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稿日期:2013-11-13
作者簡介:閆俊鳳,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生。(江蘇徐州/221116)
*本文系2010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地方本科高校學科專業結構與經濟結構協調發展研究”(2010SJGLX017)研究成果。 摘要: 生態學視閾下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科建設,有其獨特的內涵和意義,既要考慮與行業之間的外部環境,也要考慮高校內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系。反思脫離行業后的原行業特色高校,在遭遇外部環境變化的同時,學科發展的內部環境也面臨一系列問題。利用生態學原理觀照行業特色高校,重建新的學科發展路徑,重構新的學科體系,能夠使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科建設在良性、協調的環境中得以長足發展。
關鍵詞: 行業特色高校;生態學;學科建設學科在大學的發展中承載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等多種功能,大學的各種組織和各種活動都是以學科為中心,圍繞學科的發展而展開的。如何協調好以學科為中心的各種活動,構建良性、和諧的學科發展環境,是當今大學發展中不可回避的課題。行業特色高校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行業發展受社會環境制約有增無減的情況下,以行業發展為依托的行業特色高校,其學科建設對社會環境的依賴程度遠遠高于非行業特色高校,為此探討行業特色高校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營造良性、協調的學科發展環境成為必然。
一、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科生態特征
生態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因素之間的相互影響關系。學科是學術的分類,是分化的科學領域,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兩大知識系統內知識子系統的集合概念。本文所說的學科主要指高校中的教學、科研等功能單位,是對高校人才培養、教師教學、科研活動隸屬范圍的相對界定。學科生態指學科自身的孕育、發展、變化,學科與學科之間互相輸入與輸出、相互營養、相互繁殖,學科與學科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復雜的生命系統。[1]
行業特色高校自產生起就與行業、與社會環境有著天然的聯系。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行業特色高校以面向行業、服務社會為中心,圍繞人才培養、促進行業科技進步、行業發展和服務社會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行業特色鮮明的優勢學科(簡稱行業特色學科)。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學科與行業共生,相互依賴、相互促進,形成了一個生生相息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內,學校為行業培養專門人才,提供技術服務,有力地促進行業的科技進步及行業的整體發展;作為交換,行業為學校培養的人才提供用武之地,提供科研項目,促進高校人才質量和技術水平的提升。行業特色學科是學校和行業相互依存、相互交換的重要載體,學校—學科—行業共同構成行業特色學科生存依賴的學科環境,學校與行業之間以及學校與學校之間構成了學科的外部環境,學校內的學科與學科之間以及學科與其它組織要素之間共同形成了學科的內部環境。
二、行業特色高校學科生態現狀及其反思
上世紀9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使行業特色高校尤其是行業學科與行業之間生生相息的關系遭到了重創,大眾化教育更將行業特色高校推向了何去何從的兩難境地。行業特色學科面臨脫離行業背景后的迷失、分化和轉型,用生態學理論來觀照行業特色的學科環境,無論是內部環境還是外部環境均處于失調狀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外部環境
1.學校與行業之間的疏離
行業院校與原行業主管部門脫鉤后,行業對學校的支撐弱化,支持減少,行業院校失去了原行業主管部門的經費投入渠道和辦學上的有力指導,不僅不能享有獨占行業資源的地位,而且為行業服務的空間在很大程度上縮小。[2]
