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摘要:湖北省2011年在機械類專業中率先開始探索“知識+技能”專業大類的技能高考。本文以文化課基礎知識教學為背景,探討中高職課程銜接對文化課基礎知識的要求,提出了中高職文化基礎課設置的建議。
關鍵詞: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技能高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25-03
自2011年開始,湖北省在機械類專業探索“知識+技能”專業大類技能高考,2014年技能高考將擴大至7個專業類別。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將全部實行技能高考。隨著招生考試制度的不斷改革、完善,中職教育不再是終結性教育,中職畢業生將會有一半以上通過技能高考這一途徑升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趨合理。
然而,技能高考這一新興事物,由于起步晚、發展快,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特別是中高職課程銜接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中職學生大多文化課底子薄,升入高職后在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方面備感困難,從而影響到專業知識的學習。筆者擬從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方面談一點體會。
中職生源文化基礎素質現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招有三校生(中職生、技校生、職高生)。我們以湖北省某市的一所高職學院作為調查對象,收集了該校機械類專業中職與高中兩類生源近兩年來學生的高等數學、大學英語期末考試成績,見表1。
數據分析發現,中職生源入校后因基礎薄弱,文化課學習與普高生源相比有一定差距。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銜接不暢的原因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銜接不暢,主要是因為高職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是以高中為起點,而中職文化基礎知識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高中有明顯差異。
(一)銜接基礎的偏差
根據1997年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規定,5A建立在3A基礎上,5B建立在3B基礎上。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普通高校應以普通高中為基礎,高職應以中職為基礎。但從目前來看,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屬高等教育范圍,所以,無論是文化基礎知識,還是專業技能知識,其課程體系都是以普通高中課程體系為參照,文化基礎知識對接普通高中文化基礎背景。
(二)中職與高中主要文化基礎課對比
由于中職與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在文化基礎知識的側重點上各不相同。高中教育簡單地說就是應試教育,對文化基礎知識要求高,三年的學習重點主要是強化訓練文化知識。中職學校主要是為學生就業服務,以技能學習為重點,只有少量學生參加技能高考、單招、對口升學,因此,總體教學設計對文化知識教學要求偏低。以湖北省的技能高考為例,文化綜合考試中的數學,其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只有高中數學知識點的60%,且考試難度低,錄取分數低。
由于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有差異,因而教學內容和要求知識掌握的程度也有不同。以數學為例,中職數學按模塊化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高中數學分為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職數學基礎模塊合計128學時,職業模塊為32~64學時;高中數學僅必修模塊就合計有180學時,而且高中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還增加了很多業余補課時間;而中職學校一般只教授基礎模塊,有的中職學校只安排大約90學時的數學教學。可見,中職數學的教學時數比高中要少得多。將中職與高中的英語課程進行比較,情況與數學課程基本一樣。
(三)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
考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學習習慣不太好,自律性較低,行為習慣松散的孩子,80%以上的人中考成績在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以下。以湖北省某國家示范性建設中職學校為例,該校2012年招收普通中職學生1025名,其中276名機械類專業學生的中考分數分布情況如表2:
該校所在市的中考總分為690分。語文、數學、外語卷面分各為120分,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為350分。
對策研究
從上述情況分析來看,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已顯而易見。職業教育的文化基礎課程設置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目標:一是為今后學生的持續學習打基礎;二是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服務。
(一)構建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體系
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教育,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服務的,故文化基礎課的教育功能必須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精選教學內容,構建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公共基礎課體系。見表3。
(二)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
