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晅1 王莉1 張興云1 賀娜1 胡躍標1 岑丹丹1 華華2
(1.寧波市鎮海區駱駝醫院,浙江寧波 315202;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補中益氣湯藥物組成與劑量的歷史沿革
孔慶晅1 王莉1 張興云1 賀娜1 胡躍標1 岑丹丹1 華華2
(1.寧波市鎮海區駱駝醫院,浙江寧波 315202;2.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北京 100053)
補中益氣湯是金代著名醫學家李東垣的名方,歷代沿用過程中,補中益氣湯各味藥物劑量及主治癥狀都有了明顯的改變。隨著應用范圍的擴大,各種藥物的使用劑量均有增加的趨勢。臨床使用補中益氣湯應根據治療主癥靈活調整藥物配伍及配方劑量,不宜固守配方比例或一味增大劑量。
補中益氣湯 藥物組成 劑量 沿革
補中益氣湯出自金·李東垣著作《脾胃論》,為其提出的陰火學說治療而設,是其代表方劑之一,得到后世醫家的廣泛沿用。通過對從《脾胃論》到清末多部醫學著作的研究,筆者發現,后世對此方的運用中,在藥味基本不變的情況下,藥物劑量各有改變,其主治病證也有了明顯變化,體現了后世各醫家對此方的發揮,現予以總結如下。
李東垣《脾胃論·飲食勞倦所傷始為熱中論》[1]中原方配伍為:炙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炙甘草各五分(1.5g),人參(去蘆,三分,有嗽去之)(0.9g),當歸身(二分,酒焙干,或日干)(0.6g),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0.6g),升麻(二分或三分)(0.6g),柴胡(二分或三分)(0.6g),白術(三分)(0.9g)。據學者考證,宋金時期一市錢=3.125g,一市分=0.3125g[2],以下計算均同。
本方專為“甘溫除熱之法”而設,其主癥為:“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其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蓋陰火上沖則氣高,喘而煩熱,為頭痛,為渴,而脈洪。”并分析其病機為:“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榮衛,則不任風寒,乃生寒熱,此皆脾胃之氣不足所致也。”筆者認為,這里雖說“脾胃之氣不足”,但主癥中并沒有與氣虛相關的表現,其表現以“熱”為主,正如張仲景的小柴胡湯,小柴胡湯證的表現并無虛象,但方中有人參、大棗、甘草以補虛,后世醫家總結為非虛不為少陽病,非虛不用小柴胡湯。可見中醫治病常常針對的是病機而非病癥這一特點是歷代相承的。補中益氣湯其方解“黃芪、人參、甘草三味,除濕熱、煩熱之圣藥也;當歸以和血脈;橘皮以導氣,又能益元氣,得諸甘藥乃可,若獨用瀉脾胃;升麻引胃氣上騰而復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柴胡引清氣行少陽之氣上升;白術除胃中熱,利腰脊間血。”說明李東垣在此用方主要針對的是陰火傷元氣,氣虛發熱的病機。另外其組方用藥輕盈,全方用藥量不足8g,用藥取其輕以上行,升騰陽氣,以效春升,正可謂“輕可去實”;另脾胃之氣本已虛弱,不耐重藥,用藥輕靈,可避免藥量過大重傷脾胃。充分體現了古代醫家用藥靈活變通的特點。
自東垣創立補中益氣湯,后世醫家多有研究應用,以薛立齋、龔廷賢、武之望、陳士鐸為代表的醫家臨床應用極其廣泛,多有開發前人所未有之用法,靈活變化藥味配伍及劑量;萬密齋、王肯堂、吳崑、張景岳、俞嘉言、李中梓、汪昂、張璐、馮兆張、尤在涇、沈金鰲、周學海等醫案中亦有本方應用,因篇幅關系,此處不予詳述。本文摘錄部分較為典型的應用闡述如下:
2.1 元·羅謙甫《衛生寶鑒》《衛生寶鑒·始為熱中病似外感陽證》[3]補中益氣湯:黃芪(半錢,病甚者一錢),人參、橘皮、當歸身、白術(各三分),炙甘草(五分),升麻、柴胡(各兩分)。溫服,早飯后,臨病斟酌輕重加減。
