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直機關黨校課題組
成都經濟區文化也要一體化
●四川省直機關黨校課題組
成都經濟區區域地域相鄰、文化相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互補性很強, 應借鑒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區的發展經驗,以航空、電子、汽車制造、文化創意等戰略產業為依托,促成生產要素在重點行業或產業的集聚, 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鮮明、輻射力大、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加快推進成都經濟區經濟社會文化一體化,促進成都經濟區城市群的發展。
隨著成渝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建設和天府新區戰略的實施,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發展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進,但效果不明顯。
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發展難以擺脫行政區劃管理的束縛。成都經濟區不是一個行政區概念,但在行政權力指揮棒的魔力驅使下,8個城市都有自身的利益,這使他們對公共文化的投入與發展出現割裂與差異,區域內文化發展失衡。成都經濟區的發展不僅僅是某一城市的發展,而是關乎整個地區乃至全省前途的發展。因此要解決這個矛盾,第一,必須有一個更大的視野和更高的高度。將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拋在腦后,把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發展上升到一個關乎全省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高度來思考,上升到一個國家級戰略層面來解決。第二,必須充分發揮民間文化組織的文化治理優勢,超越行政體制的藩籬。相對政府而言,民間文化社團可以打破區域文化的隱性壁壘,促進成都經濟區文化相融;文化產業相關行業類協會能更好地協調區域文化產業競爭機制。
成都經濟區文化互動發展多是自發的、民間的、局部的。
一些節慶活動,比如非遺節、文化節等都會邀請周邊市縣來進行文化交流和展演;涪江雙城詩會,綿陽、遂寧兩地詩人聚首研討共同推動涪江流域文化發展,這些舉措一定程度上跨越了行政體制分割,推動了區域文化一體化發展,但都不是政府主動從全局發展的戰略高度作出的努力。
從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文化流動的方向看,成都經濟區文化發展大多是單行道。城市單向影響農村,發達地區單向影響欠發達地區,少有后者影響前者,這樣不利于區域文化一體化發展。比如成都報刊在周邊城市均有發行,這有助于成都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和影響,但其他城市的報刊在成都鮮有影響。這不及金融市場跨區域開放,成都街頭早有德陽銀行、南充銀行的支行和網點。根據萬有引力定律,兩個物體互相吸引,質量小的總是被質量大的吸附。目前看來,成都經濟區還沒有哪個城市具備吸附成都而不是被成都吸附的能力,文化流動的單向性特征顯著。
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發展沒有一個共同發展思路,沒有一個合作發展的機制,沒有一個協同發展平臺。現實中,文化旅游景點也是對本地人優惠,一些公共文化設施也不是從全域角度作出的布局。俗話說,吃得虧才打得堆,那種利己性、排他性的機制是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最大障礙。
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不是各個城市一樣化,也不是各個地方平均化、同質化,而應是在相對獨立的成都經濟區范圍內,統籌規劃,共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構建輻射全域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聯合打造文化產業項目和具有廣泛基礎的非遺項目,拓寬文化交流渠道,協同推進城際文化、城鄉文化融合發展,實現區域內文化的共同繁榮。
——文化資源共享化。各地文化資源存在差異性,但差異產生互補。這是文化資源產生在空間上共享的前提。在成都經濟區所有的文化資源應打破行政藩籬與部門的分割,依靠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效干預,做到為我所用,區域共享,縮小區域之間文化發展水平的巨大差距。
——文化消費同城化。由于購買力和消費水準的差異,區域內文化消費差別較大。在政策設計上,把那些只針對本地人的消費刺激范圍擴大到整個經濟區,打破戶籍限制和城鄉對立,區域內文化消費降價、打折,特別是文化惠民項目等政策成都經濟區各個城市應享受同城均等待遇。
——公共文化全域化。成都經濟區既有特大型中心城市,又有廣袤的農村腹地;既有成都平原,又有川中丘陵,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做到打破城鄉二元,全域范圍內規劃公共文化設施的布局,設置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和服務半徑,既有從全域著眼的質的規定性,又有從量保證的城鄉文化基本服務標準化、均等化。
——文化產業協同化。根據文化產業鏈的上下游、產業分工、產業布局,按不同定位發展異質的特色產業,系統、整體、協同推進文化產業與城市發展,構建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實現產城一體。打破行政壁壘,通過政府撥款、企業捐助、個人投資等形式建立文化產業區域公共資助體系,為純藝術類文化產品、創意及市場化程度不高的文化產品提供資金扶持及免稅、退稅政策,支持文化產業協調發展。
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其實就是區域內城市群的文化結構優化的過程,是一個動態的社會發展和改造過程,既要積極推進,又不能操之過急。為實現成都經濟區文化發展的上述“四化”,必須正確處理好以下四種關系:
城市文化與農村文化互動發展的關系。文化一體化是城鄉文化互動發展,以城帶鄉,以鄉輔城,實現城鄉文化循環流動、循環發展。先進的城市文化與優秀的傳統農村文化都是成都經濟區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因。在信息時代的今天,雖然隨著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誕生的新媒體文化對農村文化帶來很大影響,但優秀的傳統農村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根脈,隨著城鎮化的加速,它的稀缺性更是彌足珍貴。同時,在農民工進城、農產品進城中,在城里人到古鎮古村的文化旅游體驗中,農村文化也在反過來影響城市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化與區域文化一體化的關系。從國際經濟發展看,全球化和本土化都在向前發展。從國內經濟發展看,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不同區域特質化發展也并肩行進。地域文化特色化是文化存在的理由和發展的標識,區域文化一體化并不是削減特色,保持整齊劃一。孟子曾說:“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只有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語言、一種服飾,那是不可想象的。“和而不同”的古訓,用在這里也恰如其分。
中心城市帶動發展與周邊地區多點多極支撐發展的關系。音符高低錯落才有美妙的旋律。有主攻、副攻,有一傳、二傳,才能組成一個排球隊。不對周邊有輻射帶動,就不能稱其為中心城市;沒有周邊的多點支撐,中心城市也難有再度發展的空間。因此,成都要扮演好領唱角色,其他周邊城市展開多聲部輪唱,協同演繹出一曲文化一體化發展的交響樂。
政府推動與市場驅動的關系。在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早期,必須依靠政府推動、政策推動,而且推進速度明顯。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政府應主動跳出,僅僅發揮監督協調作用,主要依靠市場驅動和技術創新驅動來完成,特別要依靠市場機制沖破經濟區內行政體制對一體化發展的藩籬。文化一體化發展同時包括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構建區域內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與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應分別發揮政府與市場的有形與無形之手的作用,推動文化資源要素自由流動,合理分配手指,協調彈奏出文化一體化發展的鋼琴曲。(課題組組長:劉彥武,組員:朱鳳霞、劉佳、程晨、劉彥仕、郝儒杰)
(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