湖北省的“知識+技能”升學考試,于中職學生入學第二年7月舉行技能操作考試,獲得合格證后,再參加第三年7月的文化綜合考試。從文化綜合考試的考綱分析,考試難度較普通高考容易得多,每年通過率90%以上。但因高職學習的需要,中職文化基礎課不能僅以考綱要求為準,應高于考綱要求,基本達到高中生水平,同時又要與畢業生就業需求一致。中高職課程按一體化設計,分“2+1”和“2+1”兩個階段。第一個“2+1”為中職階段,其中“1”為第三年,可設銜接課程;第二個“2+1”為高職階段,“1”為高職頂崗實習時間。中高職共12個學期。我們主要探討文化基礎課設置。
中高職公共課教學應體現能力本位原則,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理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服務。公共基礎課銜接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從左向右,難度依次增加。中職公共基礎模塊可以滿足技能高考文化課的要求,但要與高職文化課程銜接,則必須學習后面各模塊內容,中職第3年是為升入高職深造達到基本文化水平而設置的。高職公共基礎模塊Ⅰ是大部分專業均要開設的,高職公共基礎模塊Ⅱ是與各專業相對應,按專業要求開設的。湖北省“知識+技能”升學考試中,語文、數學的考試大綱只提出了最基本的知識要求。以數學為例,2011年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只包含了“集合、不等式、三角函數、直線”,并且只是各部分很淺顯的知識,如果學生升入高職學習高等數學,顯然基礎是不具備的。因而,第3學年的數學在廣度和深度上要加強,以便為學習高等數學儲備必要的初等數學知識。有學者對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情況進行了分析,凡是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均要求畢業生具有扎實的文化基礎(相當普通高中教育程度),能夠適應大學教育的需要。
另外,在講授內容的難度上,應盡量把握基礎,在解題技巧上不做過高要求。如中職數學中,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和差化積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沒有涉及很多內容,那么相應地,高職數學中與此相關內容就可刪除或不講;再則,高等數學有關理論的證明推理等可盡量弱化,而對結論的應用及與生活、職業有關的數學模型可以引導學生多思考。
實現中高職銜接,搞好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科學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針對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提高認識,其次要統籌規劃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使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整合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莊小紅.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的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4-17.
[2]孫淑萍,胡秋宏.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0(14):44-46.
[3]張家寰.中高職銜接課程結構一體化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1):37-39.
[4]荀莉.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現狀綜述[J].職教論壇,2012(13):47-52.
[5]趙志群.境外中高職課程銜接給我們的啟示[J].職教論壇,2002(22):62-64.
(責任編輯:楊在良)
摘要:湖北省2011年在機械類專業中率先開始探索“知識+技能”專業大類的技能高考。本文以文化課基礎知識教學為背景,探討中高職課程銜接對文化課基礎知識的要求,提出了中高職文化基礎課設置的建議。
關鍵詞: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技能高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25-03
自2011年開始,湖北省在機械類專業探索“知識+技能”專業大類技能高考,2014年技能高考將擴大至7個專業類別。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將全部實行技能高考。隨著招生考試制度的不斷改革、完善,中職教育不再是終結性教育,中職畢業生將會有一半以上通過技能高考這一途徑升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趨合理。
然而,技能高考這一新興事物,由于起步晚、發展快,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特別是中高職課程銜接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中職學生大多文化課底子薄,升入高職后在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方面備感困難,從而影響到專業知識的學習。筆者擬從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方面談一點體會。
中職生源文化基礎素質現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招有三校生(中職生、技校生、職高生)。我們以湖北省某市的一所高職學院作為調查對象,收集了該校機械類專業中職與高中兩類生源近兩年來學生的高等數學、大學英語期末考試成績,見表1。
數據分析發現,中職生源入校后因基礎薄弱,文化課學習與普高生源相比有一定差距。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銜接不暢的原因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銜接不暢,主要是因為高職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是以高中為起點,而中職文化基礎知識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高中有明顯差異。
(一)銜接基礎的偏差
根據1997年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規定,5A建立在3A基礎上,5B建立在3B基礎上。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普通高校應以普通高中為基礎,高職應以中職為基礎。但從目前來看,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屬高等教育范圍,所以,無論是文化基礎知識,還是專業技能知識,其課程體系都是以普通高中課程體系為參照,文化基礎知識對接普通高中文化基礎背景。
