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廣信
摘 要:有一部分工業園區在制訂規劃方案時,因為出發點不對,缺乏對整體工業布局、結構和規模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考慮。進行規劃環評工作就是為了從根本上控制工業園區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從而協調好工業園區規劃、實施所帶來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之間的矛盾,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矛盾。從實踐工作出發,重點分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尋找好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工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承載力
中圖分類號:X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3-0150-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各地的工業園區也越來越多,隨之引發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我們要盡量減少工業園區在生產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就需要做好工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重心在于盡量降低規劃帶來的環境影響,它是可持續發展在環境影響評價中的發展和體現。下面就如何做好此項工作進行討論。
1 實施規劃環評的必要性
經過近10年的發展,規劃環評對規劃決策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可歸結為:①“擋箭牌”。從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角度對規劃提出優化調整的建議,從決策源頭來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②“傳聲筒”。將更高層次的戰略決策、環境目標、環境價值和可持續性原則融入地方發展戰略,指導下一級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③“指揮棒”。通過對規劃的評價、調整、引導和制約,優化規劃的結構、規模、布局,使宏觀的、抽象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原則與具體、可操作的各類規劃相聯系。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各類工業園區在促進經濟發展、改善投資環境、引導產業集聚、引領科技創新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對從源頭預防產業園區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具有重要意義。筆者作為環評從業人員,將著重圍繞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工作重點展開對策研討。
2 規劃環評應重點關注的問題
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的對象是國務院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保稅區等開發區和設區的市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各類產業集聚區、工業園區等工業園區開發建設規劃。作為開發建設規劃的制訂和決策部門,希望通過規劃環評傾聽環保的聲音,所以,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的必要性和價值便集中體現在能否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調整建議或緩解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方面,以確保其開發、建設規劃合法、科學、可操作。
2.1 注重規劃與相關政策等的協調性分析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具有宏觀性和高層次性,是針對決策的評價方式,其性質決定了它應與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相協調,而在實踐中,規劃環評協調性分析往往是單向的而不是互動式的,即只能分析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和規劃對規劃方案造成的影響。
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是處于最高戰略層次的,屬于上層位規劃,其決定了擬定規劃方案的合法性和必要性,所以,上層位的協調性分析目的在于告知規劃方案制訂部門如何調整并適應相關政策和法律法規,指導規劃審批部門如何合法、科學地作出決策。而同層位規劃協調性分析旨在識別擬定規劃方案與同層的其他規劃的協調一致性,如果存在沖突,能否通過調整實現相協調。此層面的調整可能是互動式的。
規劃環評的意義在于評估規劃實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環境效益之間的協調性,然而,不同的規劃是由不同層次、不同職能的政府部門制訂的,政出多門勢必使其重點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
2.2 注重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分析
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分析屬于現狀調查、分析和評價環節,是進行規劃環評最基礎的工作之一,其最終目的是從環境角度判斷規劃方案是否具有環境可行性。
