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利華+江百煉
摘要:傳統的課堂教學存在許多弊端,網絡學習卻能夠有效地輔助課堂教學,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為教學服務,是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大趨勢。網絡輔助課堂教學是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困境的新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建設網絡教學平臺,深入探討包括前期分析、設計、實施、評價在內的網絡輔助教學的設計模式,能夠彌補課堂教學局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堂教學;網絡輔助;設計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4)03-0165-05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高校校園網與教學平臺的普及與應用,使得學生與教師都能方便地訪問互聯網與網絡資源,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資源為教學服務,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大趨勢。高度重視網絡輔助教學,并有效建設網絡輔助教學平臺,探討網絡輔助教學的設計模式,成為高校教師重點研究與探討的問題,這也是筆者的出發點和所要探討的內容。
網絡輔助課堂教學:突破傳統課堂教學困境的選擇
(一)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
進入21世紀,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校大學生人數急劇增加,宏觀上辦學規模的擴大決定了高等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只能繼續采用傳統的集體講授式課堂教學。傳統的課堂教學能發揮教師的主導和監控作用,有利于知識的系統傳授。但在當今高校課堂教學中,盡管有95.2%的教師采用PowerPoint、多媒體課件上課,卻由于傳統課堂在時間、空間和資源方面的固有局限,其教學內容、方法、考核等仍存在一系列問題,如教材是主要的信息來源,學生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手段極為有限;教學方法以教師的講授為主,師生很少交流與互動;考試方式單一,主要在期末考核學生的學習情況,卻忽視學習的過程性評價。其結果是多數學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不滿意,在“突出啟發式教學、增加教學互動環節”方面明顯不足,課堂單調,教師“一言堂”,學生活動少,鮮有激情和想象力,學生不愿聽,甚至逃課。高校教師迫切需要探索一種新型的教學手段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且該手段在保留課堂教學優勢的同時,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恰在此時,網絡教學環境的迅速發展及E-Learning(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出現,為高等教育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也給傳統課堂教學走出困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二)E-Learning的優勢與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多媒體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發展,E-learning迅速在全世界流行。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學,E-Learning具有豐富的多媒體資源、便捷的協同交流、友好的互動等獨特優勢,它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學中的師生地位和關系,對于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有重要作用。
第一,突破時空限制,實現資源共享。網絡所能提供的海量知識是傳統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依據教學需要,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合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導學生閱讀學科相關信息與前沿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特別是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教師在課后可以將課件、參考資料、相關教學資源如音頻、視頻和網站鏈接等上傳,供學生在線瀏覽或下載,并在網絡能夠到達的地方,隨時隨地進行個性化學習。這使得教與學實現了實時或非實時的交互,突破了傳統面授教育的時空限制。
第二,開放的網絡環境,融合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網絡向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自主學習環境,使教學組織形式十分靈活??梢圆扇≌n堂教學,將豐富多彩的多媒體教學內容實時、動態地引入課堂,也可以利用網絡的實時或非實時的交互功能進行異步學習,將一些在傳統教學中不易實現的教學活動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在課外以個人學習、小組交流等形式進行。這將有利于克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單一授課方式,形成“集體授課、合作式學習、探究性學習、討論式學習、個別化學習”等多種形式融合的開放式教學組織形式。
第三,便捷的交流互動,激發學習熱情。網絡教學平臺的教學互動模塊,可以為學生提供學習論壇、網上答疑、在線提問等多種形式,使互動變得及時而有效。學生登陸學習論壇,可選擇進入自己感興趣的專欄,或申請創建主題專欄。在此,學生可以提問、答疑、發表評論,暢所欲言。這種師生間、學生間的實時交互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四,多元化評價,改變傳統的單一考核。除傳統的期末成績評定外,還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采取多種評價形式,如通過學生瀏覽網頁、討論問題的次數等評價其參與程度;通過學生上傳資料的數量和質量評定其自主學習狀況;通過學生的網上測驗成績反映其學習效果。
