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理人,不是老總
10月小陽春的和煦陽光,灑滿在身上,頗有“春暖”的感覺。而當我們來春暉園林股份有限公司采訪鄭總時,更有“如沐春風”的體會。一走進辦公室鄭總急忙站起來,為我們沏上從杭州帶回的龍井茶。真的很難將他與一個注冊資本達上千萬的公司老總聯系到一起。
清癯的面容,素色的休閑裝,辦公室內深色的實木家具配上白墻,沒有富貴堂皇的陳設,有的只是一面整墻書柜上的各類書刊和那懸掛在墻上的幾幅遒勁郁勃的書法。
“別叫我鄭總,叫我老鄭就行。”他一臉謙遜的微笑,頓時與人拉近了距離。
在這個賣熱干面的小老板被人稱為“某總”都喜滋滋的當下,鄭經理卻保持著低調:“我就是個農民,泥巴腿子,機緣巧合做了點事兒,還比較順利,現在勉強算是個經理人。”
就是這位自稱“勉強”的經理人,卻帶出了一個管理科學、技術精湛、作風硬朗的春暉園林股份公司。如今,該公司在業界頗有名氣,他的稱號,有武漢光谷新四版掛牌企業、湖北省風景園林學會副會長單位、湖北省楚商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單位、楚商優秀民營企業、國際合作先進單位、守合同重信用企業、中國AAA級信用企業、武漢市城市園林綠化企業協會常任理事單位、中國水景噴泉分會常任理事單位等等。
春暉園林成立于2000年,當時武漢市委號召建設山水園林城市,倡導環境創新,第一批項目中就有江漢路步行街。鄭經理帶著人手,最初就是做步行街的勞務分包工程。
“剛起步,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只能從別人手中接活兒。”談起往事,鄭經理不乏幽默,“哪里算得上是創業喲,我就是個小包工頭,滿腦子想的就是帶著隊伍把事做好,讓甲方滿意,爽快地給我們工錢。那時候覺得最幸福的時候,就是甲方給簽了四個大字‘驗收合格’。”
曾經看過一個段子,在建筑行業里,幾乎所有的乙方對甲方都是冷宮妃子的心態——又怕又愛又恨。接不到工程,怕;簽了合同,愛;工程驗收被刷,恨,三種情緒甚至不斷循環。
鄭經理從一開始就沒這么多糾結:“不管大工程小工程都接,只想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怕別人不給錢。就認準這個理。”
時間一長,他的嚴謹和細致得到廣泛的贊譽。憑著過硬的作風和良好的口碑,業務越來越多,甚至有些忙不過來了。
“那時候我就有了新的想法,僅僅靠著做分包,仰仗別人吃飯,局限性太大了。與其給別人做嫁衣,不如自己干。遇到不明白的,認真學習便是。”
就這樣,從最初的拉線鋪磚,到古建設計,到綠化養護,到園林景觀,“春暉”一次次蝶變……十四年后,她已經是一家綜合性的園林企業。
有意思的是,總經理鄭昌海先生依舊低調:“我不算什么啊,還得向大家學習。”
把工人當朋友
許多成功人士在談到創業經驗的時候,都繞不過“管理”這項——毋庸置疑,良好的管理才能讓團隊更加規范,發揮出最大的力量。鄭經理卻自謙“無甚高論”:“我有時候想,為什么要用‘管理’這個詞兒,而不是‘合作’,或者是交朋友呢?”
