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 莎
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下,掛靠油種不明確,調價周期明顯縮短,頻率大幅提高,而幅度較小。
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是繼成品油消費稅改革之后,對調和油市場帶來影響的第二大政策。自去年3月27日新定價機制實施以來,成品油價格已經歷了16次調整,上調7次,下調9次,而2012年成品油調價次數共計8次。因此新定價機制實施以后,國內成品油價格調整形成了“短平快”的節奏。同時,新機制取消4%的幅度后,16次調整中共有7次調整幅度小于百元每噸,令國內成品油最高零售限價的調整呈現出“小幅快調”的局面。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下,調價周期明顯縮短,頻率大幅提高,而總體來說幅度較小。在這樣的背景下,貿易商應做出怎樣的選擇?
將新、舊成品油定價機制簡單做一下對比,可以發現其中主要的差異來自掛靠油種、調價周期與調幅限制。新定價機制的調價周期,從原先的22個工作日縮短為10個工作日;計價方法由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改為10個工作日的平均價格;調整幅度從過去的4%,縮至50元/噸,折算約1%。同時根據國內原油進口結構變化,適當調整了掛靠油種。另外,還設置了兩個“防火墻”:當汽柴油的漲跌幅低于50元/噸時,將暫不調價,而是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當國內外價格出現劇烈上漲時,國內可暫停、延遲或縮小調幅。

□ 2014年油價首次調整。CFP 供圖
由于成品油新定價機制的影響,目前國內市場上投機需求面的觀望氣氛較濃,對貿易商來說,成品油新定價機制所帶來的風險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即掛靠油種不明確,調價頻繁而幅度過小。
1.掛靠不明確,價格難預測。新的定價機制對“掛靠油種”采取謹言慎行的態度,僅僅表明是“根據國內原油進口結構變化進行適當調整”。由于掛靠油種的不明確,市場調研機構無法較準確地預估下次調價時間、方向及幅度,雖然可以根據國際油價的走勢來判斷下輪行情的漲跌趨勢,但具體到調價幅度即與投機利潤空間直接相關的那部分數據,卻處于留白狀態,這對市場來說才是真正不確定的因素,投機貿易較調價前的風險出現明顯增加。
2012年以前,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能源需求旺盛,因此我國長期處于柴油供小于求而汽油供大于求的局面。柴油的現貨投機市場因此更為活躍,柴油囤積現象也更為普遍。然而在新機制公布之后的4月,我國社會柴油庫存同比減少11.85%,遠小于去年同期的同比上漲11.08%。
2.趨勢不明朗,利薄風險大。原先的成品油定價機制,調價周期較長,貿易商操作較為方便,低價囤貨高價拋售的情況較為普遍,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表觀消費量與終端需求量之間的平衡。周期縮短之后,囤貨套利空間減少,貿易商的這部分利潤減少,部分收益轉嫁給了煉油企業。
成品油新定價機制的出臺,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為了“盡可能地避免經營者無風險套利行為,大大遏制市場投機”。在調價周期上從原來的22個工日縮短至10個工作日,調價的頻率至少翻了一番;且每次調價的幅度降低不少,使得投機的利潤空間被大大壓縮。新機制令國內成品油價格更加貼近國際市場價格走勢,導致價格波動較為劇烈,縮短周期使得調整趨勢不明朗,增大了貿易商的套利難度。

□ 成品油定價新機制下,調價周期明顯縮短,頻率大幅提高。CFP 供圖
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方案的推出,使市場投機性購買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汽柴油零售價格與需求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市場資源分配更為合理,在很大程度上為穩定市場供需做出貢獻。即便消費者并不能明顯從新機制中感受到明顯獲益,但是對煉油廠而言,尤其是占據主要市場份額的主營單位煉廠,在投機性需求減少的同時,表觀消費量更加貼近市場實際需求,而市場需求的可預估性增加,令其利潤更加穩定。而煉油廠獲得的這部分收益,很大程度上來自過去的貿易商與地煉企業的利益。成品油價格機制完善方案的推出,使得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的中間商與貿易商對成品油價格的未來走勢處在觀望中,那么,貿易商該如何應對?
新機制下貿易商在進行油品貿易時所增加的風險,主要來自兩方面,即掛靠油種和調價周期幅度。
對掛靠油種而言,由于可能掛靠油種數量有限,其中北海布倫特原油作為全球貿易量最大的現貨原油,其價格波動對亞太地區原油價格具有絕對的指引性。在討論多種可能性后,上海易貿研究中心在第二輪調價開啟時,就已經判斷出新機制所使用的掛靠油種。經過多輪調價的檢驗,調價預期值與實際調價的誤差可以控制在10%以內,且調價趨勢基本可以確定。因此,這一方面的不確定因素,處于可控范圍內。
為了應對調價周期的縮短,銷售企業可調整原有經營策略,加快進貨與銷售的節奏,采用提高采銷頻率、低倉位操作的方法來控制風險。另外,也可以與舊機制時期相同,判斷22個工作日,也就是現在的兩個以上調價周期內,國際油價變化程度及其對國內成品油價格將造成的影響。同時,可以通過提高服務質量、產銷一體化等方法,積極尋找新的市場利潤點,以適應正在逐步走向市場化的成品油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