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占軍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
中醫治療骶髂關節錯位合并髖關節半脫位驗案2則
劉占軍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三醫院,河北張家口 075000)
骶髂關節錯位 髖關節半脫位 整復手法 中藥復方 驗案
骶髂關節錯位是指骶骨與髂骨的耳狀關節面,由于外力的作用,造成其微小移位。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多種多樣,往往未引起重視,常被誤診誤治,尤以少年兒童的誤診誤治,后果較為嚴重。現將筆者近年在臨床上遇到的2例骶髂關節錯位合并髖關節半脫位經中醫治療痊愈的病例總結報告如下。
1.1 李某,男,9歲。2009年7月18日初診。
患兒于2月前因行走時不慎摔倒致右髖部疼痛,行走時輕微跛行,當地醫院查無異常,給予口服跌打損傷等藥物治療。后疼痛減輕,但跛行漸重,遂于暑期到某骨科診所、縣人民醫院、某醫學院附屬醫院就診,行胸腰椎正側位X線片檢查示:胸腰段脊柱輕度側彎畸形。骨盆平片示:雙側骶髂關節間隙正常,雙側髖關節間隙正常。印象:骨盆骨質未見異常。后到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骨科就診(當時筆者在該院骨科進修學習),查體見腰椎略向左側突,坐位時雙手撐在兩側,臥位時,右膝關節屈曲,行走時跛行,右腳尖觸地,右手扶髖部,雙下肢不等長,右下肢短約3cm。前述X線片經該院醫師會診見:右髖臼角變小,右髂嵴向前向上移位,腰椎略向左突。診斷:右骶髂關節錯位、右髖關節半脫位。予中醫手法整復,配合中藥傷科膏外敷,聯合右下肢行皮牽引。
整復手法:患者取仰臥位,健側臀部及骶椎處墊一小棉墊,使右髖部稍懸空。仰臥位下攝骨盆前后位像,X線球管中軸線垂直對準骶骨體隆起處,相當于第二骶椎的棘突。同時攝骨盆反入口位像,X線球管由顱側向尾部傾斜30°角,中軸線亦對準骶骨隆起處,顯示的影像同骨盆入口位像一樣。骨盆前后位像顯示半側骨盆仍有輕微的向顱側脫位,遂由助手做患者軀干及下肢的手力牽引及對抗牽引,同時術者用手掌按壓右側髂骨,使右側骶髂關節錯位及右側髖關節半脫位得以復位。待C型臂機的屏幕上顯示復位后,行右下肢持續皮牽引。
中藥傷科膏組方:荊芥、防風、獨活、薄荷、石菖蒲、姜黃、皂角、桂枝、黃連、柴胡各60g,白芷、鉤藤、桃仁、香附、生地、當歸尾、赤芍、三七、冰片、樟腦各120g,大黃、梔子、紅花、廣木香各150g,黃柏、丹皮、乳香、沒藥各90g,生半夏、草烏、蒼術、山楂、丁香各30g,細辛18g,麻油20kg,蘇木250g。以上方藥按常規熬煉成膏藥,用時將膏藥加熱溶化,攤于布上,外貼患處。
治療10余日,諸癥消失,腰椎側突消失,雙下肢等長,行走正常而出院。
1.2 范某,男,6歲。2010年4月11日初診。
患者1日前玩耍時不慎被同學側向推倒,左側臀部先著地。當時哭鬧不止,不能準確訴說痛處,由老師及家長速送到某醫院就診。因查無異常而漏診,用藥不詳。回家后疼痛有所減輕,但行走跛行。遂到我科求治,查體見左下肢足跟部較右下肢足跟部長約2.5cm。骨盆平片示:左股骨頭向內下移位,髖臼角變大,右髂嵴較左髂嵴高約2cm,骨盆傾斜。診斷:左骶髂關節錯位,左髖關節半脫位。予中醫手法復位,左下肢行皮牽引,結合中藥傷科膏外敷。
整復手法:患者取仰臥位,術者用雙手輕輕活動患者左下肢,使髖關節及膝關節慢慢屈伸,聽到關節復位聲音,或感到關節復位回納感后,說明髖關節已復位。仰臥位下攝骨盆前后位像,X線球管中軸線垂直對準骶骨體隆起處,相當于第二骶椎的棘突。同時攝骨盆反入口位像,X線球管由顱側向尾部傾斜30°角,中軸線亦對準骶骨隆起處,顯示的影像同骨盆入口位像一樣。骨盆前后位像顯示骨盆稍傾斜,左側髂嵴低于右側,遂由助手做患者軀干及左下肢的手力牽引及對抗牽引,使左側骶髂關節錯位及左側髖關節半脫位得以復位。待C型臂機的屏幕上顯示復位后,行左下肢持續皮牽引。
中藥傷科膏組方及用法同上一病案。
治療18d后,骨盆正常,雙髖關節對稱,雙下肢等長,行走正常而出院。
2例患兒初診時,因不能準確訴說病情,接診醫師缺乏經驗,未做骨傷科的檢查測量,X線片示骨盆傾斜及髖臼角改變,又誤為小兒攝片時體位不正,因此導致誤診。案例1因延誤時間較長,以致脊柱出現側彎,又誤為脊柱不正而忽略骶髂關節錯位。臨床應注意詳細詢問病史,認真細致檢查,對雙下肢進行測量、對比,觀察雙下肢足跟部是否等齊,雙內踝尖是否相對,雙髂嵴是否在同一水平高度,便可明確診斷。
上述2病例經過閉合手法復位,配合持續牽引,使得骶髂關節及髖關節位置復位并固定,再配以中藥外用,取得滿意療效。中藥傷科膏是根據中藥歸經原則,運用藥物互相協調為用的效能,組成多味藥物的大復方,以發揮藥物的良好效果。方中當歸、桃仁、紅花、生地、丹皮、乳香、沒藥、姜黃、赤芍、山奈、三七、鉤藤、蘇木活血散瘀,通絡止痛,使離經之血盡快消散;半夏、皂角、荊芥、防風、桂枝、白芷辛溫散結,消腫止痛;香附、木香、草烏行氣散結止痛;大黃、黃柏、黃連、梔子清熱解毒,燥濕活血;細辛性善走竄,溫熱止痛;樟腦、薄荷、冰片、石菖蒲、蒼術、丁香、柴胡芳香味厚,調和陰陽,作為引藥,率領群藥,開結行滯直達病所。中藥傷科膏外用可透入皮膚產生消炎、止痛、活血化瘀、通經走絡、開竅透骨等功效。麻油為調和劑,可在患處通過皮膚滲透到達皮下組織,使藥物在局部達到一定濃度,從而發揮較強的藥理作用。貼于體表的膏藥刺激神經末梢,通過反射,擴張血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的目的。此外,因膏藥中有些刺激性強的藥物,強刺激通過神經反射,可以調節肌體功能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免疫力。藥物穿透皮膚及黏膜后,經過血管或淋巴管進入體循環,也可產生全身性藥物作用。
編輯:韋杭吳寧
R274.220.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53-02
劉占軍(1971-),男,本科學歷,副主任醫師,從事骨傷科臨床工作。kblzjkb@sohu.com
201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