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飛翔 甘君學
(1.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鹽城 224002;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
針灸治療便秘的文獻分析及參考治療方案
馬飛翔1甘君學2
(1.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鹽城 224002;2.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南京 210029)
對1985年到2013年針灸治療便秘的文獻進行分析發現,文獻涉及的治療方法有針刺、艾灸、針灸并用、電針、穴位注射等,用穴達57個之多,涉及十二條經脈的穴位及經外奇穴,但主要以膀胱經和胃經經穴為主。在綜合文獻療效基礎上,提出針灸治療便秘的參考治療方案。
便秘 針灸療法 文獻研究
便秘是臨床常見病癥,表現為排便困難、量少、質硬等癥狀[1]。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球有2%~28%的人正受到便秘的困擾,我國發病率在10%~15%,其中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18%~23%,且近年發病年齡有呈年輕化趨勢[2]。便秘不僅影響生活質量,而且已成為消化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誘發因素。針灸治療便秘療效確切。早在《靈樞·雜病》就有“腹滿,大便不利……取足少陰”、“腹滿食不化,腹響響然,不能大便取足太陰”、“心痛腹脹,嗇嗇然,大便不利,取足太陰”等記載,其后《針灸甲乙經》、《針灸大成》等針灸醫籍都有相關記載,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杜氏[3]查閱了1978~2004年《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中所有針灸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文獻,并人工選擇其中臨床研究類文獻,初步界定出消化系統針灸等級病譜,其中便秘排第7位,頻次為75,屬于一級病譜,表明針灸治療便秘已被臨床廣泛應用。
筆者通過文獻檢索,收集近15年來針灸治療便秘有效報道96篇。通過對這些文獻的用穴整理,統計出近15年來針灸臨床治療便秘用穴達57個,涉及除足少陽膽經、手太陽小腸經外的十二條經脈的穴位及經外奇穴。現筆者不揣陋昧,試對所檢索文獻的針灸治療便秘特點分析如下。
1.1 治療方法以針刺為主96篇文獻中,治療方法涉及單純針刺、電針、艾灸、穴位注射、拔罐、穴位埋線等9種形式。但以單純針刺(含芒針)報告最多(41篇),其次為電針33篇、針藥結合19篇、灸法10篇、耳穴治療9篇、穴位埋線5篇、穴位注射4篇、穴位敷貼3篇。其中,有多篇文獻報導同時運用上述2種以上治療方法。具體而言,毫針常規針刺不拘時,隨到隨針,方便快捷,患者候診時間短,相對痛苦少,更重要的是,針刺治療便秘的確有效。
1.2 選穴以陽經穴為主96篇文獻中,涉及的穴位多達57個:膀胱經15穴,胃經8穴,督脈7穴,脾經5穴,任脈4穴,大腸經、三焦經、肝經各3穴,肺經2穴,心包經、心經、腎經各1穴,奇穴4個。其中,陽經(含督脈)穴36個,陰經(含任脈)穴17個。提示針灸治療便秘的選穴遵循陽經為主、陰經為輔、配合奇穴的原則。
1.3 膀胱經穴、胃經穴應用頻率較高在單純使用針刺的相關文獻中,應用頻率較高的穴位主要有:天樞(45篇次)、大腸俞(34篇次)、支溝(31篇次)、上巨虛(21篇次)、足三里(18篇次)、氣海(12篇次)、三焦俞(10篇次)、脾俞(10篇次)、腹結(9篇次)等。在上述9個穴位中,膀胱經穴3個,胃經穴3個,脾經、三焦經、任脈經穴各1個。足陽明屬胃絡脾,循腹里;足陽明之正,入于腹里;足太陽循腰背。取上二經可調整腹內臟腑經氣。這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針灸治療便秘宜參合臟腑腹背相互調理原則,結合經絡辨證,配合療效特定的經驗穴,以達治療效果。
1.4用穴多位于腹、下肢、腰背、上肢部主治穴位主要分布在人體4個部位,依次為:腹部(86穴次)、下肢部(71穴次)、腰背部(50穴次)、上肢部(42穴次)。上述數據表明,針灸治療便秘時,除考慮臟腑辨證外,也應注重局部取穴和偱經取穴。如:腹部天樞穴、腹結穴等屬于局部重點用穴,而足三里、上巨虛等屬于循經或臟腑辨證重點用穴,支溝、列缺等則為經驗用穴代表。這表明便秘的針灸治療是一種整體調節性治療,全身各部均可發揮一定的治療作用。
1.5 其他針灸相關方法針灸臨床治療便秘除了采用針刺方法外,其他針灸相關方法亦有涉及。
1.5.1 電針所見文獻中涉及電針的應用較頻繁的穴位有足三里(近半文獻報道所采用)、腹結、上巨虛、大腸俞、天樞、次髎6個。文獻表明,電針有興奮腸胃、促腸蠕動之力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1.5.2 芒針便秘主要源于腸動力不足,結腸蠕動推進頻率下降,有文獻報道用3.5寸以上的芒針針刺天樞、大腸俞、次髎、三焦俞、氣海俞等穴而達到超過常規治療的療效,并且相關研究也表明,深刺上述穴位安全有效[4]。