總之,網絡學習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它不僅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而且教學方式靈活多樣,能夠實現多向教學交互。將傳統課堂教學方式與網絡學習有效結合,成為當前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新思路。筆者提出的網絡輔助教學就是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傳統的課堂教學,它是在混合式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以網絡教學平臺為輔的一種新型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強調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同時又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為課堂教學服務,彌補課堂教學時空、資源、評價方式等不足,兩者優勢互補,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理論依據:混合式學習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一)混合式學習理論
混合式學習(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即各種學習方式結合,如運用視聽媒體(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相結合;計算機輔助教學方式與傳統的教師講授方式相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方式相結合等等。進入21世紀,隨著因特網的普及和E-Learning的發展,混合式學習被賦予全新的含義: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與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網絡輔助教學正是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提出的,它將混合式學習的思想引入傳統課堂教學主陣地,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與E-Learning的優勢結合起來,在不脫離傳統課堂教學的條件下,有效整合網絡學習與課堂教學的各自優勢,互相滲透,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endprint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其含義主要包括:學習不是被動地接收信息刺激,而是學習者主動地進行意義建構;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發生的,是學習者與周圍環境交互的結果;它要求教學設計應當考慮情境創設、隨機進入學習、討論交流、成果檢測等環節。網絡輔助教學恰恰利用網絡教學平臺,滿足了建構主義的基本要求,滿足了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因為現代網絡教學平臺的設計理念,已經由最初的資源整合平臺向構建完整的網絡教學環境發展,不僅支持課程內容的共享,還為使用者提供認知工具、交流協作工具和評價工具等。它可以滿足學生隨機進入,進行小組討論、成果展示、測試評價等,并可在與教師、學習同伴和學習資源的交互作用中不斷進行意義構建。
現實條件: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如同種子的萌發需要適宜的環境,網絡輔助教學的發展也離不開環境的支持。它的支持環境包括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硬件環境是指計算設備、網絡設備以及互聯網接入的普及;軟件環境則主要指網絡教學資源和網絡教學平臺。有調查表明,目前國內高校幾乎都已建立校園網,多數高校的教室和學生宿舍也已接入校園網,這為實現網絡輔助教學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開展網絡輔助教學,主要是軟件環境的建設,重點則是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
現代通用的網絡教學平臺是指具有教學資源制作與發布、教學過程全面支持、師生教學管理等一系列功能的相對完整的網絡教學支撐環境。它不再是單向傳播的學習資源庫,也不是簡單的學習管理平臺或純粹的遠程教學網站,它集成了網絡教學所需的各種應用子系統和工具,至少具有三大功能模塊:一是教學資源模塊,提供與課程內容、課程學習相關的教學資源,以拓展和延伸知識傳授的時空;二是教學互動模塊,如發布通知、發起討論、開展調查、布置作業、在線測驗等,以彌補課堂交流的不足;三是考核管理模塊,包括建立題庫,在線批改評分、管理和統計成績,還可對整個教學活動如實跟蹤,并可對學生的登錄情況、在線時長等進行記錄,為教學考核、質量評估、信息反饋等提供客觀真實的數據。
目前,國內外已經研發了許多網絡教學平臺軟件,比如國外的BlackBoard、Moodle、Sakai,國內自主開發的“課程中心”、“天空教室”、“清華教育在線”等。它們都是通用型網絡教學平臺,從對教學過程(課件的制作與發布、教學組織、教學交互、學習支持和教學評價)的全面支持,到教學的管理(用戶與課程的管理),再到與網絡教學資源庫及其管理系統的整合,集成了網絡教學需要的主要子系統,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網絡教學支撐環境。
我校2006年就引進了“天空教室網絡教學系統”。“天空教室”主要功能模塊有資源模塊、交流模塊、任務模塊和答疑模塊等,它集資源整合、自主學習、在線測驗、協作學習、自我評價、輔助教學管理等多項功能為一體。它可以滿足教師從多媒體備課、授課到支持一門課程上網,再到構建一所學校全部課程上網的網絡教學平臺。筆者結合所授課程開發建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培訓與開發”課程網站。教師通過該平臺設定學習目標,管理學習內容、資源,布置學習任務,實施形成性評價等,學生通過該平臺了解學習目標,獲得學習資源,完成學習任務,記錄學習反思,展示學習成果,與教師在線交流等,從而突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限制,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期末調查表明,對選項“與單一課堂教學相比,我在課堂教學與網絡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下學習收獲更大”表示同意的學生占94.4%;期待下學期繼續采取網絡輔助教學方式的學生占調查總人數的95.2%。
