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月
20世紀的中國上海,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西洋風格的建筑充斥著上海的大街小巷。具有西洋文化的生活方式更是深入到上海的上層社會。女士們開始嘗試穿洋裝,燙卷發,打洋傘,男士們也開始嘗試穿洋裝喝洋酒。除了中國傳統的節日外,上海的年輕人也開始過上了圣誕節,過洋節也模仿著洋人開派對,找樂隊。他們需要更大的舞廳更豪華的設施來彰顯他們的身份。上海的有錢人們不在以住三進三出的大院,而更愿意選擇具有西洋風情的洋房洋樓。這些洋樓也許夠奢華,但是不夠洋派,也許足夠的氣派,但是還是缺少了一些西洋風情。在上海想舉辦一場合格的圣誕派對,在自家豪宅舉辦略顯羞澀。而匯中飯店就成為當時上海名流們的首選。
匯中飯店(PalaceHotel)是位于上海外灘19號一幢20世紀初期的新文藝復興樣式的建筑。起初,1855年在外灘鱗次櫛比的西洋建筑群里,它不過是一幢有著紅白鮮明外墻的三層英式洋樓,店名為“中央飯店”(CentralHotel)卻被公認為上海最豪華的大飯店了。1865年,匯豐銀行在上海開設了第一家分行,這家分行租用的營業處就是中央飯店,直到1874年。1895年,匯中洋行通過股權交換,控制了中央飯店,并于1903年改名為匯中飯店。隨著上海開埠,外國商人和傳教士的大量涌入,加上上海旅游也得發展,1906年,匯中飯店拆除舊樓重建新樓。當時的重建的新樓占地2125平方米,建筑面積11607平方米。6層磚木混合結構,總高30米。對外呈現為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風格。頂層還有巴洛克式的花園和亭子。內部有120套具有獨立衛生間的房間。底層是大餐廳,可容納300多人用餐。大廳四周用可拆卸的屏風做墻壁,屏風拆除就可變成大禮堂,用于籌辦會議和大型聚會使用。無論是從規模和飯店的設施在當時都屬一流。1908年建成并對外開放。
1909年2月1日,上海萬國禁煙會議就選擇在此召開。參加會議的各國代表都對匯中飯店稱贊有加。上海萬國禁煙會議為什么選擇在匯中飯店召開,除了匯中飯店的設施一流,能夠承辦百人以上的會議外,還與當時的國際環境有關。選擇匯中飯店是因為它的奢華和設施一流,更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坐落于上海外灘。
從中國來看,20世紀初期,中國正飽受西方列強的瓜分。即使入海口有事出海口的上海,在當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中國繼廣州之后對外開放的新寵,各國紛紛在上海劃定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在這種被迫的開放之下,金融、旅游、傳教都在上海呈現了繁榮的景象。西洋最先進的技術和生活理念也覆蓋了上海這一古老的城市,展現了城市文化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下的融合。匯中飯店也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它是近代中國第一個將西方酒店文化在中國植根的產物。上海萬國禁煙會議選擇在匯中飯店召開也是因為其特殊的地理文化而吸引。
從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上海萬國禁煙會議選擇在上海召開絕對不是偶然,這也與上海萬國禁煙會議召開的背景有著密切的關系。
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實現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這一期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同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抗爭尤為矚目。以英國為中心的歐洲統治體系開始受到美國、日本等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的挑戰。
19世紀中葉,美國通過南北戰爭,不僅進一步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且還廢除了阻礙美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奴隸制。南北戰爭后,美國迅速成為工業化強國。與此同時,美國開始進入帝國主義時期,這一時期,壟斷資本主義成為主要特征。原料的輸入,世界市場的需求讓美國迫切需要開拓海外事物。美國希望重新劃分世界市場,但19世紀中葉的世界市場已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瓜分完畢。面對以英國為統治中心的歐洲殖民體系,已經陷入國際孤立狀態的西班牙首當其沖的成為了美國的攻擊對象。1898年美西戰爭爆發,成為帝國主義國家重新劃分世界殖民地的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美西戰爭以西班牙的戰敗而告終。美國通過此次戰爭,不僅使古巴淪為其附屬國,而且從西班牙獲得了菲力賓、關島、波多黎各作為其殖民地。美國不僅作為一股全新的軍事在世界崛起,更向歐洲主要列強表達了要參與更多國際事物的態度。