行業特色高校本身在失去了歸宿和依托后,紛紛更改校名,多以“理工”、“工程”、“工業”、“科技”等綜合性字樣取代原“礦業”、“機械”、“鐵道”、“糧食”、“紡織”等行業性標志。為了“名正言順”,也為了盡快找到新的出路,原行業特色高校均新設置文、理、經、法、管等熱門學科,原行業特色學科也漸漸失去了其優勢地位。以煤炭行業高校為例,來看其更名情況和學科門類涵蓋情況,詳見表1。煤炭高校是以地礦類為主的行業院校,主體學科門類應是工科。表1顯示,改名后的原煤炭高校,其學科門類趨向全面發展,理、管、文、法等與工科并駕齊驅,工科的主導地位很難體現,行業特色學科的優勢也就變得模糊而很難得以彰顯。
2.高校之間的同質化
行業特色高校還面臨高等教育日趨激烈的同質化競爭的困境。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推進,不僅老牌本科院校求大求全,就連新建本科院校也不顧主客觀條件盲目復制老牌本科院校的發展路徑。辦學目標趨同化導致了學科門類和專業設置的同質競爭。不僅傳統學科專業在各高校普遍開設,原以行業院校為主開設面向行業服務的學科專業也遍地開花。[3]此外,綜合性院校也逐漸涉獵了行業領域,這種情況的蔓延,直接導致行業特色高校的行業學科特色被迫弱化。
·學科與專業· 生態學視域下的行業特色高校學科建設(二)內部環境
1.新舊學科發展不協調
新興學科由于建立較晚,沒有豐厚的基礎和實力,又沒有相應的學科支撐,一時難以找到準確的發展方向,從而也無以展示新生事物特有的活力和競爭力,傳統的優勢、特色學科由于長期的積累和沉淀仍保留著強大的慣性,導致這種新老學科并存的局面,呈現出一種失衡的狀態,出現了學科與學科之間不協調的現象。如主干學科與輔助學科之間、優勢特色學科與薄弱學科之間、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之間、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之間等都存在著不協調現象。以中國礦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三所高校為例,原來都是行業特色鮮明的工科院校,現在紛紛向經濟學、法學、文學等學科門類拓展,與傳統的綜合性、多科性院校相比,這些非行業特色的新增學科實力相對較弱,在競爭中明顯處于劣勢(見表2)。
上述三所高校都是行業特色比較明顯的工科和理科院校,雖工學和理學各有側重,但其工學門類和理學門類的競爭力,遠遠高于其它學科門類的競爭力。
2.學科交叉融合缺失
傳統特色學科因多年來行業特色高校所形成的慣性,資源分配集中于與行業聯系緊密的行業特色學科,學科考評體系也以傳統的優勢特色學科為標準,使行業特色學科在人才培養、科技創新以及服務行業上,向縱深處發展,在鑄成高精尖的學科高峰的同時,也形成了學科面窄的客觀態勢。行業壁壘,使行業特色學科在新的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不僅失去了用武之地,也很難孕育出新的學科增長點。新增學科面對區域發展急需的行業領域,因基礎差、經費投入不足、沒有相應的學科平臺支撐,加上師資力量薄弱,難以凝練出新的學科方向,也很難向傳統的優勢特色學科領域中融合、滲透。
3.學校體制對學科發展的制約
行業高校和目前的大多數高校一樣,多是以行政權力為中心建構起來的管理體制,從根本上排斥大學自治、學術自由、教授治校的辦學理念,學術追求被淡化,忽視學科建設,以至于學科與學科環境之間缺乏互動機制,如學科發展與隊伍建設之間、學科發展與科學研究之間、學科發展與基層學術組織建設之間等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學科的發展。
三、行業高校學科生態的重建
(一)重建思路
依據生態學原理,反思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科建設,行業特色高校應以如下路徑重建其學科生態。
1.保持特色。行業特色高校以服務行業為己任的辦學特色在其主體學科領域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然而,特色也需要創新,也需要不斷賦予新的內涵,既要繼承傳統特色,也要根據行業需求和區域經濟發展需要凝練新特色,使特色持續不斷體現優勢,始終引領發展方向。
2.協調互動。科學合理的學科生態系統需要優勢學科、支撐學科和基礎學科相互協調才能發展。這種相互支撐的和諧的學科生態,通過全方位、多層面的協調互動,促使行業特色高校的學科都能在其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
3.交叉融合。行業特色高校通過優勢與非優勢結合,基礎與應用結合,工科與理科結合,理工與文管結合,尋求新的學科增長點,組建由相鄰學科、相關學科構成的學科集群,促進學科交叉、滲透,適時地發展既為行業產業部門與社會發展所需又能與特色學科形成互補和支撐的新興學科。
