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蘭 王淑英|文
曾經,標準對于稀土產業可有可無,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對于稀土企業不過是錦上添花而已;如今,情況截然不同,國家對稀土標準化工作十分重視,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熱情高漲。稀土產業的發展方向決定了標準化的動向。標準,不僅僅是檢測、保證稀土產品質量的基本依據,還為稀土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
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當時主管稀土工業的冶金部開始啟動標準化工作,于70年代末期正式發布了我國首個稀土標準,至此,距我國正式開始稀土生產已有20余年。也就是說,在我國稀土工業最初運行的20余年里,是沒有國家或者行業標準可以遵循的。在當時計劃經濟的模式下,我國稀土產業仍舊保持了正常運行。同在70年代,前蘇聯發布了30余項關于稀土礦化學成分檢測的標準。文獻查詢結果顯示,這批標準再也沒有被修訂過,隨著前蘇聯的瓦解,徹底成為了歷史資料。
隨著中國在稀土冶煉分離提純技術上的突破,尤其是上世紀80年代我國稀土產業的蓬勃發展,世界稀土生產格局日漸變化,國外陸續停止了稀土礦的開采,中國成為稀土生產大國、供應大國。稀土標準制修訂工作也隨著產業發展逐步開展起來。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稀土標準制修量很少,但標準制修訂的程序已經形成,從計劃征集、討論、審核,后續的計劃上報、下達、任務落實與安排、標準文本征求意見、預審與審定,每個環節都有詳細的記錄。在此階段,陸續頒布實施了GB/T2526《氧化釓》、GB/T2968《金屬釤》、GB/T2969《氧化釤》等首批稀土氧化物和稀土金屬國家標準。

上個世紀90年代,隨著“市場化改革”的逐步開展,地方企業和私營企業紛紛進入稀土行業,中國稀土產量和出口量大增,稀土新材料生產勢頭迅猛。同期,稀土標準制定速度加快,建立了幾乎所有的稀土礦產品標準、主要稀土金屬與氧化物標準,配套的系列分析方法標準,并于1993年頒布實施了我國首個稀土功能材料標準,GB/T14633《燈用稀土三基色熒光粉》。1997年,前國家質檢總局批復成立了“全國稀土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稀土標委會”),掛靠有色金屬技術經濟研究院。自此以后,稀土標委會成為稀土國家、行業標準的唯一技術歸口單位,專門負責組織稀土標準制修訂工作,成為了政府與稀土企業間關于標準化的橋梁與紐帶。
在2000年以前,大多數稀土企業參與標準制修訂熱情不高。企業忙于競相逐利,是否牽頭制定一項標準似乎不那么重要。相對普遍的認識是參與一項標準起草,署名為起草單位之一,可以為企業“貼金”,忙于賺錢的同時又提高了聲譽,也就是“錦上添花”了。
至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后,國家對標準化工作日漸重視,地方政府對稀土標準化工作支持力度加大,企業標準化意識有所增強,參與標準制修訂工作積極性增加。同期,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稀土消費國,國內稀土產品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初級產品迅速向高附加值產品轉變,稀土永磁、發光等功能材料的研究和生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進展。標準制修訂工作重點也集中在稀土功能材料領域,稀土永磁材料、發光材料、催化材料、貯氫材料等系列稀土功能材料標準得以頒布、實施。至此,中國形成了涵蓋稀土礦、冶煉分離及下游加工材料全部生產流程的標準體系框架,也成為了世界上唯一擁有稀土國家、行業級別標準的國家。

