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秦 佳佳 劉政
(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從五臟與月經周期關系論治月經病
吳倩秦 佳佳 劉政
(暨南大學醫學院,廣東廣州 510632)
月經病是女子經帶胎產中最常見的疾病,因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以致陰陽失衡,沖任督帶受損。中醫藥治療本病有明顯的優勢,圍繞月經周期的分期治療已成為當代中醫之共識。根據中醫的整體觀念,從五臟與月經周期關系出發,以五臟為整體,病證結合,從行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各期分屬于肺、腎、肝、心、脾進行辨治,以提高中藥調經療效。
月經病 五臟 月經周期 中醫藥療法
月經病是以月經的期、量、色、質發生異常及伴隨月經周期所出現的各種癥狀為特征的一類疾病,又稱月經失調。其臨床表現不一,包括月經先期、月經后期、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經期延長等。病因病機也復雜多樣,多與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有關。對于月經病的治療,當代中醫大多選擇了圍繞月經周期進行分期治療,但是目前對月經各期辨證用藥尚無統一認識,多數只強調從肝脾腎論治,有悖于中醫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氣血來源于五臟,腎藏精,精化氣,肝藏血,脾統血,心主血,肺主氣。筆者上循經旨,參考《內經》等古籍中陰陽五行理論、前人經驗總結以及恩師臨床運用經驗[1],試從五臟與月經周期關系論治月經失調。
月經周期的1~4天,此期相當于行經期。此時血室正開,子宮泄而不藏,經血得以下行。此期以通為用,以下行為要。肺主氣,主肅降。月經來臨是肺適時肅降所致,精血皆賴肺氣之輸布而達于子宮。
基本治則:活血調經為主。代表方:桃紅四物湯、理肺降氣湯化裁。常用藥物: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白芍、熟地、蘇子、枳殼、烏藥、香附、雞血藤等。若小腹冷痛加炮姜、肉桂、艾葉炭;若疲乏無力加白術、黃芪;若五心煩熱、盜汗加墨旱蓮、麥冬、沙參。
月經周期的5~12天,此期相當于卵泡期,又可稱為“陰長期”[2]。此時血室已閉,子宮藏而不泄,通過腎氣的封藏,陰精漸長,沖盛于沖任二脈,此為“重陰”階段。腎藏精,主生殖,為天癸之源,沖任之本,故《傅青主女科》有“經水出諸腎”之說[3]。腎為氣血之根,《馮氏錦囊秘錄論》云:“氣之根,腎中之真陽也,血之根,腎中之真陰也。”月經的物質基礎源于腎陰,由腎中陰精所滋生,然其生成必賴腎陽的資助與溫化。月經周期性的藏瀉,是腎陰、腎陽轉化,氣血盈虧變化的結果[4]。
基本治則:補腎養陰為主。代表方:歸芍地黃湯、二至丸化裁。常用藥物:當歸、白芍、地黃、山藥、茯苓、丹皮、澤瀉、墨旱蓮、女貞子等。若小腹涼,夜尿多,加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肉桂;若神疲乏力,大便溏瀉,加補骨脂、吳茱萸;若心煩不眠,加酸棗仁、夜交藤、遠志。
月經周期的13~15天,此期相當于排卵期。此時陰精充沛,氣血充盛,重陰必陽,在腎中陽氣鼓動下,陰精化生陽氣,又有“的候”之稱,出現缊之候,真機之時。肝藏血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與女子月經及胎孕關系尤為密切,故有“肝為女子先天”之說[5]。朱丹溪在《格致余論》中說:“主閉藏者腎也,司疏泄者肝也。”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則經行通暢。若肝失疏泄,則氣機阻滯,導致月經周期紊亂,常出現月經后期、月經過少、痛經、閉經、經行乳痛等。但凡肝之藏血和疏泄功能失常,皆可引起月經失調[6]。
基本治則:疏肝理氣為主。代表方:柴胡疏肝散、丹梔逍遙散化裁。常用藥物:柴胡、枳殼、芍藥、川芎、香附、陳皮、丹皮、梔子、當歸、茯苓等。若肝郁血滯,經血有塊,加丹參、蒲黃、桃仁、紅花;若五心煩熱,舌紅瘦小,加玄參、地骨皮、龜甲;若耳鳴神疲,腰膝酸軟,加杜仲、續斷、桑寄生。
