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連云港分公司網絡建設部 鄭開光
目前,光纖接入正逐步取代原有的雙絞線銅纜承載,電信運營商也面臨著FTTH(光纖到戶)用戶發展緩慢,FTTH 資源利用率不高,傳統設備與銅纜難以及時退網或盤活的尷尬局面,資源大量沉淀難以發揮效益,面臨沉重財務壓力和經營風險。如何提升FTTH 光分端口實裝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問題。
連云港電信公司對于城區原有銅纜接入區域FTTH 改造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完成樓內分光或分纖箱及光纜、光交箱、ODF(光纖配線架)等設備的建設;第二階段由維裝進行光纖引入線入戶改造。第一階段工作一般以小區或樓宇為單位,只要征得小區物業管理或樓宇的管理機構同意后即可實施;第二階段光纖入戶,用戶由銅纜至光纜的遷移卻是以個體為單位,協調和實施的難度比較大,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用戶感覺現在接入速度很好,不愿意配合遷移;用戶怕重新布放引入線影響居室美觀;斷電后語音業務中斷,影響使用。
連云港寬帶滲透率在省內處于較低水平,FTTH 的覆蓋范圍內很多用戶沒有接入帶寬的要求,FTTH 難以真正發揮其長距離覆蓋的優勢。連云港電信公司仍然有至少40 萬用戶只用電話,不用寬帶,這是制約寬帶發展最主要的因素。
在三網融合的大背景下,寬帶爭奪日益激烈,市場過度夸大需求數量與急迫性,使FTTH 光網覆蓋速度遠遠超出光網用戶增長速度,二者發展進度不匹配。相對于銅纜網,FTTH 建設成本非常高,回收需5~7年,面臨極高建設成本與壓力風險。
光網資源的管控比銅纜要求更高,特別是對標準地址的準確性要求更高。用戶的業務受理與開通均依賴標準地址,通過標準地址與光網資源的對應關系,系統自動進行資源配置開通業務。標準地址缺失或與光纜資源間的對應關系存問題,會造成營業前臺認為該用戶不在光網覆蓋范圍而受理成銅纜接入。光纜與銅纜雙覆蓋區如果銅纜資源不及時封鎖也會造成前臺誤受理。是否建立光纜資源的優先機制也影響FTTH 光網資源實裝率的提升。
1)針對不同的光纖入戶場景,確定相應的改造方案,研究隱蔽化、偽裝化的安裝工藝,安裝規范并嚴格執行,盡可能降低用戶對室內布線的抵觸心理。
應充分利用原有布線的路由管路資源,降低改造對用戶室內裝修的影響,爭取用戶的配合。通過對城地區駐地網布線情況進行調查統計,連云港電信公司的銅纜接入引入線入戶方式主要有如下4 種。
綜合布線模式:2001—2011年建設的樓房。一般樓內都設有多媒體箱,從箱體到用戶室內都有暗管和網線聯結。對此類用戶光纖入戶改造,只需將原網線抽出,利用原暗管重新布放蝶形引入光纜即可,用戶最容易接受。
明管暗線模式:一般是20 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建設的沒有暗管暗線樓房。90年代中后期對此類建筑進行過“戶線工程”改造,在樓房單元內(一般在2 樓)安裝小分線盒,從樓棟垂直管道布放戶線至用戶家,在用戶正門口打孔入戶。此種模式在建設時,需要每個單元建設分光分纖箱,并將分光分纖箱與原有單元戶線盒連接,利用原有單元垂直管道、水平管道,敷設蝶形引入光纜至用戶家。
老式暗線模式:一般在2001年之前建設的有暗管暗線老式樓房,上下樓層暗線經不同用戶室內串放,抽換困難。此種模式一般比照“戶線工程”建設標準,在單元樓道內建設垂直和水平明管,由分光分纖箱布放蝶形引入光纜經用戶門頭入戶,光纖種類上盡可能選用和用戶墻壁相接近的顏色。
