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 旸 黃 蕓
企業走出去,法律工作要先走出去;企業國際化,法律業務必須先國際化。
隨著中國石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海外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涉及的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法律風險日漸增加,企業將不可避免地面臨海外投資環境惡化、法律糾紛不斷增加等現實問題。中國石化法律部主任張吉星表示,企業走出去,法律要先走出去,企業國際化,法律必須先國際化。必須大力推進法律業務國際化,才能適應和滿足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的需要。
11月17日,美國傳來消息,港商孫某訴中國石化“侵權”案以中國石化勝訴宣告全面終結。16個月前,孫某在美國聯邦加州中區法院遞交訴狀,訴中國石化“侵權”,要求中國石化賠償51.7億美元。中國石化積極妥善處理應對,在中國石化取得一審勝訴后,孫某向第九巡回上訴法院提起上訴,經過中國石化強力抗辯,最終,中國石化取得在美“侵權”案終審全面勝訴,避免了巨大損失。

□ 中國石化十大法治事件及十大法治人物評選活動揭曉儀式。法律部 供圖
案件勝訴固然可以有效地維護企業合法權益,維護企業形象,然而案件勝訴并不是法律工作的重心,避免和減少官司、糾紛才是終極目標。“在境外打官司,一般都耗時長,需要投入眾多的人力和成本支出,不僅對公司正常經營是拖累,對公司的聲望和形象也會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集團公司法律部工作人員說。因此,“事先預防、事中控制”,法律風險防控關口前移,比“事后救濟”更為重要。
對此,中國石化強化境外項目法律風險全程防控。要求每個海外項目都須配有法律人員全程參與,確保法律工作自始介入,全程把關,確保法律風險全程動態監管、受控。
健全的海外法律工作網絡是風險防范的前提,為此,法律部要求每個海外項目都須配有法律人員全程參與,確保法律工作自始介入,全程把關,確保法律風險全程動態監管、受控。在專業公司、涉外單位單設法律機構,配置專職法律人員,全程參與境外業務和日常法律管理。同時,境外機構根據需要,按地區或國家設置總法律顧問、法律顧問(法律代表)崗位。截至2013年12月底,各國際化經營單位外派法律人員61人,外聘法律人員121人(含外籍和當地員工)。法律人員積極參與所在項目各項經營管理決策、合同審核,協助解決法律糾紛,妥善處理公司事務和法律培訓、法制宣傳等日常事務,為企業規避風險、減少紛爭、合規運營發揮了重要作用。

□ 中國石化十大法治人物頒獎典禮上的古盛華。程陽 攝
開展國際化經營風險及防控專題研討活動。2012年9月,集團公司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中學習《國際化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和應對措施》,法律部通過大量事實和生動案例,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國際化經營面臨的法律風險,提出了相應的防范和應對措施建議。這些措施對防控境內外法律風險起到了有效作用。此外,還舉辦了境外融資擔保、頁巖氣開發、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等法律研討。
去年6月,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國際石油勘探開發有限公司在安哥拉的合資企業——中安石油公司與美國馬拉松石油公司簽署協議,收購馬拉松所持安哥拉31區塊10%的油氣勘探開發權益,收購價格15.2億美元。
“在此次交易收購中,國勘公司法律合同部嘗試擺脫‘拐杖’,由公司內部員工獨立提供法律支持。”國勘公司法律合同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于油氣行業投資大,交易結構復雜,跨國跨法域的合同文件眾多,一些收購案往往需要外部顧問的適當支持,以降低交易風險,確保交易的順利開展。為有效降低交易成本,讓法律工作者從中獲取實踐經驗,國勘公司在此次項目開始之初便確立了由法律合同部內部律師獨立支持該項目收購,不聘請外部法律顧問提供法律服務的原則。
