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8日,第36屆達喀爾拉力賽落幕。硝煙已盡,但還是有不少人因中國車隊的驟減而對這項世界上最殘酷汽車賽事口誅筆伐,有些批評往往夾雜了外圍因素而將賽事的內涵和真諦忽視了。
2008年達喀爾拉力賽因安全因素被迫取消,2009年起至今的四年間比賽在南美落戶,穩定的社會環境、熱情的車迷以及適合比賽的地貌等要素使得達喀爾在以阿根廷為代表的南美國家迅速建立起了巨大的品牌效應。賽事為途經的阿根廷、智利、秘魯、玻利維亞等國家帶來的經濟效益和傳播力度有目共睹,達喀爾文化也隨著四五年來的耕耘而深植于南美車迷心中。
2011年,當包括長城哈弗、奇瑞威麟、金城摩托等超過了十人的中國軍團出現在布宜諾斯方尖碑廣場的發車臺時,國內眾多廠商、贊助商和車隊對這項比賽的熱情都達到了高潮,達喀爾成為了廠商證明車型實力的最佳平臺,成為了車隊和車手證明自己的賽場,而對媒體而言也成為了難得的鍍金機會,國內連續多年的央視專題報道讓更多的人對達喀爾拉力賽向往不已,甚至一些機構還推出了達喀爾半月深度游的產品。2014年也僅有哈弗車隊一支中國車隊參賽,只有周勇一名中國車手駕駛MINI賽車上場。不少人將達喀爾在中國的降溫歸咎于央視的撤離。但在新媒體浪潮席卷全球并且已經成為了中堅力量之時,這個說法顯然已經站不住腳。
達喀爾創始人薩賓曾說過達喀爾拉力賽是一個對于專業選手充滿吸引力的、專為業余愛好者提供的拉力平臺。由此可以看出達喀爾拉力賽從創立初始就已明確了其定位就是專業車手和業余愛好者都能參加的比賽。這項賽事經過了36年的發展,商業化走上正軌的同時也沒有忽視群眾基礎和文化的普及。今年上百名車手中,除去耳熟能詳的車隊和車手,其他不都是因為熱愛這項運動而參與的人嗎?包括一支由退伍傷殘老兵組建的車隊,他們參賽的意義絕非是追求成績,更多是享受比賽、挑戰自我。當然你可以說沒有財力的支持就沒有比賽的可能,畢竟報名費就十來萬元,但是對中國大部分俱樂部和車手來說,其實并非因門檻太高而難以為繼,更多的人希望攀上廠商贊助這條橄欖枝悶聲發大財,他們早已忘了達喀爾的真諦。一些汽車廠商總是拿成本小且沒有含金量的組別冠軍,甚至是業余賽事炒來炒去,如此短視行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阻礙了中國走出去登上世界汽車賽事舞臺的腳步。
在國內SUV銷量穩坐頭把交椅的長城哈弗已經明白了達喀爾的真諦,只有依靠踏踏實實的付出和文化種子的播撒才能收獲果實。曾獲得過千萬巨款贊助兩度參加達喀爾的成都車手周遠德同樣明白了,如果有錢但沒有自己的賽車專利也是難以在達喀爾上享受樂趣和感受那種挑戰自然和極限文化的。因此,如果誰想靠投機和短期回報在達喀爾上致富,只可能在幻想中實現“私人定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