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軍 陳峰
(嘉興市第一醫院,浙江嘉興 314000)
指導:盛燮蓀
淺析痛針感的作用
張愛軍 陳峰
(嘉興市第一醫院,浙江嘉興 314000)
指導:盛燮蓀
痛針感作為針感之一,其內涵豐富,包括針刺四肢末端、掌心、顏面等部位穴位產生的刺痛,以及深刺四肢背腰肌肉豐厚處穴位產生的酸痛、脹痛等復合針感,前者多適用于急性病癥,后者多適用于各種虛、實證。痛針感的引發尚需掌握因病情虛實、因病而施,以期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疼痛 針感 中醫學術發掘
在臨床上,針刺四肢末端穴位多產生刺痛感,而針刺陽陵泉、承山等至一定深度多產生脹痛感、酸痛感,這些都不失為一種較佳的針感。筆者研習文獻并結合臨床實踐,擬從以下方面淺析針刺過程中痛針感的作用。
古時雖無針感之名,但相關之實早已存在,如清代江上外史《針灸內篇》中指出:“凡針入穴,宜漸次從容而進,至病者知酸、知麻、知痛,或似酸、似麻、似痛之不可忍者即止。”意指酸、麻、痛為針刺“入穴”達到了一定深度產生的針感。明楊繼洲有語云:“凡刺淺深,驚針則止。”“驚針”之中必定包括痛感。針感是直至現代的針灸臨床與文獻中才廣為使用的術語,指機體接受針刺時的感應、感覺,為針刺入人體腧穴后患者所產生的酸、麻、脹、重、痛、蟻走感和觸電感等感覺,以及施術者手下的沉緊感[1]。可見,前人并不排除痛針感為針感之一。
在臨床實踐中,痛針感包括2種。第一種即針刺穴位位于四肢末端、掌心、顏面等處,因針刺血管或痛覺神經末梢,故必然出現刺痛感。這種刺痛感對咽痛、休克、虛脫和昏迷等疾病有效,如鼻衄取少商,咯血取魚際,血崩取隱白、大敦,休克、虛脫取人中、素髎穴等。該類穴位多淺刺或點刺出血即可,因皮膚肌肉組織淺表,手法宜輕巧。第二種即針刺四肢背腰肌肉豐厚處如足三里、陽陵泉、曲池等穴,該類穴位必須針至一定深度,令患者出現難受、彌散而不易精確定位、有后遺感的鈍痛,即為具有深痛特征的深痛覺反應。該痛覺常與脹感或酸感伴隨出現,因而又稱脹痛、酸痛[2]。酸痛、脹痛屬于復合針感,酸痛感似一種酸軟無力的鈍痛,可向四周擴散,此種針感較常見;脹痛感指肢體有被緊束的感覺,可向四周或沿經擴散,此種針感最為常見[3]。這類腧穴多深刺以治療各種虛、實證,對實證則見效更快,如嘔吐、急性腰扭傷、肩關節痛等,因深刺恰合《針灸甲乙經·卷之五》所說“刺諸痛者,深刺之。諸痛者,其脈皆實”及“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內而久留之……”。深刺產生包括酸痛感、脹痛感在內的強針感以瀉邪氣、補正氣,達到“移疼止痛”與“邪去正安”之效。如治急性腰扭傷者,針刺昆侖穴至一定深度則產生較強烈的酸痛感;治感冒針刺入外關較深則出現難忍的脹痛感,均較一般針感效佳。
至于痛針感強弱程度的衡量,以患者的主觀感覺為標準,即患者有痛針感,且完全能夠忍受這一刺激量,定為輕度痛針感;如患者感到痛感十分強烈且忍無可忍,定為強痛針感;在輕、強痛感之間定為中等痛針感。石學敏開創的“醒腦開竅針法”應屬于強痛針感治療,如委中提插瀉法,以下肢疼痛不可忍,抽動3次為度。臨床也有超強針感出現,能引起患者機體強烈反應,如針刺過程中的暈針現象,即是超強針感的反應[4]。筆者曾治療一數日感冒未愈咽痛者,針患者雙側合谷穴產生強烈酸痛感而引發暈針,起針后,咽痛若失,第二日復診告知昨日即愈,可見暈針確屬超強針感。臨床證實強烈痛針感對實證及昏迷患者療效迅捷,如搶救昏迷等患者,必須使其產生強痛針感,以達醒神回蘇之效。
