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順
中交三航局興安基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315
寧德金馬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位于寧德市學院路以南、溫福高鐵以西、擬建金馬路以東和擬建萬廣路以北地塊,總用地面積為58 067 m2,總建筑面積為195 328 m2,由5 棟18 層、5 棟30 層高層住宅樓及其他多層公建配套設施組成,其中5 棟18 層住宅樓采用PHC管樁基礎,上部為剪力墻結構。本次研究對象為5#樓、7#樓,共18 層,層高2.8 m,PHC管樁基礎,采用錘擊施工法沉樁。
樁基設計為:5#樓共127 根,7#樓共112 根,樁型為PHC 600AB 110,樁徑600 mm,樁長30~37 m,樁尖持力層為強風化花崗巖。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2 200 kN。沉樁方式為錘擊樁,接樁方式為焊接,沉樁控制以貫入度為主[1],最后貫入度為20~40 mm/10 擊,輔以標高控制。
《寧德市金馬小區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期巖土工程勘察報告》顯示,整個擬建場地均分布有中砂卵石,其厚度、強度變化較大,且中砂卵石層主要由粒徑20~120 mm的卵石組成,局部巖性為漂石,粒徑高達500 mm。該層厚度變化較大,揭露層厚為1.90~16.90 m,平均厚度為9.42 m,重型動力觸探試驗實測錘擊數N63.5為2.0~79.0 擊/10 cm,修正錘擊數N'63.5為1.4~46.2 擊/10 cm,該層強度變化很大。同時該層呈稍密-密實狀態,沉樁時可能產生嚴重的擠密效應。上述因素對錘擊樁順利穿越卵石層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殘積砂質黏性土和全風化花崗巖中局部有孤石存在。
該項目5#樓與7#樓樁基設計參數基本一致,僅在管樁的數量上有所區別,且在地理位置上相鄰較近。通過比對2 棟樓所處位置的地質勘查報告,筆者發現二者的地質特征較為接近。基于上述因素,5#樓沉樁施工中出現的異常現象及其處理經驗可用于指導7#樓的沉樁施工,以提高7#樓的沉樁成功率,盡量避免發生補樁、樁身破壞等現象,實現質量、工期、成本的“三贏”。
5#樓共有20 根樁無法穿透中砂卵石層,這10 根樁的平均錘擊數在近2 000 錘,最后3 陣樁錘采用3擋能量,停錘貫入度為每擊3 mm左右,且樁基反彈顯著,難以繼續打入,樁尖絕對標高分布在-30.38~-18.65 m的范圍內,根據地勘報告測算,均停留在中砂卵石層中。無法成功穿透的管樁比率為15.7%。
沉樁中,共有8 根樁發生樁頭破碎現象,一般破碎之初僅1 個棱角先破壞,隨后發展為2 面、3 面,遂停止施工。樁頭破碎的管樁比率為6.3%。
現場對無法穿透卵石層的樁進行了引孔補樁。引孔后,在錘擊施打時,出現有6 根管樁貫入度突然加大現象,現場打樁工人認為是樁身發生斷裂的現象,因此收錘不再施打,后經小應變檢測,有4 根管樁樁身并未斷裂,繼續復打后達到停錘標準。其間,有2 根發生斷樁,引孔后錘擊施工發生斷樁比率為10%。
原設計提出“樁進入持力層有困難時,可考慮樁尖處采用錐形”,針對工程項目所處區域中砂卵石層較厚的地質特征,施工單位經過對當地市場管樁的多方比選,發現一種名為“帶錐形樁尖的打頭管樁”的產品,是先將錐形樁尖預制成型,再將其與樁身澆筑為一體,極大強化了錐形樁尖與管樁的整體連接,比之傳統錐形鋼樁尖,其穿透力強、整體性好。
5#樓施工采用的是DF62型打樁錘,但發現沉樁施工中穿過卵石層的成功率較少。《預應力管樁圖集》中提到:管樁直徑為600 mm的可選用柴油錘型號包括60~62、72。根據現場實際情況,與各方溝通后,在7#樓施工中決定采用DF72型筒式柴油打樁錘并采用重錘輕打的方式,以適當增加錘擊能量[2]。現場在采用DF72型打樁錘后,因錘型較重,一般在施打的時候僅采用2 擋能量,確保實現重錘輕打。
本樓原始地下勘察點較少,僅有8 個點,兩點間的平均距離約為15 m,較為稀疏。勘察單位認為本場地工程地質條件較為復雜,各持力層層面起伏較大,為進一步摸清中砂卵石層的厚度,經各方溝通后決定現場加密勘察點,共均勻布置了另外4 個勘察點。根據勘察報告,12 個點中測出中砂卵石層厚度共有5 處超過10 m,其余7 處低于10 m。
