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指導:王瑞平
王瑞平治療晚期大腸癌的經驗
孫佳
(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0023)
指導:王瑞平
王瑞平教授在治療晚期大腸癌方面經驗豐富,其辨治經驗主要可概括為:益氣健脾,扶正培本;活血化瘀,解毒祛邪;攻補兼施,輕重得當。王教授認為,對腸癌患者的兼證必須予以重視,及時結合病因病機予以施治;針對腸癌類疾病不同病程階段的不同特點,亦當區別治療。
晚期大腸癌 中醫病機 中醫藥療法
王瑞平系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江蘇省中醫院腫瘤科主任、主任醫師,全國第一批中醫優秀臨床人才。王教授業醫30余載,學驗俱豐,對晚期大腸癌的中醫藥治療有獨到的思路與經驗。筆者有幸跟師學習,獲益匪淺,現將王教授治療晚期大腸癌的經驗總結如下。
大腸癌包括結腸癌和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道腫瘤,其病因復雜,至今尚未明了。中醫學對于大腸癌很早就有了認識,多認為大腸癌屬于中醫學“腸覃”、“腸積”、“便血”、“癥瘕”、“鎖肛痔”、“腸癖”、“下痢”、“臟毒”等范疇。《諸病源候論》曰:“寒溫失節,致臟腑之氣虛弱而飲食不消,聚結在內,染漸生長塊段,盤牢不動。”《外科大成》曰:“鎖肛痔肛門內外猶如竹節緊鎖,形如海蛇,致使排便困難,大便變形、變細,腹痛腹脹,流膿便血,惡臭難聞。”這些描述與大腸癌臨床表現基本一致。王教授在研究中醫經典著作并結合自己30多年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總結出晚期大腸癌的病機為:正氣不足,脾胃虛弱,邪留毒聚,瘀毒并存,并且這一病機貫穿大腸癌的發生、發展整個過程。脾胃與大腸關系密切,脾胃主升清降濁,水谷之糟粕下降至大腸,依靠大腸的傳導功能,排出體外。脾胃虛弱,則影響大腸功能,致傳導失司;加之飲食不節、憂思郁怒、感受外邪等,使氣血失于調和,進一步導致氣滯血瘀,日久化生癌毒,蘊結臟腑,導致腸癌的產生。癌毒本身具有善于增殖結塊的特點,一旦血流滯緩,便增加了癌毒增殖機遇,從而產生浸潤、轉移。
2.1 益氣健脾,扶正培本王教授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如脾胃之氣充盈則為后天健旺之征,若脾胃之氣衰敗,則導致氣血生化匱乏,病情進展加重。晚期大腸癌患者由于手術、化療等損傷脾胃,導致機體不能從外界吸收營養,或吸收不良,患者多食欲不振、消瘦、營養不良,最終呈現惡液質狀態,“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1],可見脾胃虛弱在大腸癌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王教授總結消化道腫瘤是以脾胃虛弱為本,因此在治療時強調益氣健脾,脾氣健旺則可增強機體對病邪的抵抗力和自然修復力,有助于腫塊的控制、縮小或消除,并能增強病人體質,升高白細胞,減輕其他治療的不良反應,從而使病人獲得接受手術、放化療的機會,順利完成全部療程[2-3]。王教授還認為益氣應以健脾助運為先,方可收到滿意的效果。故在遣方用藥時喜用黨參、黃芪、茯苓、淮山藥、白術、薏苡仁、焦楂曲、焦谷麥芽等益氣健脾之品。黨參、黃芪健脾益氣,補而不滯;淮山藥、白術健脾益氣,調中補虛;薏苡仁、茯苓淡滲健脾;焦楂曲、焦谷麥芽健脾和胃。現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芪多糖、白術揮發油能促進T、B淋巴細胞的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并有抗腫瘤作用[4-5]。
2.2 活血化瘀,解毒祛邪王教授認為晚期大腸癌雖多表現為本虛,但也有標實的一面,治本的同時要兼顧治標。瘀血、癌毒是大腸癌主要病理因素。王清任《醫林改錯》中指出:“氣無形不能結塊,結塊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則凝結成塊,血受熱則煎熬成塊。”脾氣虧虛,腸道寒濕(熱)之邪蘊結,濁毒結聚,阻滯氣血運行,終致氣滯血瘀,久而凝聚成塊,形成腫瘤。“瘀毒”既是病因,也是重要的病理產物,存在于大腸癌病程的始終,臨床上多表現為高凝狀態,大量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觀察顯示:大多數腫瘤患者均存在高凝狀態。[6]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藥物可以改善腫瘤患者的血液高凝狀態,防止癌栓形成,并且對于腫瘤細胞也具有殺傷作用,在防止腫瘤的復發和轉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7]故在用藥時根據患者體質狀況加入半枝蓮、重樓、莪術、丹參、蛇舌草、菝葜等化瘀解毒之品,有助于提高療效。半枝蓮、重樓、蛇舌草、菝葜解毒祛邪;莪術、丹參活血化瘀。