月經周期的16~28天,此期相當于黃體期,又可稱為“陽長期”。體溫呈高水平相,陽氣逐漸旺盛,為孕育做好準備。若已孕育,則胞宮繼續藏而不瀉。若未孕育,則泄而不藏,經血下瀉,周而復始,進入下一個月經周期。此期為“重陽”階段。心主血,主神志。《素問·五臟生成》說:“諸血者,皆屬于心。”《仁齋直指方》云:“血藏于肝,流注子臟,而主其血者在心。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月經以血為本,若血液充盈,脈管通利,則月經通暢。若情志不暢亦會引起“心氣不通”,同樣可以導致經行不暢。
基本治則:溫通心腎為主。代表方:溫經湯、右歸丸化裁。常用藥物:吳茱萸、肉桂、川芎、當歸、芍藥、丹皮、熟地、杜仲等。若經量少加雞血藤、黃芪;若經量多加艾葉炭、荊芥炭、茜草;氣滯腹痛加木香、香附、烏藥。
月經周期中的四期雖各有臟腑所主,但都離不開脾胃的滋養,需要輔以補益脾胃,再者其對月經來潮轉化和排卵的轉化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所以《素問·玉機真藏論》曰:“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脾主運化,主統血。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充足是“月事以時下”的一個重要條件。若脾氣虛弱,則化生無源或統攝無權,可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崩漏等。《婦人規·經不調》云:“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
基本治則:補脾和血為主。代表方: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化裁。常用藥物:人參、白術、茯苓、當歸、升麻、柴胡、炙甘草等,若血量多,加仙鶴草、棕櫚炭、血余炭;若腰腹冷痛,小便頻數,加益智仁、續斷、桑寄生;若小腹脹滿,加砂仁、香附。
月經病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基本病機為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沖任督帶受損。在治療上,現代醫家多根據行經期、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采用中藥分期治療為基本,結合辨病、辨證。但其對月經失調的治療多是強調從五臟中的某一臟或某幾臟論治,顯然違背了傳統中醫的整體觀念和陰陽五行藏象理論。在調節氣血和月經的產生過程中,五臟是相互協調、相互統一的整體。唐容川《血證論》曰:“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主于肺;其間運上下者,脾也。”筆者運用《內經》等古籍中陰陽五行理論,結合恩師的臨床用藥遣方,主張治療月經失調當從五臟和月經周期關系著手,以五臟為整體,運用應期治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方能取得滿意療效,最終達到調理氣血沖任,恢復女性正常月經生理之目的。
[1]趙宏利,何嘉琳,馬寶璋.把握陰陽五行運用易學原理再論月經周期.中華中醫藥學刊,2011,29(11):2482
[2]歐陽慧卿.中醫婦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2
[3]蔡竟,屈杰.南振軍治療月經失調病的思路和經驗.四川中醫,2013,31(3):7
[4]王少玲.治療月經病要重視補腎.中醫雜志,2008,49(11):1050
[5]沈世林,蘇小軍,時吉萍.時吉萍教授辨證治療月經病思維過程擷英.吉林中醫藥,2013,33(3):221
[6]彭紅華.中醫對肝與月經病關系的認識.廣西中醫藥,2002,25(4):31
R271.111
A
1672-397X(2014)02-0015-02
吳倩(1986-),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醫結合防治婦科病。
秦佳佳,jiajia_bambo@163.com
2013-12-10
編輯:傅如海
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73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