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平 張藝嚴軍 馮珍鳳
(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800)
固本消癭湯聯合優甲樂治療橋本甲減40例臨床研究
胡春平 張藝嚴軍 馮珍鳳
(上海市嘉定區中醫醫院,上海 201800)
目的:觀察固本消癭湯聯合優甲樂治療橋本氏甲狀腺炎繼發甲狀腺功能減退(簡稱橋本甲減)的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橋本甲減患者隨機分成2組,治療組40例用固本消癭湯聯合優甲樂治療,對照組40例單用優甲樂治療,療程均為3個月。觀察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體征、甲狀腺功能及血清抗甲狀腺自身抗體滴度水平改善情況,并進行療效評價。結果: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均得到改善,治療組較對照組在咽喉不適、畏寒怕冷等方面改善更為明顯;2組治療后甲狀腺功能均較治療前好轉,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2組甲狀腺自身抗體滴度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臨床療效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論:固本消癭湯聯合優甲樂治療橋本甲減具有較好的療效,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調節患者自身免疫方面較單用優甲樂更具優越性。
橋本氏甲狀腺炎 甲狀腺功能減 退固本消癭湯 優甲樂
橋本氏甲狀腺炎是內分泌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病程較長,最終約有半數以上發展為甲狀腺功能減退(本文簡稱橋本甲減)。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固本消癭湯聯合優甲樂治療橋本甲減,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80例均為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本院內分泌科就診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0例。治療組男8例,女32例;平均年齡40.5歲;病程最長8年,最短10個月,平均病程(4.56±3.15)年。對照組男9例,女31例;平均年齡41.0歲;病程最長9年,最短7個月,平均病程(4.01±3.73)年。2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森田陸標準(日本厚生省標準):①彌漫而堅硬的甲狀腺腫大;②血清抗甲狀腺自身抗體陽性;③具有橋本甲狀腺炎的病理組織學所見;④血清促甲狀腺素(TSH)>5IU/mL。4項具備可明確診斷,具備①、②、④或①、③、④也可確診。[1]
1.3 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制定。主證:頸部腫大或不適、神疲乏力、畏寒怕冷、食欲減退、面目浮腫、體重增加、大便秘結;次證:精神萎靡不振、健忘、皮膚瘙癢干燥、全身酸痛;舌脈: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1.4 排除標準年齡在18歲以下、60歲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嚴重心、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癌及甲狀腺危象者;過敏體質或對測試藥物過敏者;依從性差、不能配合者。
2組患者均予以左旋甲狀腺素鈉(商品名:優甲樂,德國默克公司生產)常規治療,根據患者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調整用藥劑量(25~150μg/d)。治療組在優甲樂治療的同時,加用中藥固本消癭湯口服(藥物組成:黃芪、淫羊藿、夏枯草、牡蠣各30g,黨參、茯苓、莪術各20g,肉蓯蓉、浙貝母、地鱉蟲各10g)。由本院制劑室煎熬成液,并作質量控制,每日1劑,煎取2袋(每袋100mL),早晚各服用1次。2組療程均為3個月。
3.1 觀察指標
3.1.1 臨床癥狀體征對患者的常見癥狀體征進行評分:頸部腫大、咽喉不適、疲乏無力、畏寒怕冷、食欲不振、面浮肢腫、體重增加、大便秘結,參照Scott直線標記描述法[3],即對每一癥狀畫一條長10cm的直線,記分為0~10分,0分為無不適,10分為極度不適。讓患者標記癥狀在直線上的刻度。甲狀腺體檢腫大程度指數,按照WHO的標準分為五度[4]。
3.1.2 實驗室指標采用臨床放免試劑盒檢測血清T3、T4、FT3、FT4、TSH及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TGAb)、抗甲狀腺過氧化酶抗體(TPO-Ab)。
3.2 療效標準顯效:癥狀明顯緩解,甲狀腺結節明顯變小變軟,TG-Ab、TPO-Ab轉陰,或滴度下降≥50%;有效:癥狀有所好轉,甲狀腺結節變軟,TG-Ab、TPO-Ab轉陰,或者滴度下降≥20%但<50%;無效:未達上述有效標準者。[5]
3.3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Ridit分析。
3.4 治療結果
3.4.1 癥狀體征2組患者治療后癥狀體征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P<0.05),治療組在咽喉不適、畏寒怕冷、疲乏無力、大便秘結改善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s)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癥狀體征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頸部腫大4.52±0.642.44±0.46*2.50±0.36*4.19±0.78 6.75±0.822.52±0.54*#6.67±0.194.65±0.76*咽喉不適疲乏無力7.88±0.252.09±0.63*#7.05±1.875.69±0.24*畏寒怕冷5.73±0.141.25±0.70*#5.40±0.213.36±0.19*食欲不振3.70±0.121.45±0.22*3.65±0.272.03±0.11*面浮肢腫4.06±0.050.92±0.14*3.78±1.070.86±0.54*體重增加6.76±1.292.35±0.72*6.79±0.532.47±0.61*大便秘結4.76±0.540.86±0.54*#4.90±0.352.84±0.56*