春暉園林目前的業務涵蓋市政園林、地產景觀、濕地公園、噴泉水景、水處理和仿古建筑等多種,麾下多個項目部和施工隊百余人,從來沒有出現過不受控的情況。
“工人都是我的鄉親父老,都是從老家一手帶出來的。”鄭經理介紹,“大冶歷來能工巧匠輩出,有豐富的園林古建施工經驗。我跟他們交心,說咱們一定要精誠合作,把事兒做好,不能打馬虎眼,否則結不了款,大家都白干。你們沒錢賺,我也會很難過。”事前把事情說清楚,事后就能把事做好,所以一直能合作愉快,雙方都不會有矛盾和勞務糾紛。
感情上融洽了,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身份就不那么經緯分明,大家邊交流邊配合著完成任務:線要怎么放、磚要如何鋪、花要如何栽,一點一滴地做好,整個工程下來,處處都是樣板,處處都是精品。鄭經理笑著說:“其實,我們公司的許多項目經理都是泥腿子,從最基層干起,先有實踐經驗,再經過專門的培訓,才拿到資格證書。”
原來如此。
霸者以武服人,仁者以情動心。
拿破侖曾說過:“我的士兵都是我的朋友和兄弟,我會經常跟他們一起,在一個鐵鍋里面喝湯。”一支軍隊的靈魂是領軍者訓練出來的,一個企業的靈魂也是創建者培養出來的——也許鄭經理沒想過,實際上他一直在踐行,因為他總在強調“先做人,再做事。把人當人,把事當事。會做人,才會做事。”
“以人為本”,其實很簡單。
培養新型人才
在迅速發展的時代里,春暉非常注重知識結構的提升。
“我是個泥腿子,公司的項目經理也大多都是,但總不能靠泥腿子打一輩子仗吧。”說起最值得引以為豪的事,鄭經理的興致特別高,“必須是人才。我們公司每年都引進不少大學生,建筑學的,園林學的,土木工程學的,都有。公司的第二代力量已經成長起來了。”
當今的大學生們眼高手低已飽受詬病,鄭經理卻有著獨特的培養方式:讓他們到工地上去,與泥腿子們相互學習交流。他的要求是:每一個工地上的項目經理,必須帶出一到兩個大學生,手把手地教。
大學生們必定受過專業教育,有著豐富的課本知識,但是泥腿子們有實戰經驗,兩廂結合,能互補長短。
“形勢太快了,有許多老員工對新型的全站儀根本不會用,甚至連說明書都看不懂,大學生們能教他們如何擺弄,省力省工,他們自然高興。有些技術上的問題,大學生只是聽說,沒遇到過實際情況,老員工投桃報李,也就傾囊相授了。”他補充道。
“有沒有非常固執的,不愿意配合呢?”
“肯定有啊,想辦法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唄。”鄭經理大笑,又舉了個例子,“有個上了年紀的項目經理,手藝一流,在家鄉有著賽魯班的稱號。亭臺樓閣、飛檐斗拱,只要跟他描述一遍,他用鉛筆隨手一畫,栩栩如生,完全能當施工范本。”“這種能人,難免心高氣傲,我先讓他畫出來,好好稱贊,然后再讓大學生們用電腦將圖紙制作出來,光線和顏色一搭配,明艷亮麗,一目了然。即便魯班在世,也不得不服了。”
“要兵有兵,要將有將”, 鄭經理提到他麾下的干將們,眉飛色舞,引得旁人也忍不住莞爾。
一手帶出來的隊伍,其忠誠度和默契度,遠非臨時招募的草臺班子可比。
用文化內涵賦予園林生命
盡管一再表示自己要學習的還有很多,但不可否認的是,鄭經理對文化有著極高的認知。
“很多人覺得園林就是修亭建橋、種花鋪草,這是一個誤區。形式遵從功能,是現代設計的不二法則。景觀在功能上滿足人的基本需求后,形式上也尤為重要。在各個時期的園林抑或是各地的園林中,都存在著讓人感動的東西。而感動通常來自于腦海深處的記憶,這就要求設計時不論在材料、風格、裝飾效果各方面都應結合當地的風土人情,設計創新應該以文化為背景,將空間轉化為一個共享的記憶,這對歷史和文脈的傳承是十分重要的。”鄭經理堅定的說到。
春暉園林的設計師近乎偏執地堅持著自己的原則:追求內在的文化而不是表面的形式主義。當代許多的園林景觀創作思想和準則混亂,形式主義和拼貼手法充斥,格調低下甚至是俗不可耐,被錯接強化了的文化僅浮在了表面的一張皮上。
“有人把設計當成是一個布景性的東西,沒有任何的文化意義在其中,也許拍出的圖片美輪美奐,但是一看不過爾爾。”鄭經理說 “我舉一個例子,老四合院曾經陪伴著很多人的記憶,這是共享的記憶。而我們現在去接觸就會轉變成自己獨特的記憶,這個獨特的記憶如果能融入到作品中,通過大家的體驗感受到它,撥動它,就能讓人感動。這個就是文化內在的意義。”
“用文化內涵賦予園林生命”已成為春暉的口號,早就落實在每一個細節當中。
而提到春暉公司的經典項目,鄭經理卻沒有做過多的介紹,但從企業的宣傳冊上就可得知:在市政園林上,許多武漢市政府重點工程春暉都參與合作施工,如首義文化公園、省委茶港住宅小區、湖北省博物館、江漢路商業步行街、萬松園國際品牌街、漢口江灘、徐東銷品茂等。其中多項獲得了省優和市優的光榮稱號。
“我喜歡中華文化,也喜歡園林行業,最希望將兩者融合起來。這是我揮之不去的情懷。”鄭經理微笑著解釋。
實際上,春暉的許多項目,已經名列優秀園林景觀設計作品——那滿滿當當的各種獎杯和榮譽證書,是充分的證明。
有理由相信,春暉的明天,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