(二)中職與高中主要文化基礎課對比
由于中職與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在文化基礎知識的側重點上各不相同。高中教育簡單地說就是應試教育,對文化基礎知識要求高,三年的學習重點主要是強化訓練文化知識。中職學校主要是為學生就業服務,以技能學習為重點,只有少量學生參加技能高考、單招、對口升學,因此,總體教學設計對文化知識教學要求偏低。以湖北省的技能高考為例,文化綜合考試中的數學,其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只有高中數學知識點的60%,且考試難度低,錄取分數低。
由于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有差異,因而教學內容和要求知識掌握的程度也有不同。以數學為例,中職數學按模塊化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高中數學分為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職數學基礎模塊合計128學時,職業模塊為32~64學時;高中數學僅必修模塊就合計有180學時,而且高中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還增加了很多業余補課時間;而中職學校一般只教授基礎模塊,有的中職學校只安排大約90學時的數學教學。可見,中職數學的教學時數比高中要少得多。將中職與高中的英語課程進行比較,情況與數學課程基本一樣。
(三)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
考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學習習慣不太好,自律性較低,行為習慣松散的孩子,80%以上的人中考成績在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以下。以湖北省某國家示范性建設中職學校為例,該校2012年招收普通中職學生1025名,其中276名機械類專業學生的中考分數分布情況如表2:
該校所在市的中考總分為690分。語文、數學、外語卷面分各為120分,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為350分。
對策研究
從上述情況分析來看,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已顯而易見。職業教育的文化基礎課程設置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目標:一是為今后學生的持續學習打基礎;二是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服務。
(一)構建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體系
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教育,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服務的,故文化基礎課的教育功能必須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精選教學內容,構建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公共基礎課體系。見表3。
(二)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
湖北省的“知識+技能”升學考試,于中職學生入學第二年7月舉行技能操作考試,獲得合格證后,再參加第三年7月的文化綜合考試。從文化綜合考試的考綱分析,考試難度較普通高考容易得多,每年通過率90%以上。但因高職學習的需要,中職文化基礎課不能僅以考綱要求為準,應高于考綱要求,基本達到高中生水平,同時又要與畢業生就業需求一致。中高職課程按一體化設計,分“2+1”和“2+1”兩個階段。第一個“2+1”為中職階段,其中“1”為第三年,可設銜接課程;第二個“2+1”為高職階段,“1”為高職頂崗實習時間。中高職共12個學期。我們主要探討文化基礎課設置。
中高職公共課教學應體現能力本位原則,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理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服務。公共基礎課銜接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從左向右,難度依次增加。中職公共基礎模塊可以滿足技能高考文化課的要求,但要與高職文化課程銜接,則必須學習后面各模塊內容,中職第3年是為升入高職深造達到基本文化水平而設置的。高職公共基礎模塊Ⅰ是大部分專業均要開設的,高職公共基礎模塊Ⅱ是與各專業相對應,按專業要求開設的。湖北省“知識+技能”升學考試中,語文、數學的考試大綱只提出了最基本的知識要求。以數學為例,2011年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只包含了“集合、不等式、三角函數、直線”,并且只是各部分很淺顯的知識,如果學生升入高職學習高等數學,顯然基礎是不具備的。因而,第3學年的數學在廣度和深度上要加強,以便為學習高等數學儲備必要的初等數學知識。有學者對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情況進行了分析,凡是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均要求畢業生具有扎實的文化基礎(相當普通高中教育程度),能夠適應大學教育的需要。
另外,在講授內容的難度上,應盡量把握基礎,在解題技巧上不做過高要求。如中職數學中,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和差化積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沒有涉及很多內容,那么相應地,高職數學中與此相關內容就可刪除或不講;再則,高等數學有關理論的證明推理等可盡量弱化,而對結論的應用及與生活、職業有關的數學模型可以引導學生多思考。
實現中高職銜接,搞好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科學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針對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提高認識,其次要統籌規劃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使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整合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莊小紅.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的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4-17.