3.4.2 血清甲狀腺激素水平與治療前比較,2組患者治療后FT3、FT4均明顯升高(P<0.05),TSH明顯降低(P<0.05);治療后2組間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s)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甲狀腺激素水平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甲狀腺激素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T3(pmol/L)2.01±0.274.44±2.30*4.42±1.27*2.10±0.43 FT4(pmol/L)TSH(μIU/mL)8.02±3.152.71±2.04*7.99±3.612.93±1.52*5.32±2.05 16.04±2.04*5.17±1.96 15.96±3.02*
3.4.3 血清抗甲狀腺自身抗體滴度2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抗體TG-Ab、TPO-Ab滴度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治療組較對照組下降更明顯(P<0.05)。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抗體TGAb、TPOAb滴度比較(±s)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后血清抗體TGAb、TPOAb滴度比較(±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抗體治療組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G-Ab(IU/mL)260±110.7183±105.1*146±70.6*#243±105.4 TPO-Ab(IU/L)440±167.1202±130.6*#421±120.5293±109.2*
3.4.4 臨床療效治療組40例中,顯效8例,有效29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2.5%。對照組40例中,顯效4例,有效2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0.0%。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橋本氏甲狀腺炎可能為遺傳因素與自身免疫因素相互作用而致,細胞因子和抗甲狀腺抗體(TGAb、TPOAb等)對該病起著觸發和進展作用[6]。橋本甲減為橋本氏甲狀腺炎發展結果,目前公認的療法為甲狀腺激素替代療法,常需終身服藥,但部分患者臨床癥狀改善仍不明顯。
橋本甲減屬中醫“癭瘤”和“虛勞”范疇。筆者認為人體正氣內虛為罹患本病的基礎。勞累體虛之體,虛邪乘虛而入,脾失健運,腎失溫煦,陽氣的生成和運行障礙,氣滯血瘀,郁而化熱,煉液灼津成痰,加之脾虛痰濕內生,循經上擾,痰瘀互結于頸前發為甲腫。誠如明代陳實功所論:“夫人生癭瘤之癥,非陰陽正氣結腫,乃五臟血、濁氣、痰滯而成。”根據本病的特征,治療應以培護正氣為本,祛瘀化痰散結為標。方中黃芪、黨參健脾益氣;茯苓利水滲濕,則脾不被水濕之邪所困;淫羊藿補腎助陽;肉蓯蓉補精填髓兼以通便。上述諸藥合用使得先天腎氣得充,后天脾氣得養,正氣得固,則邪氣自不能虐。夏枯草化痰散結,疏肝散火;浙貝母、牡蠣消癭散結;莪術活血逐瘀;地鱉蟲通絡散結,以治其標。上述諸藥合用,正勝則邪祛,諸癥平復。臨床上可酌情隨證加減。若舌紅苔少、脈細數,癥見氣陰兩虛明顯者,可酌加麥冬、五味子、生地黃等益氣養陰;若火熱之邪盛,證見舌紅苔薄黃、脈數者,可酌加山梔、黃連等清熱瀉火;若水腫明顯,可加用白術、薏苡仁、冬瓜皮等利水消腫;若咽痛、咽部不適較劇,可酌加銀花、半邊蓮、蒲公英等清熱解毒。
本研究采用固本消癭湯聯合優甲樂治療橋本甲減,在改善患者咽喉不適、畏寒怕冷、疲乏無力、大便秘結以及降低甲狀腺自身抗體方面較單用優甲樂更具優越性,可能與患者整體免疫機能改善有關。現代醫學也證明,黃芪對機體特異性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防御能力以及抗瘤能力[7];黃芪、莪術等合用能誘導甲狀腺細胞的凋亡[8]。以上諸藥配伍應用可以有效地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抑制甲狀腺組織的增生。
由此可見,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成為橋本甲減理想的治療方法,從整體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機體免疫力,彌補了單純應用西藥造成的功能緩解與免疫緩解不同步的現象,縮短了療程和病程。應當注意的是,橋本病屬自身免疫性疾病,臨床治療后即使各項實驗室檢查恢復正常,亦要堅持服用中藥治療一段時間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或病情反復。
[1]王慶兆,魏韜哲.現代甲狀腺外科學.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20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230
[3]ScottJ,HuskissonE.C.Graphic representation of pain.Pain,1976,2:175
[4]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87:197
[5]高緒文,李繼蓮.甲狀腺疾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136
[6]王吉耀,廖二元.內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901
[7]焦艷,聞杰,于曉紅,等.膜莢黃芪莖葉總黃酮對小鼠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6):356
[8]趙家軍,高聆,柳欣琦,等.中藥誘導Graves病甲狀腺細胞凋亡的初步研究.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6):335
編輯:吳寧
R581.20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26-03
胡春平(1981-),女,醫學碩士,主治醫師,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臨床研究。
嚴軍,yanjun21@126.com
2014-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