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周 禮據臺灣東森新聞報道,美國環保署署長吉娜·麥卡錫的臺灣之行從14日開始,內容包括參觀新北市建安國小“低碳教室”,在臺灣大學發表專題演講,并與馬英九共同見證臺灣“環保署”的“國際環境伙伴計劃”啟動儀式。作為14年來,美國訪問臺灣的最高級別官員,麥卡錫釋放的政治信息似乎比環保話題更受關注。 14日上午,馬英九在“總統府”會見麥卡錫一行。馬英九表示,麥卡錫率團訪問臺灣“具有重要意義”,這是從2000年克林頓政府以來,相隔14年第一次有美國政府閣員訪問臺灣。馬強調,6年前他上任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恢復臺美高層互信,麥卡錫訪臺“證實6年來努力有了成效”。 臺灣“中央社”稱,麥卡錫近期行程滿檔,因此專門在美國國會開始休會后,利用周末前往臺灣訪問。 據報道,1979年美臺“斷交”后,美國政府對于高級官員訪臺高度謹慎,嚴守國務院內部的“與臺灣接觸指引”,嚴格限制國務院與國防部赴臺官員層級;對于非外交與軍事事務官員訪臺,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也基本默守部長級閣員的“紅線”。1992年,美國小型企業署署長希爾成為臺美“斷交”后首位訪臺的美方經貿部長級官員,之后美國每隔兩年就會派遣部長級閣員訪臺,這一“慣例”一直被維持到2000年美運輸部長史雷德赴臺為止。 2002年,美國原定派遣能源部長阿布拉姆來臺,但因陳水扁拋出“一邊一國”論,引發臺美關系緊張,阿布拉姆訪臺行程取消,此后美國再也沒有派現任部長赴臺。 對于麥卡錫此行,《聯合報》表示,盡管臺“總統府”官員低調表示,是“既定行程”,和服貿爭端或學運無關,但TVBS等媒體紛紛稱,在服貿爭議之際,美方派高級別官員訪臺“有力挺馬的意味”,是美國“一貫的外交暗示”。《聯合晚報》評論稱,服貿抗爭同樣對美國產生沖擊,意味著未來的任何協議都可能因遭到少數抵制而癱瘓,這可能會導致美國在臺利益的重新評估。 而臺灣《青年日報》則引述淡江大學國際關系與戰略研究所教授翁明賢等學者的說法稱,麥卡錫訪臺不僅說明美對臺接觸層級升高,更代表美將進一步強化對臺關系,未來臺美關系將不再局限于軍事、政治與經濟方面,因為“美國了解到,面對大陸崛起臺方確實扮演著重要角色”,臺美將形成隱性的同盟關系。▲
環球時報201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