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最美評語:長年在一線工作,踏實穩重,
認真負責,對業務知識精通,
善于創新,樂于奉獻。
最美成績:麻城市優秀公務員、黃岡市勞動模范。
最美言語:我的夢想與職業相連,
就是竭盡自己的能力和全市人民一道,
爭創國家級園林城市。
40歲的熊文眉目英朗,談到園林生涯,已是麻城市園林局副局長的他卻十分謙遜:“我只是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年復一年做點栽花種草、修枝剪葉的事兒,很平常。”1993年,熊文從黃岡市林業學校畢業,進入麻城市園林局工作,白駒過隙一瞬間,已經二十個寒暑。如今,他親手栽培的樹木已郁郁蔥蔥,蔚然成林。
頂著壓力,創新工作
剛畢業的時候,熊文跟所有懷揣夢想的園林學生一樣,期望用自己的學識,將城市裝扮成一座大花園。可上班后不久,他就發現工作并非想象的那樣簡單。
“一些市民對園林綠化工作認知不高,故意作梗和損壞樹木,還經常出現盜竊事件。”提到往事,熊文說。
中國的社會向來復雜,面對各種情況,熊文總是頂住壓力,堅持原則,將一些“釘子”事件嚴肅處理,該罰就罰,絕不手軟。
如何才能更好地保護樹木呢?熊文動了番腦筋。他開始嘗試在自己管轄的街道試行“聯保制”,聯合沿街各單位對街道樹木進行共建共管。“聯保”制度實施后,損壞樹木的現象基本杜絕。這一做法有效地保證了樹木的成活率,后來在全市推廣開。
綠化是一件很花錢的工程,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效,熊文大膽嘗試苗圃基地,實行共建共養共管等多元化的投資體制,有效地節省了建綠養綠的開支。
“熊文很有點子,在工作中善于思考,往往能想出很多奇妙的辦法來。”同事們這樣評價他。
1997年,市園林局成立了綠化養護股,鑒于熊文平時的工作業績和表現,局里安排他當了股長。
當時,股里只有5個人,既要承擔每年的綠化建設任務,又要負責城區12條主干道的綠籬修剪、行道樹木的整枝和除蟲施肥,以及城區所有公共綠地的澆水除草工作。工作量之大,遠遠超過了大家的想象。
“大家的工作壓力大啊。那時條件又落后,除了剪刀、鐵鍬、鋤頭和水桶,沒有任何機械工具,全靠手工。有段時間,因為資金沒能及時到位,既忙工地又跑聯絡,經常早飯午飯混著吃,落下了胃疼的病根。”想起那段日子,熊文就心悸,“金橋廣場建設,白天夜里連著干,兩個月時間,瘦了十來斤。”
在綠化養護股,熊文一干就是六年。雖然條件艱苦,但總算不負所學。麻城的綠化,無論如何得記上熊文一大功。
愛崗敬業,廉潔奉公
早些年前,園林局平均月工資并不高,且經常不能按時發放。熊文年邁的父母在農村,他不僅不能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還時常需要他們補貼——每次回老家拿米拿油,他都不免心酸。1999年,熊文愛人所在的工廠破產,兩口子的家庭經濟更加緊張。無奈之下,他們只能將一歲的小女兒送到農村老家,妻子也外出打工。
“差一點就堅持不下去了。”熊文并不掩飾他昔日的窘迫,“不少朋友下海,單位手續都沒辦,人就走了。有個在云南種花的朋友對我說,你那個攤子有什么好守的,城市農民,憑你的技術跟著我干,年薪15萬。”
“為什么沒走呢?”
“舍不得啊,放不下那一棵棵的苗木、一片片的草坪,更不愿與一起摸爬滾打了多年的兄弟們分開。人這一生,總得有點信念吧。”
為了心中那份不滅的信念,熊文只能省吃儉用。他在城市中十余年里居無定所,哪里有便宜的房子,家就搬到哪里。直到2006年,父母拿出積攢多年了兩萬塊錢,加上他東拼西湊借來的,才在城市里按揭買了套房子,有了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
有親戚建議給他活動一下,調到其他單位,他不愿意;單位領導好心幫他調崗,他也謝絕了。至今的他,雖然已經是園林局的副局長,仍然工作在植樹種花第一線。有朋友笑他:“你在單位大小是個頭兒,還像工人那樣干活,不怕掉底子?”他答道:“干部干部,先干一步。如果咱們只是站著看,光讓群眾干,那才掉底子。”
二十年下來,在熊文和他“一幫城市農民兄弟”的努力下,如今的麻城,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景、冬有青,一座“山在城中、城在花中、路在林中、人在畫中”的宜居城市初現芳容。麻城市率先在黃岡市創建成為省級園林城市,率先啟動了國家級園林城市的創建工作,熊文和他戰友們的目標,也由單純的綠化城市,發展到彩化、美化、香化城市。
“每當我看見精心呵護成長起來的草坪上,休閑娛樂的孩子們露出開心的笑臉,我就覺得這些年的堅持沒錯,這就是我最大的回報。”熊文說,“我的價值,得到了最大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