根據5#樓的沉樁經驗,結合地勘報告的數據,現場決定對中砂卵石層厚度超過10 m的區域進行先引孔后沉樁,對于卵石層厚度小于10 m的區域采取直接錘擊施打的方法,如無法穿透則在附近位置再進行引孔補樁。
本項目中砂卵石層厚度超過10 m的區域共有10 根樁,另外也有直接錘擊施打已達到貫入度20~40 mm/陣的停錘標準,錘擊數均接近2 000 錘,仍無法穿透中砂卵石層的10 根樁,經施工方與設計單位等四方溝通,決定對這20 根樁進行引孔補樁。
(a)基本工藝[7]。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本項目采用1 臺GPS-15型工程鉆機進行引孔施工,鉆頭采用合金鉆頭,鉆頭Φ450 mm,成孔后鉆孔Φ470 mm,為防止引孔直徑偏大影響管樁側摩阻力的發揮,采用了泥漿護壁回轉鉆進方法,引孔深度以穿透④層土層中砂卵石層為限,再進行錘擊樁施工。
(b)由于中砂卵石層中局部含有漂石,粒徑 500 mm,故在引孔設備的選用上,再備選GPS-18型鉆機、GPS-20型鉆機各1 臺。
(c)防止引孔后因孔斜出現斷樁現象。引孔后沉樁施工發生斷樁的常見原因是引孔時垂直度控制不良。故在引孔施工過程中即要緊密關注鉆桿是否垂直,及時進行校核,同時應用線錘配合鋼尺檢驗成孔的垂直度,將引孔垂直度偏差控制在1%。
(a)查看樁身是否有裂縫及樁頭法蘭盤下是否有空鼓。樁身質量存在缺陷也會造成樁頭的破碎,故現場很注重對樁身質量的進場驗收,發現裂紋則立即聯系管樁供應單位進行退換[8]。樁頭法蘭盤下的混凝土是否密實也直接關系到樁頭的受力性能,現場采用敲擊法對樁頭法蘭盤下鐵皮部位的混凝土進行空鼓檢查,發現有空鼓者立即替換,從樁身裂紋和樁頭空鼓2 方面杜絕樁頭破碎的發生。
(b)合理選擇樁墊,經常檢查樁墊的完整性。樁頭如果和樁帽直接“硬碰硬”接觸、不設減震彈性材料,樁頭則極容易被打碎。現場采用硬紙板作為樁墊減震材料,經錘擊壓實后其厚度控制在12 cm左右。由于錘頭的沖擊力很大,樁墊很容易被打碎,如果長期不更換,樁墊就會結塊變形、高低不均、失去彈性。因此,施工管理人員經常會在樁錘被放到鄰近地面處時,查看樁帽內的樁墊材料是否完好,不允許樁墊帶“病”工作。
(c)嚴格把控沉樁的垂直度控制,高度重視第1節樁的垂直度。樁身垂直度如果存在偏差,樁頂端面與打樁錘的接觸面積就會減少,錘擊偏心會導致應力集中,樁頭僅有1 個點受力,樁頭就容易被打碎,因此樁身傾斜也是造成樁頭破碎的重要原因。為此,施工單位特別關注第1節樁的垂直度,采用2 臺視線成90°的經緯儀進行垂直度控制。
(a)沉樁的施工表現。7#樓對中砂卵石層厚度在10 m以內所在區域的樁直接進行錘擊施工,共90 根,其中共3 根無法穿透卵石層,后進行引孔補樁;對中砂卵石層厚度在10 m以上所在區域的樁先引孔后錘擊沉樁,共22 根,其中有2 根貫入度發生突變,經小應變檢測后,樁身并未斷裂,繼續復打后最終達到停錘標準[9]。綜上,無法穿透卵石層的樁在總樁數中所占比率從15.7%降至2.68%,樁頭發生破碎的樁在總樁數所占比率從6.3%降至0.09%,引孔后錘擊沉樁發生樁身斷裂的樁在引孔樁數中所占比率從10%降至0。
(b)試驗結果。樁基完成之后,共4 根樁進行靜載試驗,其中1 根為引孔后進行錘擊施工的樁(A型),1 根為引孔后貫入度突變后經復打后達到停錘標準的樁(B型),另外2 根為直接進行錘擊沉樁施工的樁(C型),經靜載試驗該4 根樁均能夠符合設計要求,達到設計最終加載極限值3 800 kN,在最大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小于40 mm,且沒有明顯沉降增大的現象。
當在PHC管樁沉樁施工中遇到較為復雜的地質情況時,應綜合分析地質勘察報告、現場沉樁施工表現,針對不同類型的異常情形,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才能使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本工程因地下中砂卵石層較為復雜,前期施工中發生多種類型的沉樁異常,后通過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技術措施,使沉樁成功率有效提升,樁身破碎率顯著下降,實現了在面對復雜地質情況時成本、質量、工期的“三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