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婕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指導:周永明
周永明治療老年白血病的經驗
王婕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上海 200437)
指導:周永明
周永明教授認為老年白血病治療需辨病結合辨證,并根據正邪交爭的具體情況,調整扶正祛邪的藥物比例,同時注意顧護胃氣。臨證中注重分期治療,針對化療前、化療中和化療后正邪交爭的不同態勢,掌握時機,因勢利導,并立足因人施治,標本兼顧,以求良效。
白血病 辨病 辨證 中醫藥療法 老年人
白血病可歸屬于中醫學“急勞”、“熱勞”、“血枯”、“癥積”等范疇,現代醫學定義為一種克隆性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此類起源于多能干細胞或早期祖細胞水平的惡性細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礙、凋亡受阻,停留在細胞發育中的不同階段,喪失其正常生理功能,并廣泛地浸潤骨髓、肝臟、脾臟、淋巴結等全身所有臟器和組織,不僅使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且出現全身受累的癥狀。全世界每年約有25萬人患白血病,占腫瘤患者的2.5%,其中有相當比例的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條件所限,這些老年白血病患者往往無法耐受常規化療,且產生并發癥比例較高,故臨床多求治于傳統醫學。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周永明教授致力于血液病中西醫結合治療研究數十載,中醫學功底深厚,現代醫學基礎扎實,博古通今,且擅長中西醫融合。筆者在隨師臨證中親見頗多患者受益,感觸尤深,現將周師治療老年白血病的經驗整理介紹如下,以與同道分享。
老年白血病有急慢性之分,其中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在老年患者較為常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也占有相當比例。周師認為,急性白血病當以“急勞”、“熱勞”辨病,辨證當立足脾腎,清熱解毒涼血為先。《太平圣惠方》謂:“夫急勞者,是血氣俱盛,積熱在內,干于心肺,臟腑壅滯,熱毒不除之所致也,其候,恒多燥熱,頰赤頭痛,煩渴口干,飲食無味,心神驚悸,睡臥不安,骨節酸痛,夜多盜汗,面色萎黃,形體羸瘦,毒熱之氣,傳于臟腑,即難拯療,故名勞也?!贝朔撌雠c臨床上所見急性白血病患者急性起病,高熱、骨痛、消瘦等癥情頗為吻合?!把?,水谷之精也,生化于脾”,“腎主骨生髓”,“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周師認為急性白血病起病定有脾腎虧損的基礎,而后邪毒內侵,正邪交爭,熱毒熾盛,不僅可見壯熱不已,同時也可灼傷脈絡,迫血妄行,表現為“本虛標實”,臨證施治中往往選用太子參、桑寄生、杜仲等補其脾腎,固其本源,并重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蛇莓、青蒿、生地、赤芍、丹皮等清解邪毒,涼血止血。在慢性白血病的辨證中,周師認為無論慢粒還是慢淋,往往發病隱匿,進展較緩慢,早期僅見氣血虧虛證候,隨著病程發展和演化,正氣在抗邪過程中受到耗傷,而邪氣逐漸增長聚集,表現為氣陰兩虛,痰、毒、瘀互結之勢,慢粒偏重于“瘀毒”,臨床可見周身乏力、食欲不振、脘腹脹滿、脅下癥積;而慢淋則偏重于“痰毒”,臨床除乏力倦怠、夜寐盜汗等,同時易見頸項、腋下、腹股溝多個腫核,不痛不癢,皮色不鮮。周師在同樣益氣養陰的基礎上,前者著重活血解毒,喜用僵蠶、莪術、地龍、虎杖等,后者注重化痰解毒,慣用半夏、白芥子、白花蛇舌草、牡蠣、夏枯草等。周師在臨證中往往根據辨病辨證和正邪交爭的具體情況,調整扶正祛邪的藥物比例,同時注意顧護胃氣,增強了患者的耐受性。