日本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運動,通過大正奉還,王政復古,自由民權運動等一系列的改革,在政治上廢除了幕府封建統治,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上廢除封鎖國制度,開始走向帝國主義壟斷資本主義的道路。不僅廢除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強加于日本的不平等條約,而且擺脫了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的國家危機。并且通過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和1904年的日俄戰爭的勝利,日本一方面得到歐美列強的尊重;另一方面,日本從中國獲得了臺灣,澎湖列島等地作為其殖民地,更從俄國手中獲得了在中國東北、遼東半島的特殊權益,通過締結第二次韓日協約強化了日本在朝鮮的支配權。從此日本走上稱雄亞洲,更躋身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強國的國家的行列。
在亞洲,不僅歐洲列強和日本紛紛在中國搶占口岸,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使得美國在華利益岌岌可危。為此,1899年美國像英、俄、日等六國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希望在華利益均等。但這一政策雖然使美國擺脫了在華利益危機,卻加強了老牌殖民帝國在華的利益,并且客觀上加速了像美日這樣新興資本主義帝國的崛起。
英國于1840年,1856年發動了兩次對中國的鴉片戰爭,并通過中英鴉片戰爭使鴉片貿易繼續擴展,并且通過《中英天津條約》使鴉片貿易合法化。
中英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通過“最惠國待遇”、“利益均沾”“治外法權”等條約內容,進一步強化了對華鴉片貿易。中國從1863年到到1870年共從國外進口鴉片56226擔,1871年到1880年共計68765擔,從1881年到1890年共計72012擔。隨后受中國本土鴉片種植,中國國內禁煙運動,以及國際禁煙運動等多方面原因,中國鴉片進口數量有所回落。20世紀初期,1901年到1908年回落至52809擔。
此外,20世紀初期,由于吸食鴉片以及鴉片濫用所引起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的重視,在各國禁煙團體帶領下的禁煙運動的持續也成為鴉片貿易衰退的重要原因。由此,20世紀初期,鴉片貿易在世界市場雖然呈現出衰退之勢,但任然處于舉足輕重的的地位。
隨著醫療公共事業的進步,鴉片的危害越來越受到重視。從人性角度來看,從19世紀中葉起發起的禁煙禁酒運動使人們認識到在崇尚自由解放的同時,更要重視人性和道德的培養,而吸食鴉片導致人自身性格和身體素質地低下,甚至道德的淪喪,對家庭和社會都造成不良的影響。從國家從角度來看,鴉片問題影響到國家命運,越來越多的國家認識到禁煙的重要性。
20世紀初期英國在國際鴉片貿易中的地位雖然受到其他新興殖民帝國的沖擊,但任然是世界最大的鴉片貿易控制者。盡管鴉片貿易帶來了巨額的利潤,但鴉片問題也在英國最為集中和惡化。
1905年英國自由黨代替此前執政20年的保守黨統治英國。自由黨內閣在社會福利、財政等多個領域展開了重要的改革。英國自由黨對鴉片問題一直持有反對的態度。1906年初的英國議會上出現了對向中國輸出印度鴉片的質疑,而在會議進行之外,教會和女性團體舉行了反對鴉片貿易的禁煙活動。
此時的中國禁煙運動早就覆蓋全國,中國政府在1906年在與英國政府的外交往來中表示中國政府將嚴格限制使用鴉片。而當時中國正處于清末新政,中國民眾的排外運動備受注目,英國政府也希望調整對華的外交政策。也在此時,清朝政府發出了要在10年內撲滅罌粟栽培和鴉片消費的敕令,中國政府的決心也贏得了當時國際上的同情。此時的英國也認識到鴉片貿易的衰弱,但對鴉片貿易利潤的依賴不得不在《中英條約》中展現出矛盾的一面。經過兩年協商,1908年1月1日,中英兩國達成共識,英屬印度在三年內出口的鴉片減少至5100箱,而中國國內的鴉片生產和消費必須減少,此次協商繼續延長《中英條約》。而這一條約也在上海萬國禁煙會議召開時在各國的要求重新進行了討論和修改。
上海萬國禁煙會議的發起國美國,早在美西戰爭結束領有菲律賓之后,就意識鴉片問題不在是一個地區的問題,而是需要全球共同參與的一項國際事務。美國在號召會議之前,就希望以中國保護者的身份召開會議,贏得了中國政府的極大歡迎。在承辦會議地點的選擇上,美國政府希望遠離美國本土,因為主要涉及中國禁煙,所以希望中國能做出積極的表率。而中國政府一方面聽從美國的建議,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召開萬國禁煙會議鼓舞國人禁煙進而鞏固當時清政府在華的統治。而對外開放的上海和新落成的匯中飯店成為了中國政府的首選。
1908年上海萬國禁煙會議的召開場所定在了匯中飯店。而上海萬國禁煙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召開的國際禁毒會議,意義非凡。它對匯中飯店的意義也是重大的,它讓世界認識了匯中飯店,知道在中國上海有一所國際化的飯店,無論是設施還是服務都能與世界接軌。匯中飯店的設計者和筑造者都是中國人,它更彰顯了中國人的智慧。上海萬國禁煙會議召開已經走過了百年之久,沒有人能重現當時會議的場景,它留下的更多的是對人類精神文明的貢獻,我們只能從文獻資料中解讀這段歷史。但是匯中飯店依然屹立于外灘,即使著名的歷史建筑,同時也記錄這這段歷史,它即是精神文化的產物,也是物質文明的象征。匯中飯店前,刻有“萬國禁煙會會址”的碑文一直想所有路過的人們訴說著這樣一段歷史。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歷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