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煥煥1 何丹2
(1.青島大學醫學院,山東青島 266021;2.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青島 266021)
指導:于俊生
于俊生論治腎性血尿的經驗
劉煥煥1 何丹2
(1.青島大學醫學院,山東青島 266021;2.青島市海慈醫療集團,山東青島 266021)
指導:于俊生
腎性血尿是各種腎小球疾病中最常見的臨床癥狀,病程長,易反復。于俊生教授治療腎性血尿主要特點在于倡導六經辨證,善用經方;尋求致病因素,重視祛邪;臨床喜用藥對。附驗案1則以佐證。
腎性血尿 六經辨證 祛邪 藥對
腎性血尿是腎小球疾病中最常見的臨床癥狀,屬中醫學“血證”、“尿血”范疇。于俊生教授是山東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腎病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西醫結合腎病臨床工作數十載,學驗俱豐。現將其論治腎性血尿的經驗總結如下。
“六經”,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腎臟疾病的發病、傳變及其辨治與“六經”有密切關聯[1]。太陽者……乃六經之首,主皮膚而統營衛,所以為受病之始也。慢性腎小球腎炎急性發作尤其是IgA腎病患者,以單純血尿多見,常于感染后發病者屬太陽表證,臨床表現為眼瞼浮腫,繼而全身皆腫,來勢迅猛,多有惡寒、發熱,小便不利,尿中潛血,舌質紅、苔薄,脈浮滑數或浮緊,方選越婢加術湯加減;若外感濕毒之邪,可見全身水腫,尿少色赤,皮膚光亮,甚至皮膚瘡瘍,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方選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若外感風燥,常見尿血,浮腫不甚,鼻燥,咽喉痛,口干,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方選翹荷湯加減。
腎性血尿伴見身熱有汗不解,口干喜飲,小便熱赤,咽喉腫痛,舌紅苔少,脈虛數者,病在陽明,治宜清熱生津、益氣和胃,方選竹葉石膏湯加減。狼瘡腎炎辨證為氣陰兩虛內熱者,可選竹葉石膏湯合百合地黃湯加減;紫癜性腎炎辨證為氣陰兩虛、血熱傷絡者,方選竹葉石膏湯、二至丸、六味地黃湯化裁[2]。
于師臨床體會到,部分慢性腎炎患者,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持續不退,或伴有高血壓、浮腫,雖病程遷延,但虛象并不明顯,濕熱、瘀血表現亦不著。常表現為腰酸腰痛,心煩口苦,咽干而痛,頭昏目眩,納食不馨,胸脅脹滿,情緒多不穩定,舌質紅、苔薄黃或薄黃膩,脈弦細。此辨為少陽郁滯,樞機不利,郁久化毒。治以和解少陽、升降樞機、清熱解毒,取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加減。血尿明顯者,宜加側柏葉、茜草、馬鞭草。
太陰病屬脾虛寒濕。腎性血尿伴見體倦乏力,面浮肢腫,納呆嘔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膩,辨證屬中陽不足,寒濕不化,可按太陰病論治。治宜溫中祛寒,補氣健脾。方選理中丸加減,常以炮姜代替干姜以加強溫中止血之功效。腰冷痛者,可選《金匱》甘姜苓術湯加溫陽補腎藥。對于尿血遷延不愈,辨證屬中氣虛寒,榮氣不斂,陰血不能內守,血不歸經者,可選《金匱》柏葉湯加減。
少陰病主要是心腎疾患,病至少陰,心腎疲憊,陰陽俱虛。腎性血尿反復不消伴見小便不利,浮腫,畏寒怕冷,腰膝酸軟,心悸者,屬少陰病寒化證,治以溫陽利水,方選真武湯加減。若陰虛水熱互結者,小便不利或澀痛,尿血,浮腫,五心煩熱,口渴喜飲,舌紅少苔,屬少陰熱化證,治以利水養陰,方選豬苓湯合二至丸加減。
厥陰為“樞”,厥陰在臟主肝和心包。腎性血尿屬厥陰病者,多表現為浮腫不甚,血尿反復不消,納差乏力,腰膝酸軟,舌質暗、苔薄白,脈沉澀,治療以和厥陰為主[3],方選《金匱》當歸芍藥散。該方寓調肝養血、健脾利濕、濕瘀同治之法于一體,亦為和厥陰之方。
風邪、火熱、瘀血是腎性血尿最常見的致病因素。《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小便血候》謂:“風邪入于少陰,則尿血。”風邪是引起尿血的重要病因,因“腎足少陰之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靈樞·經脈》),風邪上受,搏結咽喉,肺熱下迫于腎,損傷血絡,引致血尿。對此,治療應以祛風為首務。于師臨床體會,對急性腎炎發病,或慢性腎炎因感受風熱毒邪而引起病情復發加重者,首先注重祛風清熱解毒利咽,常用銀玄甘桔蟬僵湯(金銀花、玄參、甘草、桔梗、蟬蛻、僵蠶)加減,血尿明顯者,酌加白茅根、小薊、仙鶴草[4]。過敏性紫癜腎炎血尿,常以升降散加女貞子、旱蓮草、紫草、茜草治療[5]。
《諸病源候論·血病諸候·小便血候》謂:“心主于血,與小腸合,若心家有熱,結于小腸,故小便血也。”若心火亢盛,移于小腸,結于膀胱,灼傷腎與膀胱絡脈,迫血妄行則致尿血。臨床常見小便灼熱,排尿不暢,尿血量多,如洗肉水樣,口渴,發熱,心煩,舌紅苔黃,脈數,治以清心導赤、涼血止血,方選導赤散、小薊飲子加減。
