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慧敏,林劍遠,朱世云,張圣望,陳海群
(1.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北京 100835;2.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 200240;3.常州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飲用水作為一類用途最為重要的水資源,是人類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飲用水安全問題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條件,更是體現以人為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飲用水安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尤其是近年來飲用水源地重大污染事故頻發,如,2009年江蘇鹽城水源酚類化合物污染事件;2012年江蘇鎮江發生的水源水苯酚污染事件;2012年廣西龍江河發生鎘污染超標事件;2014年蘭州飲用水苯超標事件、靖江水污染事件等。飲用水安全問題已經對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敲響了警鐘。而保障飲用水安全關鍵在于飲用水源地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保障水源水質安全,是確保飲用水安全最直接、最經濟的方式。
長江水資源豐富,是沿江地區重要的生活和工業用水水源,是國家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戰略水源地。可以說長江是江蘇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江蘇地處長江流域的下游,全省約80%的生活用水和工農業用水直接或間接取之于長江。一旦長江遭到重大污染,將會嚴重影響江蘇沿岸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因此,保護長江水環境對沿江地區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只有不斷加強沿江飲用水源地的管理和保護,才能確保社會的穩定。
江蘇濱江臨海,地處江淮流域下游,長江、太湖、淮河、沂沭泗四大水系交匯,其中,長江最為重要,是江蘇省最可靠的水資源。長江江蘇段城市主要是南京、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泰州等8市及沿江縣,沿江共建設自來水廠近50座,日最大取水能力約445萬t,直接和間接取長江飲用水量占全省水源地取水總量的80%以上。目前,我省長江干流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有28個,如長江常州段為江蘇省內沿江8市最短,魏村飲用水源地為長江常州段當前唯一使用的飲用水源地;長江南京段共劃定了5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區,分別為夾江飲用水源區、上元門—燕子磯飲用水源區、長江南京浦口飲用水源區、長江南京大廠揚子飲用水源區、長江南京龍潭飲用水源等等。因此,擁有豐富的淡水資源的長江是江蘇沿江城市飲用水和工農業取水水源作為江蘇省主要水源地,其重要地位和作用無法替代。
長江是江蘇省最主要的飲用水水源地,但由于其沿岸排污口和和取水口交錯排列,污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另外,兩岸分布著大量的化工企業以及水上岸上易燃易爆品、石化產品、有毒有害危險品運輸,一旦發生水上污染事故,將直接威脅沿江八市及下游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江蘇省內長江水系在南京-鎮江-無錫-常州-江陰-南通等市建立了城市間的水質監控網絡。該網絡更大程度上保障了以長江為主要飲用水水源的城市水質安全。各地區完善水質監測能力,統籌流域水質監測數據,按水質、水量上傳監測點水質月報告數據,并實現數據共享,保證水質信息協調溝通。
江蘇省各城市在水質監測方面都做了一定的工作,實施水質監測的有水利、環保、衛生、等部門以及制水企業。各部門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所規定的監測項目進行定期檢測,其中包括常規42項指標監測以及非常規64項指標監測,并定期水質公布信息,出水廠常規42項每月公布一次,非常規64項每年公布一次。同時各地區在水源地建起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對水源水進行實時監測,基本每兩小時一次水質監測數據。另外,監測設備儀器在水質監測工作中也是至關重要的,南京市對飲用水源地進行達標建設工作,通過安裝遙測裝置,提高監測覆蓋面,可以有效、從容應對各類的水環境污染事件。
在發生水污染突發事件時,各地區能夠及時通知做好應急準備,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保證飲用水安全。最近在針對長江水污染、靖江全市停水一事,位于靖江附近及下游的無錫、蘇州、南通三市在第一時間紛紛采取應急預案,及時向市民發布本市水質狀況及應對措施。相鄰地區加大出廠水質監測頻次,及時掌握水質狀況,同時啟動具體應急措施,包括監測長江取水口的水源狀況、政府和環保、建設等相關部門到長江水源地現場監測處置、同靖江密切聯系,調整相應的應急方案等。在預備水污染事件之前,各地區不定期進行原水水質污染突發事件處理演練,培訓應急隊伍,熟悉應急工作程序,提高應急處理能力。2012年9月江蘇舉行沿江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綜合演練,該演練由江蘇省人民政府和環境保護部聯合主辦,以“跨區域響應,多部門聯動,共保飲水安全”為主題,為檢驗和提升應對流域性突發水污染事件的應急能力,有效保障長江江蘇段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安全提供了機會。
為進一步加強長江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防范和應對,有效保障長江江蘇段水環境安全,2013年11月江蘇沿江8市環保局在南京召開第一屆長江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聯席會議,研究探討了長江飲用水源地突發環境事件信息報送、應急監測、聯合應對、保障措施等方面內容。長江作為江蘇省主要水源地,沿江各地區進行定期聯席會議,建立信息共享平臺,確保各市之間信息傳遞到位,合力保護長江飲用水源安全。