“這種做法不僅大大地降低了公司在新項目開發過程中的法律服務成本,還檢驗了法律人員多年的項目談判和法律服務的能力積累,證明了法律工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保障了法律工作的質量,也提高了法務人員的實戰能力。”國勘公司法律合同部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中國石化走出去的進程中,法律先行的概念深入人心,而法律先行更要求法律人先行。
中國石化重視國際化法律人才隊伍的培養,拓展法律服務的國際化視野。剛從國勘公司伊朗雅達項目實崗鍛煉回來的劉娟娟對此感觸良多。“在伊朗雅達項目,我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名普通的法律人員,而需要從‘法律人員’轉變成‘法律商務人員’。”劉娟娟說,面對這雙重改變,每天工作的壓力很大。“在應對談判的過程中我接觸到公司不同的業務、學習到不同的東西,也讓我更快地成長。”
加強國際化法律人才培養儲備,舉辦境外項目法律與合同管理培訓班和法律人員國際化知識培訓班,全體學員參加法律英語證書(LEC)考試,這兩個涉外班已成為涉外人才的常規培訓項目。“通過培訓,我們對海外項目的法律工作有了更深的體會,在掌握總部法律事務的基礎上,熟悉了海外石油勘探開發業務和海外日常法律工作,開拓了用國際化標準、從業務角度去開展法律服務工作的視野。提高了自身的業務能力。”參加培訓的學員表示。2012年舉辦了中國石化全系統法律英語競賽,通過初賽、復賽、決賽,發現了一批法律和外語水平較高的涉外法律人才,在全系統產生了很大影響。
除了加快推進國際化法律人才建設,中國石化還深入開展針對海外人員的法律宣傳和培訓,主要對我國涉外相關法律和擬赴任國家(地區)及周邊國家相關法律知識進行培訓,對一般性法律風險和特殊法律風險進行有效的提示,做到持證上崗,外派人員未經相關法律培訓不能派出。做到外派工作人員懂法、知法、守法、用法、依法決策、依法經營。法律部還編寫《涉外及外派人員應注意的法律問題》培訓課件,赴企業涉外培訓班培訓業務人員,同時組織企業法律專家赴境外對駐外企業員工進行專題法律培訓。
在中國石化十大法治人物頒獎盛典上,荷蘭人古盛華吸引了大家的眼球,這位白皮膚藍眼睛的外國人是中國石化第一位外籍總法律顧問,曾在荷蘭殼牌長期擔任總法律顧問和首席法務官的他,擁有25年豐富的國際法律事務經驗,現在,他在中國石化國勘Addax公司從事法務工作。在中國石化的這幾年,古盛華對企業在國際經營中法律工作的開展有了更深的認識。“真是沒想到,近些年來中國石化的法律工作取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績,展現出很高的業務水平,營造了非常濃厚的企業法治氛圍。”在中國石化2013年度法治人物頒獎典禮上,古盛華如是說。外籍員工對中國石化法律工作的認可,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企業國際化經營中法律工作在不斷完善中逐步與國際接軌,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制度建設。
近年來,中國石化積極推進境外法律管理制度化。2011年底,法律部專門制定下發了《中國石化境外法律工作管理暫行辦法》。各直屬企業據此制定和完善本單位境外法律工作制度,重點把法律管理嵌入境外市場開發、投資、資本運作、招投標、內控等業務全流程中。
與此同時,法律部持續強化五項基礎工作。一是推進境外法律工作文本化,建立涵蓋境內外業務的標準合同示范文本庫。二是推進境外法律工作信息化,在境內所有企業全面建成中國石化合同管理信息系統(CMIS)基礎上,適時啟動向境外機構延伸覆蓋。三是建立境內外法律中介機構資源庫。四是持續開展國別法律環境研究。在已完成19個國家(地區)《投資貿易法律指南》基礎上,“十二五”期間陸續推出針對58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貿易法律指南》系列工具叢書,并編寫《“走出去”法律要點提示》《中國石化企業工商信息》(《家族圖譜》)及《中國石化商標概覽》等,以指導相關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的法律工作。五是建立與國家政府部門的日常溝通、交流聯系機制,爭取國家層面的指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