對于白血病認識,“毒”的理解貫穿其中,周師以為,“毒”的理解有三,其一是通常認為的“胎毒”,白血病的內因是正氣不足,先天已有“胎毒”內伏,現代醫學可以理解為遺傳易感性,這是白血病發病的伏筆;其二是邪毒內侵,此邪毒多為瘟毒、瘀毒等,此時機體內憂外患,邪正博弈,邪毒內侵,深入骨髓,內耗真氣精血,最后以致陰陽失衡,正氣衰敗,日久入絡,瘀毒內停,氣陰耗傷,陰陽離絕。這可以理解為疾病的病因、病機及轉歸;其三是指現代醫學治療本病所選用的化療藥物對于機體的毒副反應,此乃“藥毒”。在周師的臨證中,注重分期治療,針對化療前、化療中和化療后正邪交爭的不同態勢,掌握時機,因勢利導?!夺t宗必讀》曰:“初者病邪初起,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被熐靶岸揪停慕哒龤?,故宜清解邪毒,涼血止血為先,方選三才封髓丹或黃連解毒湯加減;在化療中,則攻補兼施,意在增效解毒,清熱解毒涼血之品與化療藥物協同作用,增強藥物療效,活血利水、養陰柔肝之品解化療期間的毒副反應,提高化療的耐受性,周師在選用解毒活血利水之品時,喜用車前子、白芍、赤芍、牛膝、米仁等;化療后健脾益腎為主,一則重振正氣,與邪毒抗爭,二則為再次化療創造條件,多重用桑寄生、杜仲等滋陰補腎之品。
在臨床中,老年白血病之所以難治,是由于老年人的體質條件和基礎疾病所限,并沒有太整齊劃一的治療方案,化療藥物的劑量和療程往往需要撤減,甚者有些老年患者缺乏化療條件,故需要仔細辨證,衡量利弊,中醫學的辨證施治在此優勢彰顯。周師認為白血病本虛標實,貫穿疾病始終,如出血一證,臨床常見,其病機或見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或因脾虛失攝,血溢脈外;或因腎陰虧耗,虛火灼絡;亦或由久病入絡,瘀血內停,故臨證或清熱涼血,或健脾益氣固攝,或滋陰涼血,或化瘀止血,注重標本兼治,最終減緩病情進展,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顧某,男,78歲。2011年8月29日初診。
患者2011年7月底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齒衄、鼻衄,伴有皮膚瘀斑,于外院診治,查血常規:WBC 2.0×109/L,Hb 70g/L,PLT 22×109/L,遂至瑞金醫院急診,予輸注單采血小板及止血合劑控制出血,進一步骨髓穿刺,細胞涂片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原始細胞占38%,結合組化染色考慮AML-M4不能排除”。使用改良IA方案化療,因出現肺部感染不能耐受而終止。家屬考慮患者高齡,不欲再次化療,外院建議采用中醫保守治療。2011年10月來我院復查骨髓,細胞涂片示:“骨髓有核細胞增生略減低,粒系增生活躍,紅、巨二系增生減低。粒系中原始細胞占44%,擬AML-M4未緩解之骨髓象?;颊甙Y見頭暈乏力,齒衄,心悸,反復低熱,夜間尤甚,無咳嗽咳痰,納差,二便調,寐欠安。周師辨證為急勞髓枯,脾腎虧虛,邪毒內蘊,化療后氣陰已損,邪伏陰分。處方:
太子參20g,制半夏15g,炒丹皮12g,炒黃柏12g,半枝蓮30g,小薊15g,水牛角30g(先煎),象貝母9g,炒枳殼10g,生地30g,白花蛇舌草30g,景天三七15g,生米仁30g,青蒿15g,谷麥芽(各)15g,炙甘草6g。常規煎服。
前后服藥1月余,乏力好轉,低熱改善,納食漸馨。血象維持在WBC 3×109/L,Hb 60~70g/L,PLT 30×109/L,續用中藥鞏固治療。隨訪至今已26個月。
編輯:傅如海
R273.37
A
1672-397X(2014)02-0020-02
王婕(1979-),女,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治療血液病的臨床及基礎研究。drwangjie2008@163.com
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