實施關鍵:網絡輔助教學的設計模式
網絡輔助教學是把課堂教學與課后網絡服務體系有機結合,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果優化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其教學過程如何設計,將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通過教學設計理論分析,網絡輔助教學的設計與實施需要從前期分析、設計、實施和評估四個環節展開。
(一)前期分析
指在課程開設之前,教師對教學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設備環境等進行周密分析,以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教學對象分析是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如背景知識、學習習慣、計算機與網絡基礎知識等進行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是根據課程目標,分析知識點教學應達到的目標。教學內容分析是根據教學目標確定課程的哪些內容適合通過E-Learning方式學習、哪些適合面授、哪些適合小組學習或實踐操作。設備環境分析是對網絡輔助教學中將要使用到的設備環境進行調查,了解學校是否具備相應的條件。
(二)教學設計
主要包括教學資源、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的設計。其中,教學資源設計是指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分析的結果,將適合網絡學習的內容制作為網絡學習資源,如教學素材、教學軟件和教學錄像。教學內容設計主要包括課程介紹、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課件、參考書目、作業和外部鏈接等。教學活動設計是指為了教學的深入展開而設計的一些探究性問題、小組協作問題、常見問題解答和作業方案等。教學活動要參照已經設計好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并按照教學的進度有針對性地選擇和設計,即與具體的章節知識點相關聯。
(三)教學實施
網絡輔助教學是以傳統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以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為輔助工具的一種新型教學組織形式。實施網絡輔助教學需要將面對面的課堂教學與非面對面的網絡化學習有機結合。
面對面的課堂講授 課堂教學是網絡輔助教學的主陣地,研究與實施以下環節是確保網絡輔助教學效果的關鍵。(1)激發學習動機。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是上好每一節課的前提。在網絡輔助教學的課堂學習中,不僅要激發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學習動機,還要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網絡學習動機。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注意給學生發言的機會、積極聽取和尊重學生的意見、適時地給學生鼓勵;還要注意在課堂上討論網絡上的熱門議題,表揚積極的學生并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2)精講課程內容。網絡輔助教學中的課堂學習,由于時間有限和缺乏豐富的資源支持,更加注重重點與難點的講授,要求精講課程內容,重視學生認知結構的發展和學科的知識結構。對于每一堂課而言,要求教學目的明確,突出重點、難點;授課思路要清晰,做到邏輯清楚、層次分明,對講授的知識點要內容豐富、言之有物。也可以進行適當的提問,或適時、恰當地設疑與解疑,活躍課堂氣氛。(3)課堂討論與交流。交流互動是深化理解、建構意義的重要途徑。為了加強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也為了使學生養成多角度、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爭論空間、有意義、能發揮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問題,在課堂上發起討論,然后借助網絡平臺的在線討論功能,課后不斷延續和深化。此外,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交往能力,也可以在網絡和課堂上配合開展基于任務的小組合作學習。在網絡上主要是進行討論、信息檢索和處理、資料共享、成果展示、過程信息記錄和評價;在課堂上則主要是組織小組匯報,在匯報過程中學生與教師深入交流和討論,從而得到適當的點撥。(4)教學反思。反思,意味著對過去教學行為及其折射出來的教學理念的升華;更蘊含著對未來教學乃至發展遠景的規劃。對于面對面的課堂學習,教師要反思課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是否合理,目標是否實現,方法是否恰當,重點、難點是否突破。學生要反思自己知道了什么、學會了什么,是否真正實現了知識的建構。endprint
非面對面的網絡化學習 課堂教學是基于班級常模進行的,也就是說教師的講授只能滿足大部分學生的一般學習需求,對于那些課堂教學無法解決或沒有時間解決的問題,只有靠課后通過以下方式來解決。(1)自主學習。網絡教學平臺中的資源模塊承載著系統而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它對課程知識進行系統的把握。如在課程實施前,可以通過網絡課程的功能模塊及課程說明,知道課程的主要內容、教學條件、方法與手段、考核方式。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課前預習所要學習的內容及相關資源,形成整體印象。在課后瀏覽和下載教學課件及各類學習資源,溫故而知新。(2)在線討論交流。網絡教學平臺一般都提供討論交流模塊,學生和教師都可以設定主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發表各自觀點。教師要關注網絡學習平臺上的學習討論情況,對出現的個別問題進行在線解答,而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則在課堂上進行集中討論與講解。此外,還可以在網上展示小組合作學習作品,教師或小組成員對該作品進行評價,通過交流發現問題,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自我反思。(3)反饋反思。傳統課堂教學的反饋較慢,不利于及時補救。而非面對面的網絡化學習,師生可以快捷地獲得關于學習結果的反饋信息,如通過在線測試,學生及時了解學習狀況;通過在線作業和提交,教師在線批閱,及時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四)教學評價