明線引入模式:主要是指平房及二層小樓區域,原銅纜引入線基本是沿桿路或墻壁架空引入。此種模式在建設時,分光分纖箱可參照原有分線盒位置建設,蝶形引入光纜可參考原引入線方式入戶。
2)開展光網業務展示及體驗,加強現場營銷,改原有營業廳業務受理“等用戶上門”為“主動上門”的營銷模式,提高寬帶用戶向光網遷移的成功率。
光纖到戶后,用戶可以享受高速上網、高清在線視頻、高清IPTV(網絡電視)等寬帶業務。而用戶對這些新業務比較陌生,印象往往停留在宣傳上,沒有具體的感覺,難以形成強烈的使用意愿。在有條件的營業廳設置光網業務展示體驗區,在計劃遷移的小區現場設置光網業務展示體驗點,向有意向的用戶贈送3 個月至半年的免費IPTV 業務體驗,培養用戶使用習慣,以應用感知激發用戶對新業務的需求,從而促進用戶向光網轉移。同時,也可能帶來新的用戶發展商機。
3)從整體上考慮企業需求,實現前后端聯動,將光網用戶發展與銅纜設備退網相結合,業務營銷上注意推進實現用戶的區域整體化遷移。
建議在營銷政策上予以傾斜,鼓勵市場部門盡可能以交接區(小區)、主干銅纜、接入點、模塊局甚至端局覆蓋區域為單位引導用戶整體轉向光纖。對于某些區域少量的剩余銅纜用戶,可以贈送禮物或話費等手段吸引其轉網,以實現區域性的銅纜及窄帶和寬帶設備的整體退網,以避免同時運營和維護兩張網,降低運維成本,同時還可以將退出的設備用于農村地區,退出的銅纜可以再利用或拍賣變現以彌補建設資金不足。
4)研究寬帶滲透率、光網覆蓋厚度和光分端口利用率和之間關系,建立起適宜的資源配置模型,為后續光網覆蓋建設提供依據,避免規模失控和資源沉淀。
筆者對全區690 個小區的寬帶滲透率、光網覆蓋厚度(覆蓋厚度等于末級光分端口數除以光網覆蓋戶數)和FTTH 光分端口實裝率進行了統計分析,發現存在以下規律:光網覆蓋厚度相同的條件下,在經過同樣強度的小區遷移和營銷發展后,寬帶滲透率越高的小區,光網用戶發展的成功率也越高,小區光網用戶實裝率也越高;在寬帶滲透率相同的條件下,光網覆蓋厚度越薄,小區光網用戶實裝率越高。FTTH 光網用戶實裝率與寬帶滲透率與存在正相關關系,與覆蓋厚度存在反相關的關系。建立適宜的光網資源配置模型對提升資源利用率,發揮光網投資效益非常重要。應優先建設寬帶滲透率較高的優質小區,適當降低覆蓋厚度。原則上,小區的總體覆蓋率高于寬帶滲透率即可,光分可考慮根據后續業務發展要求按需擴容。
5)建立健全光網資源的使用管控機制,確保新裝寬帶用戶首裝采用光網資源,以新裝寬帶中FTTH 接入占比為抓手,把好“三道關”,提高光網資源實裝率。
光網覆蓋區域的銅纜地址全部進行封鎖,如有新裝(移)寬帶需求,優先選擇光網接入,從營業源頭把好第一道受理關。資源部門安排專人每天上午和下午兩次對當日受理的寬帶新裝工單進行跟蹤分析,對受理有問題的工單及時與前臺溝通,更改接入方式。裝維部門加強工單的調度管控,建立激勵考核機制,銅纜工單現場安裝時發現有光纜資源的,通過“愛運維”客戶端直接申請更改為光纜接入方式,把好安裝最后一道關。通過這三道關口的控制,提高光網資源實用率,逐步降低銅纜使用率,為后續銅纜和設備資源退出光網覆蓋區奠定基礎。
通信行業屬于投資拉動型產業,存在“兩先兩后”的規律:先建設后市場、先圈地后深耕。網絡投資建設與市場之間往往存在一定滯后性,容易造成網絡空閑。LAN(局域網)、FTTB(光纖到大樓)網絡初期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因此短期內較低的實裝率不可避免。下一步,光網發展總體目標是覆蓋厚度適當下降的同時加快光網用戶發展,提升光分端口利用率,提升光網投資效益,引導光網發展由當前的“快速成長型”向“穩健發展型”過渡,最終達到“精耕細作型”,實現公司投資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