2.3 攻補兼施,輕重得當王教授遣方用藥多輕靈,藥味不多,劑量不大,主張補虛要平補,慎用滋膩礙胃之品,補虛不可太過。并在運用補益藥的同時配伍佛手片、八月札等藥性平緩理氣之品,既可防止在治療中滋補太過,又可以理氣而不傷陰。在攻邪之時反對盲目使用以毒攻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中藥,認為一味使用以毒攻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等方法,不僅不能抑制腫瘤的生長,反而耗傷正氣,于疾病不利。攻伐應點到即止,時刻關注患者的耐受情況。患者體質狀況較差時當以補為主,待體質得到改善后可適當增加祛邪藥物,小量漸增,循序漸進,不可一味猛攻。
2.4 兼證治療王教授認為,對腸癌患者的兼證必須予以重視,及時結合腸癌病因病機予以施治,針對腸癌類疾病本身特色,其不同病程階段的不同特點,亦當區別治療。化療者,多見惡心、嘔吐等,予橘皮、竹茹、制半夏等,行氣清熱、化痰安胃、止嘔緩吐。對于食欲不振,體弱無力的患者,常予雞內金、焦楂曲、焦谷麥芽、佛手片,調節升降,斡旋氣機,健脾開胃。發生肝轉移者,予八月札、垂盆草護肝降酶;發生骨轉移者,予骨碎補、鹿銜草,補腎強骨,抗侵襲;發生肺轉移者,予僵蠶、百合,清肺解毒,活血抗癌;大便溏瀉,屬脾虛者,予茯苓、芡實、蓮子健脾補腎,滲濕止瀉;下痢不止,甚則脫肛者,予石榴皮、訶子澀腸止瀉;大便偏干,予生地黃、白術、郁李仁,潤下而不瀉;腸癌手術后,發生腸粘連,予九香蟲、厚樸、木香、柴胡行氣活血,調理腸胃功能。
朱某,男,56歲。2012年11月3日初診。
患者因腹痛、便秘于2012年2月17日查腸鏡示:乙狀結腸癌。2月29日行“乙狀結腸癌根治術”,術后病理:(直腸)腺癌,Ⅱ-Ⅲ級,潰瘍型,腫塊大小3cm×2.5cm×1.5cm,侵及腸壁全層達漿膜外脂肪結締組織,上下切緣及另送吻合圈均未見腫瘤殘留。腸周淋巴結未見癌轉移(0/11)。患者于3月30日起行化療(奧沙利鉑200mg,d1+希羅達1.5g,1日2次,d1-14)6周期。2012年9月11日查胸腹部CT示:乙狀結腸癌術后;兩側胸膜增厚;肝臟多發低密度灶,轉移可能;腹膜后多發腫大淋巴結。患者后行肝動脈介入化療1次,化療后患者白細胞偏低,惡心嘔吐,納差,消瘦,乏力明顯,遂求中醫中藥治療。就診時:患者由家屬扶入診室,形體消瘦,精神不振,乏力,面色偏黃,胃納欠佳,夜難入寐,大便一日3行,質稀,舌質胖、苔厚,脈細沉稍澀。辨證屬脾胃虛弱,痰瘀內結。處方:
太子參15g,淮山藥15g,炒苡仁30g,茯苓10g,仙鶴草15g,綠萼梅6g,炒扁豆15g,炙雞內金15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炒麥芽15g,炒谷芽15g,合歡皮10g,夜交藤20g,垂盆草10g。7劑。水煎服。
1周后復診:患者胃納轉佳,大便次數減為2次/d,但仍夜寐不佳。王教授以上方為基礎,加用珍珠母30g重鎮安神,茯神10g寧心安神。服用14劑后患者諸癥皆減,體質狀況得到改善,復查血常規白細胞在正常范圍,肝功能亦未見異常。王教授轉守為攻,去珍珠母、夜交藤、炒扁豆、炒麥芽、炒谷芽,加用石見穿15g、菝葜10g、丹參10g。服藥后患者未見不適,遂守方繼進。
2013年2月復查腫瘤指標示CA199較前明顯下降,腹部CT未見病情進展。
[1]李東垣.脾胃論.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
[2]李蔚.健脾化濕祛瘀方合L-OHP+5-FU/CF方案化療治療晚期大腸癌的臨床研究.南京中醫藥大學,2005
[3]華海清.扶正培本法治療惡性腫瘤探討.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24(1):6
[4]Cho WC,Leung KN.In vitro and in vivo anti-tumor effectsm of astraga-lus membranaceus.Cancer Lett,2007,252(1):43
[5]Ma C,Guan SH,YangM,etal.Differentialprotein expression in mouse splenic mononuclear cells treated with polysaccharides from spores of Ganoderma lucidum. Phytomedicine,2008,15(4):268
[6]陸化.惡性腫瘤與血栓形成.醫學綜述,2001,7(9):524
[7]錢彥方.活血化瘀中藥對腫瘤形成和轉移的影響.中醫雜志,2008,49(10):942
R273.534
A
1672-397X(2014)02-0017-02
孫佳(1988-),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醫藥防治惡性腫瘤。congrong1022@126.com
2013-07-08
編輯:傅如海
江蘇省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江蘇省中醫藥局領軍人才項目(LJ200908);江蘇省中醫藥局科技項目(LZ1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