網絡輔助教學評價是指在網絡教學平臺環境下依據教學目標,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手段、評價工具和評價方式,對師生的教學過程及教學效果進行價值判斷。對于教師的教學評價,可以通過網絡或在課堂上進行匿名問卷調查與意見征集,獲得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反饋信息以及評價。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估,主要包括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和課程知識考核的總結性評價。其中,形成性評價包括課堂表現、小組表現、網絡平臺表現和作業評定。課堂表現主要參考到課情況和問題回答等;小組表現主要包括小組活動的參與度與貢獻力,一般在小組成果匯報、全班等級評定與分數獎勵后,由小組長分別給組員打分;網絡平臺表現主要包括常規性表現(登錄情況、在線時長等)和生成性表現(利用資源、參與討論、記錄日志、作業質量等)。形成性評價必須與總結性評價有效結合,才能全面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如筆者所授“培訓與開發”課程的學習評價,確立了多方面的考核因素和成績計算公式:總評成績=課堂表現(10%)+網絡平臺表現(15%)+小組表現(15%)+作業完成情況(20%)+期末考試成績(40%)。這種多維度、重過程的成績評定方法,強調了學習的積累與建構過程,有助于消除學生重理論、輕實踐,考前死記硬背應付考試的弊病。
思考與建議
(一)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采用網絡輔助教學的組織形式,極大地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如網絡課程的建設與維護、新型教學模式的建構、課后輔導答疑、課后跟蹤評價等需要教師投入更大的精力。因此,授課教師除應具備很高的責任心與較強的專業能力外,還應對計算機操作、計算機網絡使用、多媒體課件制作等熟練掌握,并具備創新精神與思維。此外,對學生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也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學生應該改變過去那種依賴教師講解的學習觀念以及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不斷提升合作學習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加強宣傳與培訓,不斷完善網絡輔助課堂教學的體制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高校教學環境的不斷改善以及教師觀念的轉變,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的整合將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和新方向。學校要充分認識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學活動的優勢與便利,加大網絡輔助教學的硬件投入與軟件購買,并倡導所有教師必須思考網絡教學環境下教學模式的改革,同時針對教師在網絡課程制作方面的誤區加強培訓力度。
(三)注重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平臺的結合
網絡輔助教學,顧名思義是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輔助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平臺和資源只是輔助課堂教學的工具和依靠。網絡教學平臺無法取代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工作更具目的性、計劃性及系統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有助于增強彼此之間的感情。課堂教學是網絡平臺的基礎和根本,網絡平臺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和補充。
參考文獻:
[1]余勝泉,路秋麗,陳聲健.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一種新的教學模式[J].中國大學教學,2005(10):56.
[2]李曉鋒,王忠華.網絡教學平臺在高校課程教學中的應用調查研究[J].中國遠程教育,2012(2):69.
[3]鮑威,等.強化教學適切性提升學生滿意度——首都高校教育質量與學生發展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高等教育,2011(1):54.
[4]Lupo D, Erlich Z. Computer literacy and applications via distance E-learning [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1(4): 333-345.
[5]Conole G, Dyke M, Oliver M, Seale J. Mapping pedagogy and tool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design [J].Computers and Education, 2004(1/2):17-33.
[6]何克抗.從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9):37.
[7]王洪江,李娟,耿忠德,等.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的網絡教學課程設計:以包裝材料學為例[J].包裝學報,2012,4(2):89-92.
[8]焦科.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應用水平調查[N].中國教育報,2005-06-16.
[9]曲宏毅,韓錫斌.網絡教學平臺的研究進展[J]. 中國遠程教育,2006(5).
(責任編輯:謝良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