4.環境支撐。學科的發展和建設需要環境支持,即必要的科研團隊和教學團隊,行業領先的學科研發應用平臺,完善的學科創新服務體系。行業特色高校優良的學科環境支持有利于促進優勢特色學科群的形成。
(二)重建對策
1.保持學科特色,引領行業發展
“依托行業而產生,服務行業而發展”的特點,決定了行業特色高校的人才培養面向行業,社會服務主要在行業,科學研究和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最大平臺也在行業。因此,保持行業特色是行業特色高校及其行業特色學科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時也應該充分注意到,行業特色高校及其行業特色學科在行業發展中的先進性和引領作用,行業特色學科在支持行業技術發展的同時,應能為行業培養一流人才,為行業貢獻一流科研學術成果,能引領行業的發展方向。總之,完成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的任務。
2.調整學科結構,改善學科布局
行業特色高校應針對學科設置單一、學科分割嚴重的問題,調整學科結構,建構綜合化的學科體系。即在原有學科建設的基礎上,根據自身在行業發展、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所承擔的任務,發展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改善學科布局,使自己的現有學科經過更新、改造、延伸、拓展、調整、補充,融合優勢學科與新興學科,整合學科資源,不斷凝練新的特色,形成開放式的學科生態系統。
3.構筑學科群,促進學科的交叉與融合
行業特色學科一方面要不斷加強符合行業需求的已有學科建設,保持學科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據行業產業部門、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雙重需求,適度創新學科向縱深方向發展,通過資源共享,圍繞某一共同領域,進行學科交叉、滲透,形成基礎寬厚、主干突出、相互支持、彼此加強的學科群體,以使其某些學科在人才培養、科研開發上呈現綜合化發展的趨勢,具有其它學校不可替代的優勢。例如,以煤炭資源為特色的中國礦業大學在21世紀初就提出了學科創新的問題,并制定出“鞏固、拓展優勢學科,加強基礎學科、提升傳統學科、發展和培育新興、交叉學科,理工結合、文理滲透”的學科規劃,構建了綠色礦業學科群的三個圈層:以煤炭勘探、開采、加工、利用為主干學科的核心層;以核心層的周邊領域、輻射區域和緊密層學科為支撐學科的中間圈層,如煤炭行業中的生產、安全、制度、管理、市場等問題;以處于邊緣地帶、應用性不強、作用不明顯的相關基礎學科為外圍拓展層,如政治理論、外語、計算機等學科。[4]上述三個圈層相互交叉滲透,功能互補,合理的資料優化配置和學科分工,極大地實現了煤炭高校學科的結構最優化,功能最大化。
4.健全環境支撐體系,促進學科良性發展
行業特色院校應不為各種各樣的誘惑、干擾所動,堅持行業特色學科優先發展原則,進一步凝練優勢和特色,健全學科建設行政管理、科研教學管理、資源利益分配機制、監督管理機制、學科評估體系、學科推廣服務和學術交流合作體系等等管理體制和機制,為構建學科生態系統提供環境支撐,更好地促進行業特色學科的良性發展。
四、結語
生態學視閾下建構的行業特色高校學科生態環境,立足行業背景,面向行業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于一體,在學科與行業的外部環境之間、學科與學校內部的環境之間良性互動,在保持行業特色的同時,凝聚了極強的生命力和競爭力,為行業特色高校的發展營造了一個良性、協調、高效、可持續的學科發展空間。
注釋:
① 參考各煤炭高校網頁上學校概況整理形成。
② 資料來源:2010年中國重點大學分學科門類競爭力排行榜,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表中各學科門類名稱下的數字是指全國開設該學科的院校(包括重點大學和一般大學)總數,各院校在該學科中的排名是指在開設該學科的所有院校中的排名。
參考文獻:
[1] 崔建華.北京高等教育的學科生態特征分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
[2] 張長寬.行業特色高校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N].中國教育報,2008-01-21(06).
[3] 李文冰.行業特色院校科學發展的路徑選擇[N].光明日報,2010-04-09.
[4] 丁三青.“綠色礦業”學科的構建與煤炭高校的“學科革命”[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責任編輯劉第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