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已有220項稀土國家、行業標準。按標準級別來劃分,包括160項國家標準、60項行業標準;按標準類型來劃分,包括2項基礎通用標準、80項產品標準、138項方法標準;按標準性質來劃分,包括2項強制性標準、218項推薦性標準。總的來說,稀土標準體系構成包括“綜合基礎類”與“按產品分類”兩個方面的標準。
“綜合基礎類”標準包括:基礎通用標準、節能與綜合利用標準、安全生產標準以及環保與清潔生產標準四個子類別。
基礎通用標準為在一定范圍內作為其他標準的基礎并普遍使用,具有廣泛指導意義的標準。GB/T15676~1995《稀土術語》、GB/T17803~1999《稀土產品牌號表示方法》是我國現行有效的兩個基礎通用標準。由于實施年限均已經超過10年,這兩項標準技術內容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稀土產業與市場發展的需求,均在修訂。節能與綜合利用標準包括稀土能源消耗限額標準、稀土再生利用標準等。重點標準為GB29435~2012《稀土冶煉加工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釹鐵硼廢料》標準等。目前國內尚無專門針對稀土產業的安全生產標準,業內普遍反映南方離子型稀土礦開采過程中安全隱患問題較多,已有企業提出了關于“離子型稀土礦安全生產規范”標準計劃。稀土環保與清潔生產類標準由工信部、環保部等多部門管理。環保部于2012年頒布實施了GB26451~2011《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是目前唯一的稀土行業環境保護類別標準。
“按產品分類”標準是根據稀土生產從上游至下游的順序按產品類別來劃分的標準。包括稀土礦產品類、稀土冶煉分離產品類、稀土功能材料類以及其他類標準。在每類中,又分別劃分為產品標準和對應的分析方法標準。
我國稀土礦源標準基本上為行業標準,包括:XB/T102~2007《氟碳鈰礦-獨居石混合精礦》、XB/T103~2010《氟碳鈰鑭礦精礦》、XB/T104~2010《獨居石精礦》、XB/T105~2011《磷釔礦精礦》等。
稀土金屬和稀土氧化物是稀土冶煉分離階段最為重要的產品。稀土氧化物產品除钷外均已經建立國家或行業標準。所有實現規模化生產的稀土金屬,除銪、銩、鐿、镥外,也已建立了相應的國家或行業標準。稀土鹽類主要包括碳酸鹽、氯化鹽、硝酸鹽、氟化物等幾大類,大部分已經建立國家或行業標準。
稀土合金標準主要包括稀土鐵合金、鎂合金和鋁合金三個類別,代表性標準包括GB/T4137~2004《稀土硅鐵合金》、GB/T4138~2004《稀土鎂硅鐵合金》,GB/T26415~2010《鏑鐵合金》、GB/T28400~2012《釹鎂合金》、XB/T402~2008《鋁鈧中間合金》等。
稀土功能材料類標準是根據稀土功能材料中最具代表性的材料體系來分類,包括永磁、發光、催化、貯氫材料及陶瓷等其他功能材料,各個分支內材料標準則伴隨相關產業發展而逐步完善。在稀土永磁材料標準類別下,按工藝主要包括四個類別:GB/T18880~2012《黏結釹鐵硼永磁材料》、GB/T13560~2009《燒結釹鐵硼永磁材料》,《熱壓釹鐵硼永磁材料》(正在制定)等;在發光材料標準類別下,包括GB/T14633~2010《燈用稀土三基色熒光粉》、GB/T24982~2010《白光LED燈用稀土黃色熒光粉》以及其他類別的GB/T24980~2010《稀土長余輝熒光粉》、《紫外發射熒光粉》(正在制定)等;在催化劑標準類別下,根據用途的區別,建立了GB/T18880~2012《輕型汽油車排氣凈化催化劑》、XB/T506~2007《柴油車排氣凈化催化劑》、GB/T23592~2009《摩托車排氣凈化催化劑》等;貯氫材料標準類別下包括GB/T26412~2010《金屬氫化物-鎳電池負極用稀土系AB5型貯氫合金粉》、《稀土鎂系超晶格貯氫合金粉》(正在制定)以及對應的PCI方法的測定;在其他功能材料類別下包括了產業規模較小的GB/T19396~2012《鋱鏑鐵大磁致伸縮材料》標準、《釔鋯陶瓷粉》(正在制定)標準等。
在其他類標準類別下,包含了GB/T20165~2012《稀土拋光粉》及其方法標準、XB504~2008《稀土有機絡合物飼料添加劑》等類標準。此類產品生產工藝并不發雜,但從定義上難以簡單劃分到冶煉分離或功能材料領域。
至2010年上半年起,稀土礦與冶煉分離產品價格飆升,國外稀土礦山看到了商機,出現了一輪全球性稀土勘查與開采的熱潮。雖然,隨后稀土價格經歷了近乎于過山車般的波動,稀土開采的熱潮也大幅減退,但是,全球化稀土供應格局已經日漸形成。美國重啟了芒廷帕斯的氟碳鈰礦,澳大利亞開采了維爾德獨居石礦,并將礦石運至馬來西亞關丹冶煉廠進行加工;日本也積極參與稀土礦開采,與越南、蒙古等國達成開采協議。隨著稀土國際生產格局的變化,稀土標準化工作的方向也在進行相應的調整,國際標準化成為了工作重點。早在2000年年初,中國曾經向WTO提出申請,成立ISO稀土秘書處,并由中國擔任秘書國,然而,當時僅以一票之差未能通過。經過10余年的變化,全球稀土生產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中國的標準體系日趨完善,如何將中國多年來的標準化工作經驗推廣到國際舞臺上,發揮中國作為稀土大國在國際標準領域應有的影響力,以中國標準國際化來帶動全球稀土標準的發展,對于稀土大國而言,這是一份光榮的使命,也是一份不能推托的責任。

曾經,標準對于稀土產業可有可無,對于稀土企業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情,如今,國家對稀土標準化工作十分重視,企業競相提出標準計劃,參與標準修訂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因為標準已經不僅僅是檢測、保證稀土產品質量的基本依據,還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強制性國家標準GB29435~2012《稀土冶煉加工企業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標準》為稀土行業能耗設置了合理的標桿,成為工信部《稀土行業準入條件》關于能耗控制的配套標準。GB26451~2011《稀土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為提高稀土行業準入門檻提供了有力的數據依據,有效地促進了稀土企業改進環保設施、改善環保狀況。系列稀土功能材料標準的制定,反映出我國在開發稀土新材料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市場經濟意識逐漸增強的過程,促進了稀土行業產品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
2013年10月底,WTO稀土訴訟案宣布了不利于中國的初步結果。在可能不足一年的緩沖期內,如何發揮標準對于稀土產業保駕護航的作用,成為了一個新的課題。歷史的經驗證明,稀土產業的發展方向決定了標準化的動向,加快稀土產業調整升級,積極應對國際挑戰,標準是抓手、是杠桿、是導向,是稀土產業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