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蕓
(泰興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泰興 225400)
抑肝和胃飲治療妊娠惡阻肝胃不和證22例
趙蕓
(泰興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泰興 225400)
目的:觀察抑肝和胃飲治療妊娠惡阻肝胃不和證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符合納入標準的病例22例,給予中藥抑肝和胃飲口服治療,觀察療效。結果:22例中,治愈13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5%。結論:抑肝和胃飲治療妊娠惡阻肝胃不和證,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應用。
妊娠惡阻 肝胃不和 抑肝和胃飲
抑肝和胃飲是全國名老中醫夏桂成教授治療肝胃不和型妊娠惡阻經驗方,由蘇葉黃連湯加味組成,具有抑肝和胃、降逆止嘔之功。筆者既往有幸跟隨夏老伺診,習得此方。近年來,筆者采用抑肝和胃飲治療妊娠惡阻患者22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選病例均為本院門診妊娠惡阻患者,共22例。年齡22~38歲,平均年齡26.2歲;病程半個月~2個月。
1.2 診斷標準疾病診斷標準:妊娠惡阻是指妊娠早期出現惡心嘔吐,不能進食,甚則食入即吐,嘔吐劇烈。[1]中醫肝胃不和證候診斷標準:妊娠早期惡心嘔吐劇烈,不能進食,吐出黃苦水或酸水,甚則吐出黃綠膽汁和血液,胸滿脅脹,頭暈目眩,煩躁口苦,尿黃量少,大便干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滑。[1]
1.3 納入標準(1)符合疾病診斷標準及中醫辨證屬肝胃不和證候者;(2)B超檢測有胚芽及胎心搏動。
1.4 排除標準(1)妊娠合并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腸炎、膽道感染;(2)孕癰;(3)葡萄胎。
所有患者均予以抑肝和胃飲治療。藥物組成:蘇葉5g,黃連5g,陳皮、竹茹各6g,鉤藤15g(后下),黃芩9g,生姜3片。每日1劑,兩煎相混,少量呷服,連服5d,同時每日補液1000~1500mL。5d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
3.1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服藥后無惡心嘔吐,能進食,停藥后無復發;好轉:服藥后惡心嘔吐明顯減輕;無效:癥狀無明顯改善或稍有改善,停藥后復發。
3.2 治療結果22例患者中,治愈13例,好轉8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5%。
印某,女,26歲。2013年5月16日初診。
患者孕80d,惡心嘔吐1個月,加重10d。刻下:不思飲食,食入即吐,吐酸苦黃水伴頭昏乏力,胸悶煩躁,口干口苦,就診時即吐3次,望其形體消瘦,舌質紅、少苔,脈細弦滑。中醫診斷為妊娠惡阻(肝胃不和證)。治以抑肝和胃、降逆止嘔。方用抑肝和胃飲加味。處方:
蘇葉5g,黃連5g,陳皮、竹茹各6g,鉤藤15g(后下),黃芩9g,太子參、炒谷麥芽、杭白芍、桑寄生、北沙參、麥冬各10g,生姜3片。3劑。每日1劑,兩煎相混,少量呷服。同時每日補液1500mL。
復診:家屬代述,1劑藥后,嘔吐明顯緩解,3劑藥后已能進食。原方續進3劑,諸證皆平。
夏老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本病主要證型是肝胃不和,辨證的特點是煩熱劇吐,伴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同時又不可忽視兼證,嘔吐時間較長,必繼發氣陰兩虛,津液虧少,且陰津越虧,肝火越旺,勢必引起危重病變,必須及時檢測電解質、肝腎功能等,以防突變。本病在治療上需以抑肝和胃、降逆止嘔為前提。抑肝和胃飲是在蘇葉黃連湯的基礎上加味而來。蘇葉黃連湯出自《溫熱經緯》,方中蘇葉、黃連為主藥,黃連更為抑肝之要藥,蘇葉具理氣安胎的作用,對于妊娠期更為合適。陳皮和胃降逆,竹茹清熱和胃,既助黃連以抑肝,亦助陳皮以和胃,少佐生姜和胃止嘔。全方有機配伍,可快速達到緩解嘔吐的目的。此外,筆者亦觀察到,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心理疏導,穩定情緒,指導其少食多餐,保持大便通暢,則療效更佳。綜上所述,本臨床觀察表明,抑肝和胃飲治療妊娠惡阻臨床療效確切,值得推廣應用。
[1]夏桂成.實用中醫婦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9:378
編輯:傅如海岐軒
R271.410.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36-02
趙蕓(1972-),女,本科學歷,副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婦科臨床工作。Zhaoyun15261080838@126.com
20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