其主癥為:“頭痛大作,四肢疰悶,氣高而喘,身熱而煩,上氣,鼻息不調,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無氣以言。或煩躁悶亂,心煩不安。或渴不止,病久者,邪氣在血脈中有濕,故不渴。如病渴是心火炎上克肺金,故渴。或表虛不任風寒,目不微開,惡食,口不知味。”
羅謙甫為李東垣的弟子,但配方劑量略有小別,就是橘皮、當歸的配比劑量稍增。并認為虛勞發熱,或渴不止,或不渴,都可應用。
2.2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補中益氣湯:黃芪(勞役病甚,可用一錢半,嗽者減去一錢),人參(一錢,有嗽去之),炙甘草(一錢),當歸身(酒洗,焙干,半錢),柴胡(半錢),陳皮(半錢),白術(半錢),升麻(三分)。如渴加用葛根(半錢),不渴不用。其主癥為:“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及短氣上逆,鼻息不調,怠惰嗜臥,四肢困倦不收,無氣以動,亦無氣以言,皆為熱傷元氣……”[4]
論述其內傷病機及治療方法:“以甘溫之劑以補元氣,即是瀉火之藥。必經言:勞者溫之,損者溫之。惟以補中益氣湯溫藥,以補元氣而瀉火邪。《內經》云:“甘溫能除大熱,正謂此也。”全方不但在重量方面增加了一倍以上,更明顯突出了黃芪的用量,結合同樣增加了用量的人參、甘草,針對癥狀中的氣虛表現,強調了補氣的作用。
2.3 明·劉純《玉機微要》補中益氣湯:黃芪一錢半,人參、炙甘草各一錢,白術、當歸身、柴胡、升麻、陳皮各半錢。主治“形神勞役,或飲食失節,勞倦虛損,身熱而煩,脈洪大而虛,頭痛,或惡寒而渴,自汗無力,氣高而喘”。[5]
此方在東垣原方基礎上劑量全部增加。劉純認為脾胃為勞倦所傷,心火亢盛而乘土位。其次是肺氣受邪,需用黃芪最多,人參、甘草次之。黃芪益皮毛而閉腠理,能止自汗。上喘,氣短,元氣受損,用人參補氣。心火乘脾,炙甘草之甘溫可瀉火熱,補脾胃中元氣。白術苦甘溫,除胃中熱,利腰臍間血。升麻、柴胡引胃中清氣上行,引黃芪、甘草之氣味上升,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陳皮能理胸中氣亂,助陽氣上升,散滯氣。其中黃芪、人參、甘草,皆為甘溫之劑,雖表里皆熱,躁發于內,捫之肌熱于外,能和之,則汗出而解。用藥原理有三:一者,甘溫能除大熱;二者,熱極生風,乃左遷入地,補母以虛其子,使天道右遷順行,諸病得天令而愈;三者,大熱在上,其大寒必伏于內,溫能退寒,以助地氣。地氣,在人即脾胃之氣。此治法與“熱因寒用,寒因熱用”法理同而證不同,多耐后學者玩味。
2.4 明·汪石山《醫學原理》補中益氣湯:黃芪三錢,人參二錢,白術二錢,陳皮七分,炙草五分,升麻四分,黃柏五分,當歸一錢,柴胡四分。方旨在益元氣以護皮毛,補中升胃氣以除熱蒸。主治內傷中氣,脾濕不流,以致陰火上乘而發蒸蒸之熱;表上無陽,不能衛護皮毛,以致惡寒自汗。[6]
本方中藥物用量較重,并增加黃柏。方中黃芪益元氣,實腠理止汗而衛寒;人參、白術、陳皮、甘草用以補中;佐升麻、柴胡升胃氣,助黃柏泄陽火而退蒸熱;當歸理氣血,使其各歸其所。縱觀配伍,當以補中氣為重。
2.5 明·薛己《外科發揮》補中益氣湯:黃芪(炙)一錢五分,甘草、人參、當歸(酒拌)、白術(炒)各一錢,升麻、柴胡、陳皮各三分,姜三片,棗二枚。用于治療潰瘍發熱、懸癰等多種外科疾病。[7]93
由薛氏始,不同病證運用本方使用不同配伍劑量,為后世醫家大為效仿。如在薛氏《女科撮要》中補中益氣湯為:炙黃芪一錢五分,炙甘草、人參、當歸(酒拌)、白術炒各一錢,升麻、柴胡各三分,陳皮一錢,姜棗水煎[7]71。主治:“元氣不足,四肢倦怠,口干發熱,飲食無味,或飲食失節,勞倦身熱,脈洪大而無力,或頭痛發熱,或惡寒自汗,或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在配方中增加了生姜、紅棗為引,以促進甘溫健脾補氣的目的。并將其應用于內、外、婦、兒各科,如脾虛泄瀉、潰瘍發熱、脫肛、氣虛便血和婦女經、帶、胎、產,小兒停食、夜啼、行遲、自汗盜汗、痘瘡等疾病,還有與六君子、八珍湯、逍遙散等合方使用的記錄,更拓寬了本方的使用范圍。
2.6 明·龔廷賢《萬病回春》補中益氣湯:嫩黃芪蜜一錢五分,楝參去蘆一錢,白術去蘆油、陳皮、甘草、當歸酒洗各一錢,柴胡、升麻各五分。少加黃柏酒炒,紅花三分,生姜三片,大棗一枚。[8]267注:方中首見“楝參”一名,應為人參的一種,或以品質命名,未詳考。
