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奇 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教育項目官員
倡導可持續發展 培養孩子知行合一
黃奇 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教育項目官員
成立于1994年的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以下簡稱道和)是中國最早關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公益機構之一,專注于倡導、推動和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教育領域,道和認為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取決于最容易培養行為習慣的基礎教育。道和以中小學環境教育為重點,引導孩子們從小熱愛和了解自然,提高環保意識,培養環境領導力。更為重要的是,道和并沒有把環境教育同其他教育割裂開,而是在培養孩子們環保意識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系統性的思維能力,并使學生們理解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孩子們知行合一的能力。這也是道和特別強調的觀點:學生只有在參與和體驗式學習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環保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力所能及地改善身邊的環境問題。
20年來,道合把著力點放在先進、前沿的環境教育理念和方法學研發,以具有環境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教師網絡為協調杠桿,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學生活動逐漸深化綠色教育理念。首先,在中國的環境教育開展較晚,原創的環境教育理念和方法比較匱乏的情況下,道和不斷研發一系列適合中國環境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方法學。其次,國內現有的教育體制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以語數外等應試教育為主,教師普遍對環境教育認知不夠,能力不足,很難在學校開展有效的環境教育。道和希望通過提升教師意識和能力,使更多學生受益。最后,道和的各個項目雖然在研發、教師技能提升和學生活動上各有側重,但都盡可能結合多種方式,并將最終的收益群體指向學生。
當然,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孤立地發生在校園內,其所在的家庭、社區和公眾都會對其產生影響,反過來說,學生也有可能積極地影響到身邊的家庭、公眾和社區。所以,環境教育從來不是也不應該是局限于學校內部的活動。過去十年,道和先后與全國400多所學校合作,教師超過1500名,參與活動的學生數量超過15萬人,影響公眾超過30萬人次。
過去十年中,道和先后開展了以下項目:
青少年能源可持續發展教育項目(YSEE)是道和較早開展的教育項目,以中小學教師為目標群體,結合教材開發、教師培訓,提高中小學教師對可持續能源知識的認識,提升教師教學技能,推動中小學可持續發展教育。
“生態校園”項目
由道和主導研發,通過教師培訓與學生活動相結合研究形式,最終出版《生態校園行動指南》,成為國內首次提出生態校園概念與技術的指南。《生態校園行動指南》將“生態校園”概念、功能體系以及相關的教學活動案例呈現給教育工作相關人員,為更多有志于建設生態校園和對校園進行生態化改造的單位提供一定的參考和行動指導。一方面,通過校園基礎設施的生態化建設與改造改善校園本身環境,另一方面將校園文化建設與校園生態環境緊密結合,使校園成為一個實用的生態理念“大教具”,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愛水一課堂”項目
旨在提升基礎教育階段(中小學)師生對水環境的認知。項目前期面向全國教師網絡,在全國教案征選的基礎上開發水環境相關教學素材,并組織環境教育專家編寫并推出TOTO水環境基金《愛水一課堂》教案集(參考),為更多有志于水環境教學的一線教師提供參考。項目二期推出了“愛水一課堂”教師培訓活動,促進更多學校開展“愛水”課程,進而提高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愛水”意識和行動能力。
北京地區“美境行動”
是由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中心、北京市教育學會環境教育研究分會、道和環境與發展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一項環保實踐活動,旨在提高中小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鼓勵中小學生自己設計環保小方案并予以實施,激發孩子們動手動腦,解決身邊的環境問題。今年的“美境行動”是第十五屆,共收到北京地區11個區縣的487個設計方案,其中146個優秀方案得以實施。
青少年1+6氣候影響力行動
自2010年啟動,是以“青少年應對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公眾活動。通過“1名青少年影響周圍6個人”的主要形式,鼓勵青少年向公眾發出自己的氣候主張,影響更多社會公眾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和行動。
活動范圍超過20個省市,直接參與學生人數超過20,000人,通過1+6的鏈式效應,直接影響公眾人數超過120,000人。2011年,項目獲得“福特環保獎”傳播獎。
可持續發展實踐課程體系
這是2014年最新開發的課程體系。課程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基礎,以廢棄物管理、生物多樣性、水資源、能源、基礎建設五大系統為學習主線,兼顧知識獲得、技能培養與習慣養成三者并重的教學目的,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2014年秋季,道和《可持續發展實踐課程體系》之《環保創意實踐》課程在五中分校開課。謝康老師通過主題式教學、全程中英文雙語授課的方式,帶領孩子們展開為期十周的學習。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廢棄物管理、水資源管理、能源管理和生物多樣性四大模塊。

孩子們參加美境行動夏令營。

道合教育項目負責人謝康給孩子們上課。

2014年秋季,道和《可持續發展實踐課程體系》之《環保創意實踐》課程在五中分校開課。本文供圖/黃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