1.5.3 針灸并用文獻報道的灸法應用基本未見單獨應用者,多合并于毫針刺法之中。其常用穴位與電針、芒針常用穴位相當。主要有:足三里(11篇次)、天樞(8篇次)、大腸俞(6篇次)、氣海(5篇次)等。
1.5.4 穴位埋線所見文獻中該法所用到的穴位有10個:腹部穴位3個,背俞穴3個,下肢穴位2個,局部穴位2個。常用穴位為中極、天樞、腹結、足三里、大腸俞等。報道認為,將不同型號的羊腸線,有選擇地埋入上述穴位,通過羊腸線對穴位的持續弱刺激作用(相當于持續留針),依靠刺激穴位引發經絡的調節作用從而改變人體內分泌及體內的神經體液平衡而達到治療目的。
1.5.5 穴位注射文獻報道所用注射穴位13個,應用頻率較高的是:足三里、天樞4篇次,大腸俞3篇次,三陰交、支溝2篇次。
1.5.6 穴位貼敷在筆者所檢索到的文獻中,穴位貼敷報道較多,但用穴基本為神闕穴。方法為運用大黃、決明子、厚樸等清熱瀉下、行氣通便的藥物蜜調敷臍。該法效果尚可,方便而有效,值得推薦。
1.5.7 皮內針若干文獻表明,應用皮內針法治療便秘既有效又便捷,常用穴位為左側腹結穴等。文獻認為,運用該法對虛、實證便秘均有良效。
1.5.8 耳穴貼壓諸多文獻表明,耳穴貼壓治療便秘有效。所選的多是對病治療的穴位。綜觀文獻,以便秘點、大腸、直腸、脾、皮質下、胃、三焦為常用。可見,在選耳穴時多依據病癥而定,并結合中醫臟腑辨證。
1.5.9 針藥結合針刺和藥物相結合是針灸治療各類病癥較佳選擇,針刺可促進藥物發揮更好的藥理作用,藥物可提升針灸的治療效應,故在便秘時針藥結合亦是常用方法之一。文獻表明,針灸配合中藥、西藥、中成藥都有較好療效。
筆者依據對上述文獻的統計與分析結果,擬出針灸治療便秘的優化組合處方如下:
2.1 針刺第1組:天樞(深刺+電針或艾灸),足三里,氣海,大橫(深刺+電針),上巨虛(艾灸或電針),百會,照海;第2組:大腸俞(深刺+電針或艾灸),三焦俞(深刺),次髎(深刺+電針或艾灸),會陽或尾骨端局部丘疹等反應點(點刺放血),支溝。電針頻率為2/100Hz,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日1次,5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休息1d進入下一個療程。
2.2 其他腹結(皮內針,冬季4天1次,夏季2天1次);脾俞,腎俞,肝俞(3穴磁療貼敷,3天1次);便秘點,大腸,直腸,脾,三焦(5耳穴貼壓,3天1次)。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便秘治法多樣,療效確切,優勢明顯,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仍存在一些需進一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現有對便秘的針灸臨床研究缺乏統一的診斷、療效評定標準,客觀觀察指標應用較少,大樣本病例報道不多,更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和作用機理的研究,取穴、針刺方法繁雜。因此,今后的研究應嚴格遵循循證醫學的科學研究方法,開展多中心、大樣本、統一標準的前瞻性研究,加強隨機對照,提高臨床設計的科學性和嚴謹性,借助現代醫學的檢測手段來客觀評價臨床療效,以增強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學性。其次,應該深化取穴規律、針刺規律等技術規范化的研究,加強針灸治療便秘的作用機理研究,為針灸治療便秘提供科學的實驗依據和理論基礎,使針灸治療便秘的研究上升到新的水平。
總體而言,便秘與飲食、職業、遺傳、藥物、文化程度、地理分布、居住區域、婚姻、性格、精神心理狀態等諸多因素有關,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及體育鍛煉的減少,便秘患者日益增加,給臨床工作帶來了挑戰。通便新藥雖研發較快,但其副作用、潛在危險性、過高的藥費及長期應用帶來的大腸黑變病等,使臨床運用受到一定限制;而非藥物療法,尤其是針灸治療便秘癥療效肯定,越來越受到重視,并將有極好的臨床前途。
[1]劉汶,張聲生,李乾構.慢性功能性便秘研究進展.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2003,11(6):382
[2]魏艷靜,卞紅磊,趙發.便秘的國內流行病學研究進展.疾病控制雜志,2004,8(5):449
[3]杜元灝.消化系統針灸病譜的研究.針灸臨床雜志,2006,22(3):1
[4]劉志順,鄭成哲,張維,等.深刺天樞治療老年性便秘近期觀察.中國針灸,2004,24(3):155
編輯:華由王沁凱
R256.35文獻識別碼A
1672-397X(2014)09-0058-02
馬飛翔(1983-),男,醫學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腦血管疾病及骨關節疾病的康復治療。feixiang_ma@126.com
201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