龔氏應用補中益氣湯可謂極廣,在《龔廷賢醫學全書》中記載有涉及本方的達80余種病證。應用也更為靈活,全書記錄有不同劑量配伍達十方,不但配方劑量不同,在組方藥品上也有變化,如上方就加入黃柏以救腎水,瀉陰中伏火;紅花可入心養血。而在《萬病回春·卷七·痘瘡》中,本方去陳皮加用干葛,用于治療痘瘡結痂而誤犯風寒,惡寒發熱者[8]429。葛根可以助升麻、柴胡升發清陽之氣。龔氏言:“東垣先生著脾胃、內外傷等論,諄諄然皆以固脾胃為本,所制補中益氣湯又冠諸方之首。觀其立方本旨可知矣,故曰補腎不若補脾,正此謂也。”指出方中柴胡能使胃中之清氣左旋而上達,升麻能使胃中之清氣從右而上遷,此說多被后世所沿用。
2.7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補中益氣湯:人參三錢,生黃芪一兩,柴胡三分,炙甘草一分,當歸五錢,土炒白術五分,升麻三分,陳皮二分,炒萊菔子五分[9]。
此方用于治療婦人產后胞衣不下,無瘀血癥狀者,傅氏定為氣虛不能推送。“血凈宜清氣升而濁氣降,今胞衣不下,是清氣下降而難升,遂至濁氣上浮而難降。然濁氣上升,又必有煩躁之病。今亦安然者,是清濁之氣兩不能升也。……茍能于補氣之中,仍分其清濁之氣,則升清正所以降濁也。”再看此處藥物用量,不但由炙黃芪改用生黃芪,用量也加至一兩,是東垣原方的20倍,并將人參用量也增至三錢,是原方用量的10倍,尤其突出了運用該方補氣的功效。而甘草的用量卻減至一分,用其以調和諸藥。以此方補氣升提,使清升濁降。所以又說:“補中益氣湯乃提氣之藥也……提其氣則清升而濁降,濁氣降則腹中所存之物,即無不隨濁氣而盡降,正不必再用推送之法也。況又加萊菔子數分,能理濁氣,不至兩相扦格,所以奏功之奇也。”
2.8 清·吳謙《醫宗金鑒》《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補中益氣湯: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各一錢,當歸、陳皮各七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棗煎服。治療脾虛中氣下陷,不能載血所導致的崩漏。[10]953
《醫宗金鑒·正骨心法》補中益氣湯:人參、炙黃芪(各二錢),炒白術、當歸(各一錢五分),升麻、柴胡(各五分),陳皮(八分),炙甘草(三分),姜、棗為引。用治“損傷之證,若中氣虛弱,血無所附而妄行”。[10]1983
以上兩方對比可知,前者以升提下陷之中氣為主要目的,所以參、芪用量沒有后者大;后者以補氣攝血為主要目的,所以加大參、芪用量,同時其他藥物的用量都有所增加。《醫宗金鑒》中前后多次運用補中益氣湯,除沿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內傷發熱外,還記述了用于內傷氣虛之人,清氣不升,忽發昏冒;小兒春傷風邪,清氣下陷,脾失健運,以致完谷不化;幼兒痘疹,中氣微弱,根雖紅潤,頂卻微塌等,但都沒有具體藥物用量。此外還有治療勞淋內傷勞脾,用本方合五苓散;氣虛遺尿不禁,用本方加白果等記載。體現出作者臨證治療時藥味和劑量加減的靈活性。
2.9 清·陳修園《醫學實在易》補中益氣湯:黃芪(蜜炙)二錢,人參、白術、當歸、陳皮、甘草各一錢,川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三片,棗二枚水煎[11]。
陳氏著作先后多次運用本方,書中無其他劑量記載。應用范圍雖未超過前代醫家,但前后對比可以發現,此方藥物用量不是最大,但是加重用量的藥物較前多,與東垣原方比較,除升麻、柴胡外其他六味藥物用量都有增加,并加用姜、棗同煎。此處方應用意圖已非甘溫,轉而更明顯趨向于補氣健脾,所以黃芪、人參、白術、當歸、陳皮、甘草用量都有增加。2.10清·唐容川《血證論》補中益氣湯:黃芪三錢,人參三錢,炙草一錢,白術三錢,當歸三錢,陳皮一錢,升麻一錢,柴胡二錢,生姜三錢,大棗三枚。主治陽氣下陷陰中。[12]166
唐氏此方總量超過100g,用量之重史無前例。而在唐氏另一著作《醫學見能》中記錄補中益氣湯一方為:黨參三錢,白術三錢,黃芪三錢,當歸二錢,大棗三枚,柴胡一錢,升麻二錢,生姜三片,甘草(炙)二錢,陳皮一錢[12]616。主治脫肛。總量也達80多克。唐氏針對不同用途的兩方配伍劑量雖然不相同,但是用量均有加大,并在此方中首次出現以黨參替代人參的用法。本方唐氏重以升提下陷,用以治療陽氣下陷陰中,脾虛谷氣不盛。方中補氣之品與輕氣之品同用,益氣之劑賴輕氣之品而氣益倍,此用藥相須之妙也。方用以補脾,使地道卑而上行,又能同時補心肺,補肺益氣,補心調營衛,補肝,使木郁而達之。
