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遠忠
摘 要:水土流失是礦山開采中的最大制約性因素,而礦山管理粗放、布局不合理、采礦不科學等又是造成周邊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現水土流失,必然會影響到周邊人們的正常生活,阻礙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在礦山整合治理的過程中,綜合利用各種水土保持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關鍵詞:礦山整合治理;水土保持;土地整治;斜坡防護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3-0025-02
礦山地區蘊涵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其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由于礦產資源管理粗放、采礦不科學、開發利用水平較低,造成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這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正常生活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了進一步節約資源,改善礦山區的生態環境,礦產資源的整合和礦山的治理開始備受重視。在礦山整合治理的過程中,要將生態建設和經濟建設、近期利益和長遠利益相結合,在治理、保護、開發、利用礦產和水資源的前提下,應以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為主線,以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為主要手段,將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復相結合,多目標、多層次、多方位、多功能、高效益地進行綜合防治,從而有效提升水土保持工作的成效。
1 礦山生產對水土流失的影響
在礦山開采中,需要進行大面積、高強度的爆破采排活動,會對土壤植被造成嚴重的破壞,致使地表巖土結構出現強烈擾動,這不僅會造成礦山區土壤侵蝕和重力侵蝕的加劇,還會影響周邊的土地、河流、農業生產、水利工程、環境和居民生活等,例如,會導致流域內涵養水源能力降低、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威脅和損失等。具體來說,礦山生產和建設對水土流失的影響主要表現在:①礦山方面。在礦山生產建設過程中,必將會產生大量廢棄土、廢棄渣和礦砂等,如果對這些廢棄物處理不當,就會大大增加水土流失發生的概率。一旦遇到暴雨或洪水,巖土會被嚴重侵蝕,進而危及礦山生產的安全性,造成生態環境惡化。②當地農業方面。礦山生產和建設活動會破壞地表植被、土層結構和當地的水土保護設施,進而產生嚴重的土壤侵蝕,不利于農作物生長。③生態環境方面。在礦山開采、破碎、運輸和堆放過程中,會排放大量的粉塵類物質,它們對當地的大氣、土壤和水資源都有一定的污染,會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和水環境系統。
2 水土保持綜合利用技術的應用
2.1 土地整治
土地整治就是在施工過程中,將施工場地和取料場地的坑凹部位整平,清理現場的棄渣棄土,并對整治后的土地做進一步的開發和利用。進行土地整治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①土地整治工程應堅持整治與蓄水保土相結合。根據當地實際條件將凹地、棄沙、棄土、棄石和棄渣等整治成地塊大小不相同的平地、平緩的坡地、臺田和水平梯田等,然后再對這些形成的田塊進行覆土、平整、圍堰,以達到蓄水保土的目的。②土地整治工程應堅持整治與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當地布置農、林、草各種生態景點。這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能美化礦山區及其周圍地區,實現礦山區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的有機融合。如果整治合理,一段時間之后,土地就會逐漸恢復生產力,這個時候就可以根據整治區域的位置、坡度和質量等確定其自身用途。
2.2 攔渣
要深入調研礦山地區的地形地質條件、水文條件和氣象條件等,根據廢棄物的堆放位置合理設置攔渣工程,從而控制水土流失。通常情況下,棄土、棄石和棄渣等廢棄物的堆放地點位于山中,這時應做好滑坡、泥石流和坍塌等自然災害的防治工作,可以結合具體情況設置攔渣堤或谷坊,從而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發生的概率。
2.3 斜坡防護
在礦山開發的過程中,往往會進行一些開挖、取土或取石、削坡等活動,這些活動會導致風化嚴重的巖石坡面和土質坡面的產生,一旦遇到降水或洪水,在降水滲透、洪水沖刷和地表徑流的作用下,很容易產生坍塌、巖石風化、滑坡和濕陷等現象,最終導致邊坡失穩。為此,可以采取擋墻措施來保證邊坡的穩定,經過治理的邊坡達到安全穩定的狀態后,可進行林草植被的恢復。對于邊坡防護工程,當邊坡高度大于4 m,坡度為1∶1.5時,可實施削坡開級工程;當邊坡坡高在4 m以上,且是由山體不穩定和堆置物形成的,或是對于那些坡腳遭受水流沖刷的高邊坡,除了采取削坡開級外,還應采取一系列工程護坡措施;當邊坡坡度小于1∶1.5,邊坡坡面為土質或沙質土時,可實施植物護坡工程,即根據礦山環境特點、立地條件和植被繁殖情況等選擇耐旱、巖生、速生、適應范圍廣且經濟價值高的樹種和其他植物,進行植被恢復,防止水土流失。對于條件不穩定的邊坡,則應采用綜合護坡措施,即將自然恢復和人為促進恢復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如果邊坡坡面為易風化巖石或泥質巖層,通過護坡措施穩定邊坡后,還應采用錨噴支護工程,膠結松動的巖塊,防止巖石變形或沙化。
2.4 防洪排導和臨時防洪
在礦山生產和建設過程中,由于地面被損壞,廢棄物較多,所以,礦山區容易遭受洪水危害。因此,應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攔洪壩、涵洞、防洪堤和護岸等防洪排導措施或是泥石流治理措施,以有效防止由洪水災害帶來的水土流失。另外,還可以在坡面與坡腳處修建排洪渠,從而降低暴雨給項目區帶來的危害。針對礦山開發中產生的臨時土堆,可設置專門的堆放地,將土、渣和石等臨時堆放起來,并對其進行覆蓋。施工中開挖的地表土也應設置專門的場地進行集中堆放,在工程結束后,這些土可被用作覆土。在施工現場,還應該設置各種防護設施,例如排水設施、沉沙設施和攔擋設施等,這將會有效地避免施工期間出現水土流失而危及礦山生產和人員生命財產的安全。
2.5 植物培育
根據礦山特點、立地條件和植被生長條件等,合理地選擇樹種和植物,按照先培育草類后培育灌木和喬木的進程,采取播種、補植和種草等植被恢復措施。在此過程中,應注重灌木和花草的立體配置、混交林的營建等,完善植被的組成,增加生物多樣性,形成喬木、灌木和花草相結合的植物群落,利用這種方式達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3 結束語
總之,在礦山整合治理的過程中,堅持人工治理與自然生態修復相結合,合理應用水土保持綜合利用技術是優化生存的基礎,是改善生態環境和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它們對于保水固土、防風固沙和減輕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水資源和礦產資源利用率,同時,還能確保下游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當然,應用綜合治理措施,就要求我們堅持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溝后主溝、先坡面后溝道、工程措施為先導、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有機結合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綜合治理技術的應用價值,也才能提升水土保持的綜合效益。筆者相信,隨著各項水土保持措施和技術的不斷完善,其在礦山整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將會具有更高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密文富,林志紅.水土保持綜合利用技術在礦山整合治理中的應用[J].河北水利,2012(10):21.
[2]李秋蘭.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問題探討[J].科技致富向導,2013(4):174.
[3]馬嘉銘.礦山環境治理績效評價與預測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2.
[4]蒲施樺.煤礦區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2.
〔編輯: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