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李建華
摘 要:植物的對位配置是建立在科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植樹造林措施,不僅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資源的流失和地質災害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區域內土地利用效率。結合工作經驗,對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中植物對位配置措施進行探討,介紹了植物對位配置的相關概念與目的,重點分析了植物對位配置的原則與措施。
關鍵詞:小流域;水土保持;植物對位配置;樹種搭配
中圖分類號:S1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03-0159-02
1 植物對位配置的概念與目的
植物的對位配置是指通過研究流域內環境資源的需求和發展規律,按照生態位的能級分布層次來分析環境資源的分布特征對發展主體的脅迫程度和適宜性,協調解決好資源處于需求之間的關系,選擇與環境資源位特征相吻合的發展主體或生物種,最終達到生物需求位于環境資源位相互適宜發展的需求。根據小流域內的土壤、地形和土地利用空間格局等地貌特征,確定流域的主要生態防護功能,從而為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和改善流域的生態經濟效益作出貢獻,使得防護林體系在空間上和經濟效益上都能有良好的發展。遵循科學、合理的植物對位配置原則,結合相關的物元分析得出小班適宜性與層次分析法,得到各種植物類型與樹種的比例。在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管理中應用植物對位配置,反映的是發展主體(或生物體)對于環境資源的依賴關系和環境資源位對適宜發展主體的規定性。在該過程中,通過對生態元產生最大的生態效能,來達到流域內各種植物有秩序、有層次的和諧發展的目標。
2 植物對位配置原則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對位配置,是將小流域建成持續發展且高經濟效益的人工生態系統的重要手段之一。進行植物對位配置要遵循以下原則。
2.1 適地適樹的原則
根據區域內重點需要植樹造林地塊的條件、特征、造林樹種的生物和生態特性和立地類型來設計造林的模式,對造林樹種進行配置,同時避免因選擇不恰當樹種,而造成樹木不成林的現象發生。
2.2 科學與實用結合
在分析樹木和地質的基礎上,選擇豐產、優質、速生和抗逆性強的實用型鄉土樹種,并且通過科學的育苗、造林和整地方式,來完成區域內植樹造林系統工程。
2.3 自然分類與經營分類相結合
在生態學上將森林生長地段內的諸多環境因子統稱為森林立地,也叫生境。它是自然地理綜合體長期發展過程中的一類產物,立地類型的劃分屬于自然分類。而在森林分類中,以區劃界定的林種劃分則屬于森林的經營分類,它是人們根據森林所處的地理環境與位置,對森林主導利用功能進行的重新定位。因此,可以說是經營分類與自然分類相結合的措施形成了森林立地。
3 小流域植物措施的對位配置
3.1 樹種選擇
樹種選擇方面首先要考慮到不同流域、不同部位和不同氣候資源數量分布條件下植物生育需求,在此基礎之上完成對位配置。我國有學者根據氣候帶與植被帶之間的適應性關系,以及適地與適樹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應用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指導人工林草植被建設,選擇地帶性植被優勢作為主要造林種草的植物種,模擬天然植被結構實行喬灌草復層混交使快速建造穩定植被”的理論,并且有地區已經據此完成了適宜樹種選擇的科學方案。
3.2 水分條件的地帶性分布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水分是影響植物生長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直接制約著植物生長能力的高低,而且不同生態系統對于水分的依賴程度也有所不同。例如,森林帶的水分生態條件可滿足林木成材對水分的需求,在樹林被采伐之后土壤中包含的水分經過3個雨季之后便可以基本恢復;而森林草原帶則僅能滿足樹齡在10年以下的樹木對水分的需求,一旦人工沙棘林平茬后,經過3個雨季土壤內的水分可得到部分恢復,其程度要遠小于森林帶;典型的草原帶同樣不能滿足人工林生長對水分的需求,林木被采伐后土壤水分恢復困難,因此解決環境中水分承載力與植物生長力之間的矛盾是植物造林的關鍵問題。與天然的荒坡相比,人工林中由于植物的密度程度和物種的不同,不同的植被均有不同程度的水分缺失和土壤干化層現象,為了達到預期的植樹造林目的,根據不同立地條件的降水補給量和植物需水量來確定造林的密度,比如在半干旱地區的喬木樹種通常應保持在1 500 株/hm2左右,灌木種密度則適宜控制在3 000 株/hm2左右。同時,開展與之匹配的徑流聚集工程來解決水分承載力與植物生產力之間的矛盾,從而保障林木的正常發育。
3.3 樹種搭配
人工造林過程不但要考慮樹種的適應性,同時必須注意樹種的群落學特征與林學特征,利用不同樹種之間相輔的優勢來增加樹種結構的多樣性,從而形成生態系統的空間異質性和分層性,創作出穩定性強的生態位結構,提高林帶的抗災害能力。實踐數據表明,因不同物種之間的生活特性、生物學的差異性,物種的種內與種間搭配會遵循一定的生、克原理,因而產生不同的生長效果。一般純林結構的群落在穩定性和生產能力方面不如混交林,因此應盡量不要采用單一品種的林分結構,尤其是要避免單獨的榆樹、楊樹或臭椿成林。在營造混交林時,要注意速生與慢生樹種、深根性與淺根性樹種的搭配,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另外,樹種搭配時還需要熟悉常見的樹種相克知識,從而降低病蟲等危害,例如毛白楊與桑科植物搭配時容易受到桑天牛的危害,楊樹與落葉松搭配時容易發生黃粉病。
4 結束語
對小流域內水土防護管理采用植物空間對位配置的原則,不僅可以克服只靠野外勾繪進行防護林體系配置的盲目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將小流域土地科用結構調整落實到山頭、地塊(小班),做到“地盡其利”,加強了植物造林防護水土流失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張富,高嶙,趙克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與徑流調控工程對位配置數量化分析[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11(04).
[2]朱金兆.防護林空間配置研究進展[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5,3(3).
〔編輯:李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