飲用水源地水質受到一定威脅,比如一些城市的排污口鄰近下游城市的取水口、沿岸工業企業排放污水、沿岸生活污水的排放,再加上長江江蘇段是長江黃金水道最繁忙的航段之一,船舶流量大,通航環境復雜。這些都會給長江飲用水帶來隱患,導致水質下降且易發生突發性水污染事件影響沿江居民飲用水安全。
目前,沿江地區特別是在一些相對落后的地區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設有水質自動監測站的還不多,主要還是依靠人工監測。一些水源地監測仍限于對少數指標的監測,監測頻次也不夠,這導致一些國家明確禁止的稀有重金屬偷偷排放到水中。而突發性污染事件只能依靠在線監測設備預警,當前絕大多數在線的自動監測站只裝備了有限常規指標的在線監測。大部分毒害污染物引起的事件中,常規指標如氮、磷、COD等的變化并不顯著。在現行的地表水水質標準中,毒理學指標有數十種,全部實現在線測量的可能性極小。而且我國現今生產和使用的化學物質中大部分屬于有毒化學品,這就構成了突發性水質污染事故的潛在污染因子。
水源地實施水質監測的有水利、環保、衛生、建設等部門以及制水企業等,但由于各個監測單位所依據的規范、監測方法、監測頻次、監測位置等各不相同以及各部門之間缺少協調造成了對相關信息混淆,既會造成資源浪費又可能會使同意水源地出現多種數據,難以統一。同時上下游地區水質信息難以快速通知,當在發生緊急水污染事件的時候,如果下游地區被告知緩慢將會影響部門決策,難以及時調度處置,錯過最佳時機。
長江江蘇段經流8市,因而水資源的保護須從整個流域的視角統籌考慮,上下游地區工作要協同配合,各個涉水部門之間也應該相互協作,明確各部門的責任和權力,將飲用水質量放在第一要務,共同協力保護長江飲用水源。各部門地區首先要進行信息共享,特別是環保監測斷面數據共享,上下游地區水質信息協調溝通,可通過電話及時通知,建立各流域突發事件短信交換平臺等。目前監測項目、監測頻次也應予以相應調整,環保部門、供水企業按GB 3838—2002規定的項目、頻次開展水源水質檢測,并實現監測數據共享。發生水污染事件時,環保部門及時將特殊項目監測結果通報供水企業,并逐步開展通過污染物擴散降解模型預測結果,做好預警和風險預案,保障事件發生地上游和下游的飲用水水質安全。沿江各地區飲用水源地要全部建成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在線監測全覆蓋。同時還要保證監測數據的可靠性與真實性并進行監督、核查,已上線單位必須按時、按質、按量上傳監測點水質月報數據,統籌流域水質監測數據,進一步規范水質監測數據報送格式。
生物在線預警系統是目前國際先進的飲用水源預警技術,它通過生物在行為及生理方面的變化,在較短的時間內指示污染的發生并通過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管理人員發出預警信號。這一方法具有直觀、綜合、快速的特點,彌補了理化手段僅能監控有線毒物的不足。因此可以用于有毒物質污染事件的在線監測和預警。在常州市環境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魏村水廠站于2008年引進荷蘭在線綜合毒性檢測儀,利用發光細菌作為生物監測器,通過測定發光損失來快速判斷水中污染物毒性大小;于2009年安裝魚類急性毒性監控設備,以魚類為控制目標,觀察其活躍程度、是否變形、死亡等情況,判斷水質對生物的毒性風險。因此各個地方應不斷完善生物監測來預警突發污染時間,但是生物監測技術也還存在著局限,如不像理化檢測儀器那樣能迅速作出反應,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就能獲得檢測結果以及生物本身易受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所以需要通過生物-化學同步監測使其更加完善。
完善水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研究預警所需的污染擴散模型,明確規定各部門在水源污染事故發生時的強制性的責任和具體的事故報告程序及內容,同時對照預案每年至少開展一次多部門聯動的應急演練。信息的及時獲得是應對突發事件的基礎,因此首先要完善水質監測網絡,當發生水污染事件時能第一時間知曉水質情況,并實現上下游地區數據共享,目前最快速的方式是通過電話通知使沿江各地區及時了解并做出正確的決策。在應對突發事件時,流域沿線各單位應及時響應,執行主任單位可要求成員單位適當增加必要的監測項目和頻率,并及時上傳數據,使成員單位掌握水質情況,做出應對降低風險,并共享沿線單位的儲備應急物資信息,對突發事件進行快捷、時效的救援。
流域飲用水源地保護,僅靠一個部門或者一個地區單獨作戰,難以取得實效,水利、環保、衛生、建設等部門應建立水質水文信息、監測資料交換制度,實現信息傳輸、數據統計、監測動態等信息共享。而為確保江蘇沿江8市之間信息傳遞準確,各市需建立共享平臺軟件及信息通報制度,將流域內水環境質量狀況、環境污染事件、各類應急通訊方式、物資存儲等信息及時上傳,共同開展跨區域流域環境安全應急演練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事件。同時沿江8市還應延續2013年召開的第一屆長江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聯席會議,切實履行《長江流域江蘇段沿江八城市長江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聯動合作協議》,推進江蘇長江飲用水源地環境安全保障進入區域聯防新格局。
[1]陳江龍,徐夢月,魏文佳,等.湖泊型水源地管理研究-以蘇州市太湖水源地為例[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2,21(7):836-842.
[2]侯立軍.進一步加強沿江開發中飲用水源地的保護[J].江蘇農村經濟,2011(317):66-67.
[3]鄧文英,李雯香,范秀娟.長江常州段飲用水源地環境風險等級評估及防范對策研究[J].江西化工,2013(3):13-19.
[4]開曉莉,高良敏,劉寧.長江流域江蘇段飲用水源地水環境安全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4):6432-6433.
[5]丁仲平,孔祥剛,陳輝.長江南京段飲用水源地保護對策研究[J].江蘇水利,2009(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