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文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高效課堂;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5—0077—01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教學中,學生面對靜態呆板的課本和板書,難免枯燥乏味。計算機多媒體的使用改變了這種乏味的現狀。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等是多樣而豐富的。它讓課堂化靜為動,化無聲為有聲,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上《觀舞記》一課時,我用印度舞表演導入新課,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理解課文內容
初中學生的認知由于受年齡、生活經驗等多方面的影響,他們理解、感受語言的能力比較弱,尤其對一些抽象的語言文字——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的內容,理解就更加困難。多媒體教學可以將難點通過畫面、聲音強調、動畫效果來突出抽象的文字符號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內容也可以通過語言與畫面、視覺與聽覺等形象地展現出來,從而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如《看云識天氣》一文,云的種類有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概念抽象,區分困難。我們就可以把各種云的畫面用多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學生再結合生活中諺語和觀察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解決難點,同時真正做到讓學生能“看云識天氣”。再如教學傳統篇目《社戲》時,我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觀看課件,江南的小橋流水、月下行船、水鄉社戲等歷歷在目,那淳樸的鄉情、可愛的伙伴、那帶著露珠的羅漢豆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對課文的理解和把握自然突飛猛進,結果往常三節課講完的內容兩節課就完成了。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升華學生情感
在升華學生情感方面,多媒體教學設施發揮了其獨特的優勢。如學習《貝多芬》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播放“命運交響曲”,提示學生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反復傾聽的過程中,他們聽出了這位偉大的音樂家的憂傷、孤獨與痛苦,也聽出了當命運之災降臨時,他內心洶涌的波濤聲,那是他對藝術執著的熱愛與追求,旋律中回蕩著這位音樂巨人要與命運抗爭的決心與誓言。良好的多媒體音響效果,豐富了學生的視聽體驗,使他們對人物的內心世界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再如學習《安塞腰鼓》一課時,先連續播放粗獷豪放的演出畫面,讓學生看到了“一群茂騰騰的后生們,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黃土高原上人們的旺盛活力,體會腰鼓的火爆熱烈風格,一邊引導他們傾聽鼓聲,那能“使冰冷的空氣變得燥熱,使恬靜的陽光變得飛濺,使困倦的世界變得亢奮”的鼓聲,確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學生的情緒迅速升溫,帶著這種情感來學習,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四、巧用多媒體技術,促進自主學習
利用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平等地共享人類的學習資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基礎、學習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方法、策略。學生在這種開放式的學習空間有了主動參與的可能,有了自主學習的天地,從而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應用能力及其他綜合能力。如在上《探索月球奧秘》這節綜合課時,提前布置學生查閱有關資料,了解有關月球的起源、地質構造、月貌、月食、潮汐等的知識,搜集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文章詩賦、對聯等各種資料。有了這些提前準備,課堂上,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老師的問題,也調動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課后,我讓學生整理材料,每人制作了手抄報,裝訂成冊,在班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巧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外知識
語文學科是個涉及范圍很廣的特殊學科,天文地理,無不涉及,語文教學如果只依靠教科書、教師、參考資料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絡優勢,能收集更多的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的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地開發了語文資源。師生雙方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操作平臺,教學活動基于網絡環境下,在交流、討論、啟發等活動中實現資源的共享。在聽、讀、說、看、操作活動中,大量信息刺激著學習主體,學習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由于使學生能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使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也有利于知識的保持。
編輯:劉於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