(1)除針刺人中、十宣等搶救外,痛針感適用于急性病癥、各種虛、實證,對肌肉豐厚處腧穴,應深刺根據病情虛實予以適度補瀉;(2)痛針感僅適用于體針,對于腹針、頭皮針、腕踝針、皮下埋針等微針療法,均不強調痛針感在內的各種針感;(3)痛針感需根據病情虛實不同而適度引發,以實證“若有所失”,虛證“若有所得”且患者能耐受為度;(4)痛針感需因人而異,如氣血旺盛、體質壯實者,痛針感宜強;氣血虛弱、久病年邁者,不追求痛針感;對于嬰兒及一些感覺障礙者(如面癱早期)不求痛針感,以指下得氣為度;(5)痛針感屬于針感之一,臨床不可刻意追求酸痛、脹痛等痛針感,應順其自然,以患者感受與醫者指下感覺相互印證為佳。
病案1.何某,女,50歲。2012年6月12日初診。
頸部酸痛僵硬不適2月,3天前勞累后加重。伴頭痛,寐艱,煩躁易怒。曾服用消炎痛、美洛昔康等藥,癥狀未見明顯好轉。刻診:頸部轉側受限,頸部肌肉僵硬,頸椎C2~C6椎間隙及雙側椎旁壓痛,以右側C2明顯,壓頂試驗(-),上肢牽拉試驗(-)。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度變直,C3~C4、C5~C6椎間隙變窄,C3~C6各椎體均有不同程度骨質增生。舌苔薄黃,脈細。西醫診斷為頸椎病,中醫診為骨痹,辨為頸型頸椎病。患者取俯伏坐位,取穴:C2~C6夾脊穴,完骨,風池,以0.30mm×40mm毫針,頸夾脊朝脊柱方向約75°刺入1.0寸,完骨斜刺0.5寸,風池向鼻尖斜刺1.0寸,進針至所述深度,得氣后均行重提輕插之瀉法操作。留針30min,隔日治療1次,連續治療5次,患者訴頸部酸痛僵硬感稍減。再次治療時,針刺頸夾脊1.0寸,行重提輕插之瀉法操作,以患者覺疼痛劇烈至難以忍受為度,余穴操作不變。起針后,當即覺頸部酸痛僵硬感頓減。依法連續治療8次而愈。隨訪3月未復發。
按:該患者針刺均達“針至病所”之要求,然前法不效,其因在于針刺補瀉之度未及,正如《針灸易學》所云:“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神灸經論》又云:“用針之要,先重手法,手法不調,不可以言針灸。”證實強痛針感對此類病位明確之疾患效佳。
病案2.孫某,女,43歲。2012年5月5日初診。
咽癢咽痛3天,診斷為急性咽喉炎,曾口服頭孢他定無效。治宜宣肺解表,利咽止痛。患者取坐位,醫者以拇指用力來回揉搓一側少商穴及周圍皮膚,使局部皮膚充血,消毒后,以直徑0.45mm毫針快速點刺少商出血,深度3mm左右,擠出3滴血,以棉球按壓片刻。同法針刺另一側少商穴。刺畢,患者訴咽癢咽痛明顯減輕,第2天續按前法操作而愈。
按:咽喉腫痛屬中醫學“風熱喉痹”、“風熱乳蛾”范疇,咽喉為肺胃所屬,風熱邪毒循口鼻入侵肺系,咽喉首當其沖,邪毒搏結于咽喉,以致脈絡受阻,咽喉紅腫脹痛。本法宗《儒門事親·卷十》“諸氣賁郁,皆屬于肺金……可刺少商。”即選用井穴放血,以瀉五臟經脈之邪氣,本案取少商穴刺血可清瀉肺經之邪熱,利咽止痛。該類穴位位于四肢末端,刺之必有刺痛感,操作手法宜輕巧快速,中病即止。
痛針感作為針感之一,其內涵豐富,包括針刺四肢末端、掌心、顏面等部位穴位產生的刺痛,以及深刺四肢背腰肌肉豐厚處穴位產生的酸痛、脹痛等復合針感,前者多適用于急性病癥,后者多適用于各種虛、實證。痛針感的引發尚需掌握因病情虛實、因病而施,以期達到較好的臨床療效。
[1]李忠仁.實驗針灸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88
[2]董泉聲,汪雪倩,張榮棠,等.從手針感與感覺機能的關系探討手針感的穴位物質基礎.四川中醫,2007,25(1):92
[3]甘健行.針感的臨床體會.中國針灸,2001,21(4):227
[4]屠佑生.淺談針感.安徽中醫臨床雜志,2003,15(5):365
編輯:華由王沁凱
R245
A
1672-397X(2014)02-0068-02
張愛軍(1977-),男,碩士,主治中醫師,針灸推拿學專業。zhangaijun77@126.com
201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