[2]孫淑萍,胡秋宏.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0(14):44-46.
[3]張家寰.中高職銜接課程結構一體化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1):37-39.
[4]荀莉.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現狀綜述[J].職教論壇,2012(13):47-52.
[5]趙志群.境外中高職課程銜接給我們的啟示[J].職教論壇,2002(22):62-64.
(責任編輯:楊在良)
摘要:湖北省2011年在機械類專業中率先開始探索“知識+技能”專業大類的技能高考。本文以文化課基礎知識教學為背景,探討中高職課程銜接對文化課基礎知識的要求,提出了中高職文化基礎課設置的建議。
關鍵詞: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技能高考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025-03
自2011年開始,湖北省在機械類專業探索“知識+技能”專業大類技能高考,2014年技能高考將擴大至7個專業類別。2015年,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招收中職畢業生將全部實行技能高考。隨著招生考試制度的不斷改革、完善,中職教育不再是終結性教育,中職畢業生將會有一半以上通過技能高考這一途徑升入高職院校繼續深造,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趨合理。
然而,技能高考這一新興事物,由于起步晚、發展快,也存在明顯的不足,特別是中高職課程銜接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多。中職學生大多文化課底子薄,升入高職后在數學、英語等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方面備感困難,從而影響到專業知識的學習。筆者擬從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方面談一點體會。
中職生源文化基礎素質現狀
目前,許多高職院校都招有三校生(中職生、技校生、職高生)。我們以湖北省某市的一所高職學院作為調查對象,收集了該校機械類專業中職與高中兩類生源近兩年來學生的高等數學、大學英語期末考試成績,見表1。
數據分析發現,中職生源入校后因基礎薄弱,文化課學習與普高生源相比有一定差距。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銜接不暢的原因
中高職文化基礎課銜接不暢,主要是因為高職的文化基礎知識學習是以高中為起點,而中職文化基礎知識的培養目標、教學內容與高中有明顯差異。
(一)銜接基礎的偏差
根據1997年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準分類》(ISCED)規定,5A建立在3A基礎上,5B建立在3B基礎上。也就是說,在通常情況下,普通高校應以普通高中為基礎,高職應以中職為基礎。但從目前來看,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屬高等教育范圍,所以,無論是文化基礎知識,還是專業技能知識,其課程體系都是以普通高中課程體系為參照,文化基礎知識對接普通高中文化基礎背景。
(二)中職與高中主要文化基礎課對比
由于中職與普通高中培養目標的差異性,在文化基礎知識的側重點上各不相同。高中教育簡單地說就是應試教育,對文化基礎知識要求高,三年的學習重點主要是強化訓練文化知識。中職學校主要是為學生就業服務,以技能學習為重點,只有少量學生參加技能高考、單招、對口升學,因此,總體教學設計對文化知識教學要求偏低。以湖北省的技能高考為例,文化綜合考試中的數學,其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只有高中數學知識點的60%,且考試難度低,錄取分數低。
由于培養目標的側重點有差異,因而教學內容和要求知識掌握的程度也有不同。以數學為例,中職數學按模塊化分為基礎模塊、職業模塊、拓展模塊。高中數學分為必修模塊和選修模塊。中職數學基礎模塊合計128學時,職業模塊為32~64學時;高中數學僅必修模塊就合計有180學時,而且高中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還增加了很多業余補課時間;而中職學校一般只教授基礎模塊,有的中職學校只安排大約90學時的數學教學。可見,中職數學的教學時數比高中要少得多。將中職與高中的英語課程進行比較,情況與數學課程基本一樣。
(三)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薄弱
考入中職學校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學習習慣不太好,自律性較低,行為習慣松散的孩子,80%以上的人中考成績在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以下。以湖北省某國家示范性建設中職學校為例,該校2012年招收普通中職學生1025名,其中276名機械類專業學生的中考分數分布情況如表2:
