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王乃超
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是科技創新基礎——專訪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
文/本刊記者王乃超
2013年隆冬,記者藉著第六屆現代物流科技創新大會剛剛閉幕的契機,在北京采訪了中國物流學會常務副會長戴定一,請他就物流創新這一主題談談自己的見解。

談到物流業科技創新,戴定一認為,物流業的科技創新主要是信息化,標準化,集裝和包裝技術及材料,倉儲、運輸、搬運等設備以及優化與規劃的方法等五大類。這五大技術逐漸成為物流科技的核心和熱點,目前已經越來越成為企業依賴的競爭要素,尤其在專業物流領域越來越普及和深化。他認為,某些產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正深刻地影響著相應的專業物流,如冷鏈、醫藥、汽車、圖書、服裝等等都出現了產業變化帶來的物流重組和產業轉型等科技升級。特別是對機械化、自動化的關注程度大大提高。個中原因除了有產業轉型等客戶需求之外,勞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勞工荒”等“有錢也招不到人”的現象,在客觀上更促使企業盡量采用機械,采用自動化,依賴科技將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是在整個物流市場訂單減少,企業利潤下降的情況下,物流裝備,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也是不減反增。依靠科技和自動化,依靠技術裝備在企業中已經是普遍現象。
在談到“智能物流”這個物流界普遍關注的主題時,戴定一指出,“智能”其實只是“智慧”的一部分。因此,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講應該叫“智慧物流”。他認為,“智慧”的目標有三個要點。第一是感知,第二是互聯互通,第三是智能應用。也就是說“智慧”面包括三層任務:第一層是普遍采用信息技術去盡可能多地采集數據,也稱之為透明化過程。每一個人和物都要有一個身份的識別。此外廣泛運用各類傳感器來監測物流流程,并使得信息的采集更廣泛、更低廉、更方便。第二層任務是讓這些數據連在一起互聯互通,把分散的數據整合起來,形成大數據。這是一個數據整合的過程。數據整合要解決多方利益,要有一個利益機制來解決數據如何整合互聯互通的問題,也要在技術上解決好數據的異構性處理問題。第三層任務是解決這些數據最后如何形成應用產生價值。這就是智能化的管控決策。如果單把“智能物流”拿出來,作為物流信息化目標的全部要求,可能就偏到了一端,也缺少繼承性。
記者談到“智能”應用的“時間表”問題,戴定一表示,其實目前我們大量的任務還是如何采集、整合信息,形成大數據這個“前端”。在相當長的階段內,我們主要是完成這方面的任務。智能應用應該是一個方向,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所以我們無法給智慧物流確定一個概念的邊界。戴定一說,目前我國在一些大系統里面的智能應用已經開始。比如銀行系統,比如國家監管的如進出口、反洗錢等,這些方面都有很實際的應用。但在我們物流企業里還要經過一個較長的階段,整合網絡,整合數據,最后才有這個大數據應用這個層次的結果。即使在目前國際上物流領域也是這樣。
采訪中,記者提出了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扶植和促進。戴定一認為,政府主要應該關注三件事。第一件是政府的產業政策。我們傳統產業政策比較偏重于傾斜扶植優惠。用這個去鼓勵物流產業的科技創新,在實踐中經常搞錯,于是造成產能過剩,甚至沒投產就失敗了。所以大家對這種產業政策的爭議越來越大。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一個方向,就是政府不要過多干預市場,讓市場對資源配置發揮決定性作用。這就比過去上了一個臺階。產業政策就應該取消或盡量減少優惠扶持傾斜的政策,而把重點放在建立公平市場上,或者說產業政策首先表現為公平公開公正的游戲規則。市場公平了,優勝劣汰,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政府只是維護市場的公平、公正,去處理市場糾紛。