補中益氣湯雖廣為沿用,但也有以徐靈胎、王孟英為代表的醫家質疑本方的立論,徐氏有《論補中益氣湯》[13]106,但在徐氏的另一本著作《蘭臺軌范》中也有本方的應用記載[13]348。徐氏將本方主治定為治療“陰虛內熱”[13]227,或有誤。王氏則有“中氣既不必佐升、柴而后補,則凡有以參、芪、甘草相須而立方者,皆補中益氣湯也”之論[14]。
筆者認為補中益氣湯為臨床經典處方,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范圍。只要準確辨證,針對主癥進行合適的加減變化,就可以收到滿意的療效。在歷代醫家的應用中,除“甘溫除熱”——主要用于內傷氣虛發熱,后世醫家繼承完善其治療范圍,繼而健脾益氣——用于脾胃氣虛;繼而益氣升陽——用于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后補氣升提——以補氣為主,用于氣虛下陷。由于其側重各有不同,配伍劑量也有區別。筆者認為,原方所治內傷發熱,清陽不升,治療當遵東垣本意用量宜輕;而后世用治氣虛下陷,因氣虛癥狀表現明顯,才加重黃芪、人參的用量,以增加補氣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或治則偏以健脾益氣為主,而加大陳皮、白術用量。我們臨床運用,也要掌握規律,根據患者主癥主因,靈活調整,藥物用量也應符合辨證施治的需要,才能在臨床取得更好的療效。
[1]金·李東垣.脾胃論.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30
[2]顏正華.中藥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74
[3]元·羅謙甫.衛生寶鑒.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3:804
[4]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159
[5]明·劉純.劉純醫學全書·玉機微要.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85
[6]明·汪石山.汪石山醫學全書·醫學原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666
[7]明·薛己.薛立齋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8]明·龔廷賢.龔廷賢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9]清·傅山.傅青主女科.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68,122
[10]清·吳謙,等.醫宗金鑒.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11]清·陳修園.陳修園醫學全書·醫學實在易.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596
[12]清·唐容川.唐容川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13]清·徐靈胎.徐靈胎醫學全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
[14]清·王孟英.王孟英醫學全書·言醫選評.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831
R289.5
A
1672-397X(2014)02-0070-03
孔慶晅(1974-),男,本科學歷,副主任中醫師,從事中醫內科及中醫皮膚科臨床工作。
華華,huahua-99@hotmail.com
2013-09-26
編輯:吳寧
寧波市鎮海區2012年社會發展科技項目(2012S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