該校所在市的中考總分為690分。語文、數學、外語卷面分各為120分,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為350分。
對策研究
從上述情況分析來看,中職學生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已顯而易見。職業教育的文化基礎課程設置簡單地說有兩方面目標:一是為今后學生的持續學習打基礎;二是為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服務。
(一)構建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體系
無論是中職還是高職教育,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服務的,故文化基礎課的教育功能必須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精選教學內容,構建以職業素質培養為核心的公共基礎課體系。見表3。
(二)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
湖北省的“知識+技能”升學考試,于中職學生入學第二年7月舉行技能操作考試,獲得合格證后,再參加第三年7月的文化綜合考試。從文化綜合考試的考綱分析,考試難度較普通高考容易得多,每年通過率90%以上。但因高職學習的需要,中職文化基礎課不能僅以考綱要求為準,應高于考綱要求,基本達到高中生水平,同時又要與畢業生就業需求一致。中高職課程按一體化設計,分“2+1”和“2+1”兩個階段。第一個“2+1”為中職階段,其中“1”為第三年,可設銜接課程;第二個“2+1”為高職階段,“1”為高職頂崗實習時間。中高職共12個學期。我們主要探討文化基礎課設置。
中高職公共課教學應體現能力本位原則,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文本解讀能力、信息搜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數理分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服務能力等,為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服務。公共基礎課銜接如圖1所示。
由圖1可見,從左向右,難度依次增加。中職公共基礎模塊可以滿足技能高考文化課的要求,但要與高職文化課程銜接,則必須學習后面各模塊內容,中職第3年是為升入高職深造達到基本文化水平而設置的。高職公共基礎模塊Ⅰ是大部分專業均要開設的,高職公共基礎模塊Ⅱ是與各專業相對應,按專業要求開設的。湖北省“知識+技能”升學考試中,語文、數學的考試大綱只提出了最基本的知識要求。以數學為例,2011年考試內容與考核要求只包含了“集合、不等式、三角函數、直線”,并且只是各部分很淺顯的知識,如果學生升入高職學習高等數學,顯然基礎是不具備的。因而,第3學年的數學在廣度和深度上要加強,以便為學習高等數學儲備必要的初等數學知識。有學者對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的中高等職業教育銜接情況進行了分析,凡是與高等職業教育相銜接的中等職業教育階段,在知識和能力方面,均要求畢業生具有扎實的文化基礎(相當普通高中教育程度),能夠適應大學教育的需要。
另外,在講授內容的難度上,應盡量把握基礎,在解題技巧上不做過高要求。如中職數學中,三角函數的積化和差、和差化積公式、正弦定理、余弦定理都沒有涉及很多內容,那么相應地,高職數學中與此相關內容就可刪除或不講;再則,高等數學有關理論的證明推理等可盡量弱化,而對結論的應用及與生活、職業有關的數學模型可以引導學生多思考。
實現中高職銜接,搞好職業教育協調發展,構建科學完善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也是新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針對中高職教育課程銜接存在的問題,首先要提高認識,其次要統籌規劃專業,優化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高職教育的銜接,使整個職業教育體系充分發揮整合功能,促進社會公平和人的全面發展,增強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莊小紅.中高職文化基礎課程銜接的對策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4-17.
[2]孫淑萍,胡秋宏.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J].職業技術教育,2010(14):44-46.
[3]張家寰.中高職銜接課程結構一體化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1):37-39.
[4]荀莉.中高職課程銜接研究現狀綜述[J].職教論壇,2012(13):47-52.
[5]趙志群.境外中高職課程銜接給我們的啟示[J].職教論壇,2002(22):62-64.
(責任編輯:楊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