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企業競爭優勢是指企業在同行業中存在的意義和發展的可能,它包括技術優勢、人才儲備優勢、規模優勢、管理優勢和地域優勢等。發現和挖掘企業的競爭優勢,可以讓企業揚長避短,找到發展的突破口。從體制改革后國有企業面臨的環境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入手,重點論述了國有企業培育競爭優勢的重要性和方法,這在國有企業改制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國有企業;背景環境;競爭優勢;培育方法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3-0086-02
1 國有企業所處環境的改變
1.1 挑戰
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面臨的環境發生了諸多改變,例如投資體制改革,使國有企業從過去無償獲得企業資金投入轉到有償獲得資金貸款,將國有企業推向市場,市場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調節性作用,使政府、市場和企業三者間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同時,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共同作用于市場,使企業競爭壓力增大,長期的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全球化的加劇,使尚處于轉型期的國有企業,在體制轉軌尚未到位和市場機制還不健全的情況下,就要承受國內、國際環境的多重壓力,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2 機遇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后,國有企業面臨的環境又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開放的市場,以價值為導向的競爭規律,為中國國有企業帶來了在體制保護下不曾遇到過的沖擊。這種沖擊無疑是巨大的,它使國有企業在“動蕩不安”中成長起來。價格、供求等市場要素使國有企業不得不與國際一體化聯系起來,從而最大限度地完成了重組、改革和創新,從這個方面來看,這又為國有企業創造了發展的機遇。全球一體化使國有企業在進行生產的同時,不得不考慮資源、價格和區域等因素對產品的影響,這就會促使國有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以最快的速度考慮和發挖自身在這些要素中的優勢比例,最終找到自身存在和發展的空間。這就是目前我國國有企業面臨的機遇。
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準備的。對于這樣一個既是挑戰又是機遇的現狀,有準備、有預見的國有企業會提前啟動體制改革,改變管理模式,積極吸納人才,引進技術,能夠把握住全球一體化的發展機遇,使自己迅速完成轉變,找到競爭優勢和發展空間;而有的國有企業沒有做好準備工作,又不甘心放棄國有的溫暖臂彎,不去積極思考自身的優劣勢,最終在一體化的浪潮中成為破產企業。
全球一體化使比較優勢得以超常發揮,這具體表現為資源優劣的比較和技術的比較,全球一體化承認這種不同和比較,并按照各自的比較優勢重新進行國際分工。國際分工意味著各國各企業在有比較優勢的部分爭奪制高點,在沒有比較優勢的部分,通過全球采購獲得價廉物美的商品。
2 國有企業如何培育競爭優勢
2.1 比較優劣勢,完成國有企業重組
國有企業,特別是領導階層要有一雙慧眼,要善于在與同行業的比較中發現、發掘自身優勢,正確定位生存發展的方向。對于優勢不明顯的產業和企業,要按照優勢順序進行重組。優勢不明顯的國有企業可以實行轉產或者轉向在同行業中具有優勢的企業,國有企業也可實行地區間重組,形成梯度產業結構,充分發揮比較優勢。
2.2 實施國際戰略聯盟
現代國有企業要想發展,必須要在競爭的同時發揮聯盟作用,例如通過收購、兼并國內外那些對自己有可利用資源的企業,或者與國內外有資源優勢的企業開展聯盟合作。這種合作包括產品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和服務階段等,這種合作的一體化就是國際戰略聯盟的具體表現。
2.3 選擇技術時要以適合企業盈利為標準
最先進的技術未必就是最合適的技術。國有企業面臨的競爭環境還是相當嚴峻的,所以,必須要在短時間內完成轉變和贏利的同步性,既要在轉變中生存,又要在轉變中贏利。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國有企業要先選擇適當的、能培育自身競爭優勢的技術,幫助國有企業完成重組和改革。
2.4 加快技術創新,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
國有企業加快建立技術創新機制,增強企業技術的創新能力,是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建設世界一流的企業,必須要有自已的創新能力,而且要有通過創新增加財富的本領。
2.5 加強管理,降低成本
競爭的成敗包括多個方面,降低成本是其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前的國有企業吃慣了國家補貼,吃慣了大鍋飯,在管理上難免存在松懈、拖沓、跟不上拍和保守不前等毛病,這些毛病會造成大量的成本浪費。在體制改革和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國有企業要想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就得大膽改革,引進技術,同時還要做好內部管理工作,降低運行成本,提升競爭優勢。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競爭優勢的培養需要從兩個方面著手:①改變國有企業自身的機制和管理方式,積極引進新技術、新設備,培養國際一體化的新領頭人,努力挖掘和發現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經濟的洪流中承認不足,抓住機遇,勇于創新,爭取提升;②從全球出發,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把握和引領國有企業的發展方向,以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和滿足全球一體化的趨勢為契機,促使國有企業實現市場化、國際化。
〔編輯: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