瘀血是腎性血尿的重要病理因素,臨床表現為浮腫,尿潛血反復不消,氣短,納少,并有瘀血表現如:腰痛固定,面色晦暗,肌膚甲錯,舌淡胖或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沉澀者。治療以活血化瘀為主,方選蒲灰散、桃核承氣湯加減。若尿血量多者,加茜草根、側柏葉、三七。
女貞子、旱蓮草:二者均為甘寒之品,能補益肝腎之陰,善于治療肝腎陰虛證;而旱蓮草又可涼血止血,二者配伍為《醫方集解》二至丸,屬相須相使,可加強補益肝腎之功效,對于肝腎陰虛或陰虛血熱證效果顯著。
茜草、仙鶴草:茜草既能涼血止血,又可化瘀止血,善治血熱夾瘀出血證及血瘀經絡閉阻證;仙鶴草為收斂止血之要藥,可治療各種出血證。二者合用,對于血熱妄行之出血者效果顯著。
魚腥草、連翹:魚腥草可清熱解毒、利尿通淋;連翹可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兼有清心利尿之功。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及利尿之功。對于各種腎小球腎炎因外感而發病,病勢迅猛,小便不利、澀痛者,二藥合用效果顯著。
蒲黃、地榆:蒲黃可止血、化瘀、利尿,善治瘀滯出血;地榆可涼血止血,善治下焦血熱出血證。二者合用可加強涼血化瘀止血之功,對于血熱夾瘀之尿血者效果顯著。
炮姜、側柏葉:炮姜可溫經止血,善治脾不統血之出血證;側柏葉可涼血止血,化痰止咳,善治血熱出血證,亦可用于虛寒性出血。二者合用可治療下焦虛寒尿血。對于紫癜性腎炎胃腸道受累者,二藥合用可增強止痛止血之功效。
瞿麥、車前草:瞿麥可利尿通淋,破血通經,善清心與小腸火,導熱下行。車前草可利尿通淋,清熱解毒。二者合用,利尿通淋之功效大增,對于小便不利、尿血者效果顯著。
山藥、煅龍骨:山藥可補脾養胃,補腎澀精,既可補氣,又可補陰,善治脾虛諸證;龍骨可收斂固澀,煅龍骨收澀之功更明顯。二者合用,補益固澀功效加強,對于脾不統血之尿血者效果顯著。
張某某,男,16歲,學生。2006年10月26日初診。
患者尿血反復發作1年,復發并加重2周。1年前,因尿色深,到醫院就診,查尿常規:蛋白(-),紅細胞(++),潛血(+++)。B超排除泌尿系結石。中醫擬診為尿血,西醫擬診為IgA腎病(未行腎穿刺病理診斷)。予中藥加雷公藤多苷治療,尿血消失。后每因外感或鼻咽喉炎癥而復發血尿。現癥見:尿色深,無尿痛、尿急、尿頻,無浮腫,鼻燥,咽喉痛,合并齒齦腫痛,口干,察其舌質紅、苔薄黃,診其脈滑數。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紅細胞(++),潛血(+++);腎功能檢查值正常。中醫診斷:尿血(燥熱傷絡證)。西醫診斷:慢性腎小球腎炎。此乃燥熱毒邪侵襲,上擾清竅,下灼腎絡所致。法當涼散燥毒,清熱止血。方擬翹菏湯加減治之。處方:
薄荷10g,連翹15g,梔子12g,生甘草10g,桔梗12g,金銀花30g,知母10g,白茅根30g,黃芩12g,牛蒡子12g,藕節15g。6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06年11月3日二診:尿色變淺,咽喉腫痛明顯改善,鼻燥消失,舌質紅、苔薄黃,脈滑數。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紅細胞(+),潛血(++)。藥合病機,上方繼用6劑。
2006年11月10日三診:尿色清,仍有咽喉不適,齒齦腫痛消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紅細胞(1~3個/高倍),潛血(+)。此乃燥熱毒邪漸清,見陰傷之象。故上方去藕節、知母、黃芩,加麥冬、蟬蛻,以養陰利咽。6劑。
2006年11月24日四診:服上方10劑,臨床癥狀消失,舌質紅、苔薄黃,脈細。尿常規檢查:尿蛋白(-),紅細胞(0~3),潛血(+)。此乃燥熱毒邪已清,故從本論治,以二至丸合六味地黃丸、翹荷湯加減配成丸藥以善其后。后隨訪3個月,病未復發。
[1]于俊生.腎臟病經方論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2
[2]曲宗旭,于惠青,于俊生.竹葉石膏湯在腎病中的應用.山東中醫雜志,2011,30(8):583
[3]孫云松,陳芊,于俊生.從“厥陰為樞”分析《傷寒雜病論》厥陰病證治.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6(11):921
[4]王強,王中民,修暖暖.于俊生教授運用風藥治療腎病的經驗.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11):2261
[5]唐寬裕,于俊生.從伏毒論治過敏性腎炎初探.中華中醫藥雜志,2013,28(6)1779
編輯:傅如海
R277.568
A
1672-397X(2014)02-0022-02
劉煥煥(1988-),女,醫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中西醫結合腎病。liuhuan5238@126.com
2013-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