第二件事是監管的層面。我們日常的行政監管、公路監管、交通監管、進出口監管、衛生監管、環保、節能等等,一是存在著隨意性,不規范。二是存在著不透明。比如出現什么問題,怎么處罰,罰了多少錢,這錢哪兒去了等等。三是隨意擴權。本來沒這個職能,權力機構自我膨脹,管得越來越多,所有這些都需要清理。總之有了好的游戲規則,還要有好的裁判。在監管層面上,要依法監管,透明監管,權力也要接受監督。
第三件事是公共服務要增加,要創新。現有的情況是缺少創新的公共服務,不適應發展的要求,在公共服務的建設方面,政府是有責任的。從總體上說,是政府怎樣處理好同市場的關系,同民眾的關系。
提到科技創新在發展中有沒有難點,戴定一不無感慨。他認為,阻力一是地方保護主義。比如GPS,許多地方規定一定要用本地的,你不用我就不給你年檢。這樣就不便建立全國的統一市場,技術也就難發展。其次是如上所說的監管的隨意性。路上亂收費亂罰款的現象太嚴重,這就使物流企業不能靠科技取得效益,而要靠同監管“搞好關系”,誘導他偏離了科技進步。因為你科技進步再大的收入,不如跟他搞好關系喝頓酒。第三是信息。信息化越來越使社會透明,這個透明對于壟斷和權力的沖擊很大。很多信息化推行不下去,是因為權力機構壟斷集團不愿意透明。比如電子發票,技術上不會比電子貨幣更復雜,但如果相關部門不積極也無法實施。其實,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利益問題。一透明,流程不透明的隨意性所帶來的種種利益都會蕩然無存。所以說,信息化帶來的透明遇到利益集團的阻力很自然。同時,我們企業內部也有類似問題,很多科技創新進行不下去,是由于在這個鏈條里有相關的利益集團反對。理由五花八門,但核心的擔憂就是怕透明。這是我們科技創新和信息化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一個難點。
戴定一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人才結構越來越顯現出的不適應。搞業務的不懂信息化,搞信息技術的不懂業務。目前我們企業兩者俱全的創新型人才奇缺,再加上信息化發展快,比如大家熟知的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發展,能夠跟得上步伐的人才越來越寶貴。這些都要靠深化改革,人才戰略等等來逐步解決。
在談到科技創新的條件時,戴定一表示,我們有很多技術在國際上是領先的。技術的發展是不能人為去規劃的,特別是創新。我們現在還很難認識創新的規律。如果能認識到了,那就不叫創新了。我們現在已經摸到了創新所需要的一些環境,如制度環境,金融環境,人才素質的培養等等。美國之所以引領科技創新,是制度環境、金融環境、人才環境上有優勢。我們應該在這幾方面找到差距,找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解決方案。但即使這樣,仍然不能保證“三個”加起來就等于一定會創新。
戴定一認為,目前我們的缺憾是企業家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找”政府。幾乎所有企業“一把手”都“不需要”懂科技,而是在“處理人際關系”。國外的人際關系、與政府的關系相對簡單清晰,企業家的本職是你能不能用好科技。
談到這里,戴定一舉例說,去年他到德國訪問,發現德國的企業很少“談政策”。他們普遍使用自動化、信息化,包括物流企業這種勞動密集型企業也用人很少,老總大量精力在研究科技新成果能不能被采用。德國人不無幽默地說,構成這種現象要感謝他們的工會和法律。因為工會保護員工利益,一旦出事,要讓企業賠個底朝天,甚至傾家蕩產。所以,企業家的理念是千方百計“不用人”而用“機器”!戴定一認為,這就是導致歐美國家崇尚技術進步的根據之一,這是科技進步的一個“制度原因”。記者提到企業“不用人”后的就業問題。戴定一坦言,在他們那里,就業是政府應該解決的事。
最后戴定一表示,科技創新是人類共同課題。從深層次上講,科技創新科技進步和制度環境密切相關。當這個制度環境是公平的、公正的,那么包括物流企業在內的所有企業就會去關注且實施科技進步。這是科技進步的制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