàn)設計的構圖或是所謂的概念,大肆地改變場地的地形地貌,移走場地內的樹木,都是粗暴和沖動的行徑。特別是大的市政道路常規(guī)的推平地形,移走樹木的標準化的做法,使得千路一面、千城一面等等,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關鍵點。
植物造景的文化性是滲透著植物“性格”和個人文化認知及情感的植物景觀序列,是文化情結的共鳴。[3]古人將植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把樹木植物的某些特性作為“比德”的對象。植物的許多特性都被賦予了良好的寄托,或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達自己獨特的氣質。帶有地域特色的植物鄉(xiāng)土種植物對于場地特色的表達有功不可沒的意義和作用。市樹、市花的運用,鄉(xiāng)土植物的合理布置,都是武漢園林特色的重要體現(xiàn)手段。而扎根于城市各個角落的大樹便則是歷史的生動的講述者,漫步在大樹下,城市的底蘊、歷史感沖擊我們的心靈。
功能的完善
設計對于場地的實用功能與生態(tài)效益的體現(xiàn)是相得益彰的。綠地承載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滿足功能的需要。一切脫離功能的設計只能是掛在墻上的美麗圖畫。對于場地的機理分析、文化的研究都可以推導出應有的功能訴求。林玉蓮、胡正凡在《環(huán)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環(huán)境的物質特征與社會特征一旦向周圍需要它的人們展示了它的功能意義(包括潛在功能),人們便會發(fā)現(xiàn)和利用它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常常是有什么樣的物質環(huán)境“提供”就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現(xiàn)象,由不得我們主觀上贊成還是反對。
實用功能的切實落地 不同的使用人群決定了場地的功能組合,水文、氣象周邊環(huán)境等等決定了功能的布局。沒有合理的現(xiàn)場分析與調研,沒有使用人群的心理和活動的分析,僅僅從優(yōu)美的構圖出發(fā),設計最終也會是被破壞得面目全非。園林設計是為民服務,是設計的宗旨。市民的需求在設計中的良好體現(xiàn),更是項目的活力的源泉。一味地講究時尚、國際范,少了地氣,最后只有優(yōu)美下的落寞。很多城市中空曠的廣場、優(yōu)美的觀賞的草坪,也許只有在俯視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其尺度是與城市般配的,可是除此之外卻是清淡與冷清的“代言人”。解放公園的改造、洪山廣場的復建、綠道的建設等等都為市民提供了舒適的休憩空間而深得市民的喜歡。武漢的園林就應該是一個親民,老百姓喜愛的綠地,它應該有親切的材料、舒適的尺度,并將園林滲透于每個人的生活中。
生態(tài)效益的不可忽視 隨著自然景觀向人類商業(yè)活動的轉變,景觀破碎化程度日益增加,生物多樣性急劇減少,綠地對于城市生態(tài)效益不言而喻。
綠地不僅僅是對于動植物多樣性和人的生境的保護有突出的貢獻,也對于城市的經(jīng)濟效益產(chǎn)生紛繁的影響。張雪輝在《北京市百萬畝造林工程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的論文中指出,國內外研究顯示,在夏季1公頃綠地從周圍環(huán)境中吸收的熱量相當于189臺空調全天工作所產(chǎn)生的制冷效果。100萬畝綠地調節(jié)溫度價值為1.82億元,綠地制氧價值為106.63億元/年,綠地固碳價值60.86億元/年。這無疑是將綠地對于城市生態(tài)經(jīng)濟效益的一次隱形福利的公開。
因此,在設計中我們應該充分考慮生態(tài)技術的應用,充分的體現(xiàn)好設計對于生態(tài)的保護。中水回用、雨水花園、低碳園區(qū)的設計等等都是生態(tài)的一個體現(xiàn)。
藝術的外化
園林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藝術與技術是園林時代性的一種標志。脫離了藝術,園林只有干癟的果腹功能。在藝術表現(xiàn)上可以運用多種材料,豐富設計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科技進步是藝術的展現(xiàn)基礎依托。
藝術與意境的互通 中國園林講究“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可以說是經(jīng)過人工藝術策劃的“第二自然”,往往是詩、書、畫、園巧妙融合在一起的作品。造園和繪畫是相互滲透和借鑒的,如《芥子園畫傳》中對樹木花草的描繪,在相當程度上展現(xiàn)出中國古典園林中植物配置的特色與風格,對研究中國古典園林植物配置,具有特殊意義。園林在藝術中更加講究意境的營造。羅丹在《藝術論》中所說:“美麗的風景所以使人感動,不是由于他引起人的思想;看到的線條和顏色,自身不能感動人,而是滲入其中的深刻意義?!盵4]在古典園林中樹木也不僅僅是綠化和造景功能著眼,更重要的是以花木言志,花木人格化,講究樹木花草的“比德”情趣。從而使得園林具有詩情畫意的魅力景致,詩因園而生動雅致,園因詩而雋永空靈。因此,我們在實際設計中在運用美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場地本身的藝術內涵,才可以營造出內外兼修,具有濃厚藝術氣息的作品。
藝術與科技的融合 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是中國高等教育最發(fā)達的城市之一,在全國高校數(shù)量最多的城市排名第二。全市擁有政府部門屬科學技術研究機構一百多所,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二十多個,擁有多家國家級孵化器、國家級科技產(chǎn)業(yè)化基地,高新技術企業(yè)等,將這些科技優(yōu)勢與園林結合,勢必會對武漢的品質和創(chuàng)新有強有力的推動作用,才有更好的藝術形式的體現(xiàn)。
因此,我們不僅僅需要向書本學習、向國外的先進的理念學習,還應該向自然學習、向我們生活的城市學習,向生活在我們周圍的居民學習,將設計真正地融入生活,兼收并蓄,才有我們園林的獨有特色,才會將我們的城市建設的更加美好。
文獻索引
[1] 林箐 王向榮 《風景園林與文化》[J],《中國園林》2009(9):34
[2]查爾斯·莫爾,威廉·米歇爾]威廉·圖布爾《看風景》[M]李斯譯,哈爾濱 :北方文藝出版社,2011(2)
[3] 蘆建國 徐新洲《論園林植物造景的“七性”》 [A] 《風景園林·植物景觀規(guī)劃設計與人居環(huán)境建設專題》 2012(05)
[4]羅丹《藝術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