在實踐工作中,工業園區規劃環評資源環境制約因素主要從自然環境、環境質量和社會環境三方面對其進行分析。
自然環境方面主要關注與規劃方案實施密切相關的水、土地、能源和礦產資源情況,從量上判定其能否滿足規劃實施,能否實現園區內外資源的合理、協調配置。其中,調查內容包括工業園區所在區域地表水系分布、流量特征、開發利用現狀等,工業園區規劃實施范圍內土地利用現狀;工業園區外能源、礦產資源的特征,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下個階段可能制約擬定規劃方案實施的因素。
環境質量方面主要應結合工業園區規劃方案擬定的目標定位、主要產業發展方向、能源結構等。識別、關注在規劃后明顯加重且可能達到、接近或超過區域環境承載力的環境因子,確定合理的環境質量現狀監測方案,了解評價范圍內環境的基本情況。
社會環境方面應結合工業園區規劃實施的范圍,調查區內、外可能受影響的環境敏感目標,調查規劃范圍內工業結構和工業發展水平,調查工業園區與上層位規劃的關系,識別出可能制約規劃實施的因素。
由于處于不同區位條件下的工業園區具有不同的資源環境問題,不同類型的工業園區在規劃實施時誘發環境問題的發展趨勢也不盡相同。因此,應結合實際識別的制約因素,為下階段規劃實施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調整建議,為緩解不良環境的影響打下堅實的基礎。
2.3 注重環境承載力評估和環境影響預測分析
資源環境制約因素識別主要以定性分析為主,環境承載力評估和環境影響預測分析主要是以定量分析為主。
環境承載力指某一時刻環境系統所能承受的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閾值,是環境系統能力的外在表現,是工業園區規劃環評判定區域可持續性的基線和標準。
環境承載力評估需要結合園區規劃方案擬定的目標定位、主要產業發展方向、發展規模和能源結構等,通過類比法、產污系數等方法定量估算規劃實施后主要污染物產排量;基于環境質量現狀調查通過模式估算評價區域地表水、大氣環境容量;初步判定評價區域有無足夠環境容量支撐規劃實施,如果沒有,則通過情景預測和分析篩選滿足環境容量要求的優化規劃方案,據此提出污染物總量控制方案。
環境容量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容納量?,F階段,實施的總量控制其實質是指令性總量控制,所以,環境容量不等同于總量控制指標。在實踐工作中,常遇到某工業園區所在區域有足夠的大氣環境容量,但是所在區、縣、市卻無足夠的廢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支撐規劃實施,或該工業園區按擬定規劃方案實施所需總量指標已接近全域擁有的總量控制指標。面對此類情況,規劃環評應結合區域實際,提出合理、可行的區域污染物削減方案,實現區域調劑解決,或提出可行的推薦規劃方案,在確保規劃實施的同時滿足環境容量和總量控制的要求。
環境影響預測分析應關注規劃實施后,對環境保護目標的影響程度、概率和對環境質量的影響,同時,應從時間、空間兩方面重視累積性、長期性的環境影響。
2.4 注重公眾參與
規劃環評公眾參與一直以來都是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是公眾享有環境權和社會民主化的表現。
由于規劃實施不確定因素較多,對于未來的預見性不可確定,因此,它的影響較建設項目環評中公眾參與更加深遠,時間跨度更大。規劃實施范圍較大,直接或間接影響的人群覆蓋面廣,涉及的關切點多且復雜,這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諧。
規劃環評應重視公眾參與,收集反饋意見,尤其關注持反對態度人群的意見,了解其反對背后的原因。在實施過程中,持反對意見的公眾主要是由于其關切的經濟、就業等問題未能達到其預期,其實質與環保無明顯關聯,甚至毫無聯系。因此,應對持反對人群采用回訪等方式,盡量化解矛盾,取得支持。同時,也應梳理和客觀看待反對意見,對于與環保毫無關聯的聲音應說明未采納的理由。
2.5 注重規劃的環境合理性綜合論證
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的目標是經論證提出可行的規劃方案,實現經濟、社會、環境之間和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協調。由于規劃方案編制部門利益出發點與環保不同,勢必需要對擬定的規劃方案提出優化調整建議,主要集中在工業園區選址、工業定位和結構、布局、規模及環?;A設施環境的合理性等方面。
在實際工作中,常因圍繞某個具體建設項目而提出的產業園區規劃方案,或因歷史原因以工業相對聚集點為基礎劃定的工業園區,使其在工業園區選址的環境合理性論證方面成為無可替代的方案。對于此類情況,應深入調查該項目或該片區現有工業企業產污特征、污染治理和排放現狀,結合所在區域的資源環境制約因素,判定其環境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工業園區規劃環評應突出對規劃實施的指導作用,深入論證其產業結構的合理性,提出明確的環境門檻,結合區域環境制約因素確定鼓勵、限制級禁止入園的行業類別。同時,應結合區域資源稟賦特征和主導產業,從循環經濟角度提出合理的產業鏈建議,便于園區招商引資和環境管理。
3 結束語
工業園區在進行建設項目的時候,因為不確定的因素較多,所以,對環境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我們進行工業園區規劃環評的價值就體現在能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對策,為相關部門作出指導,使工業園區的建設、規劃更加科學、環保。我們必須做好規劃環評,力爭從源頭防止工業園區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創造更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常高峰,李萬慶.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思路的探討[A].2010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第二卷)[C].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編輯:白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